一休鲜米供应链|哈尼古歌:哈尼四季生产调 飘荡在梯田里的歌声
DataBlog(休鲜茶话,说数智化!)
数百年来,勤劳的哈尼族人民在元阳修筑了壮观的梯田,并一代代地把梯田的修筑、耕作、经营等技术口口相传。其传承方式就是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四季生产调是靠哈尼族的“莫批”们流传下来的,承载着本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2006年,哈尼四季生产调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小和就是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今年6月,记者驱车赶往元阳,探访了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朱小和。 探访哈尼四季生产调国家级传承人朱小和 半夜学成“莫批” 传承哈尼文化 6月28日,记者一行踏上了寻找哈尼四季生产调国家级传承人朱小和的旅程,元阳县文化馆的何志科主任很热心地陪同采访。 连绵的阴雨,将元阳的暑热消去大半,从元阳县城到攀枝花乡是一段绵长的盘山公路,车窗外满目翠绿,浓雾偶尔将道路笼罩,我们只得小心行进,朱小和的家就在攀枝花乡一个叫硐浦的小村子里。大概两个多小时后,车子驶入进村的弹石路,车子在剧烈的颠簸中爬行,向坐落在山顶的小山村前进。半个小时后,终于在浓密的树荫中,看见了村舍,猪和羊们在车子前面跑,狗和鸡则在车子后面追,一派浓郁的乡土气息。 儿子姑娘,你们回家了 一个身材瘦小,面容平和的老人将我们迎下车,见面的第一句就是“儿子姑娘,你们回来了。”他是用哈尼语说的。 朱小和的家是幢两层的小楼,楼上是起居室,楼下养了两头猪。进屋,客厅对着门的一面墙上,挂着朱小和被选为国家级传承人的三张证书,很是醒目。 饭桌上,朱小和给大家倒上了白酒,他几乎不怎么动筷子,一直在和何志科主任热络地聊着天。因为哈尼四季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事,何主任没少往朱小和家跑,时间久了,两人已经情同父子,何主任很自然地称呼他为阿爹。说到高兴处,两人就一起开怀大笑。 半夜学习“莫批”文化 1940年,朱小和出生在硐浦村,从落地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与哈尼四季生产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为朱家是世袭的“莫批”家庭。 朱小和3岁时,父亲撒手人寰。大伯家几个男孩天资欠缺,在族人的商议下,小小的他被定为家族“莫批”的第七代传承人。 在哈尼族里,“莫批”相当于哈尼文化的传承人,必须通晓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族祭祀仪式等内容。一般,“莫批”继承者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族人推举,另一种是世袭继承,朱小和属于后者。 那时,还是孩子的朱小和并不明白“莫批”意味着什么,不懂事的他时常嘲笑同为“莫批”的爷爷和大伯,搞不懂他们为什么不下地干活,整天就坐在那里哼哼唧唧,唱一些自己听不懂的东西。 没想到,12岁开始,这些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那是上世纪50年代,“莫批”知识被当做封建迷信禁止传播。因此,爷爷和大伯一般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向朱小和传授“莫批”知识。就这样,无数个深夜,当村民们都沉沉睡去后,爷爷和大伯就带着朱小和,悄悄上到顶楼,连灯也不敢点,就在黑暗中一句一句教授地这个小男孩。 50多年过去了,朱小和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情景。漆黑的夜里,四周静得连根针掉下去都能听见,爷爷和大伯的咏唱浑厚低沉,在黑暗中显得有点诡异。而他的声音却清脆明亮,就像光明的种子,微弱却充满希望。 朱小和果然不负长辈门的重望,从未上过学的他光凭记忆,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将整套“莫批”的内容学了下来。据说,要熟记这些内容,就算天资聪颖的人也需要半年时间,而普通人则要花三年时间。“莫批”知识中,哈尼四季生产调是最难掌握的一项,全部吟唱完需要3个小时,但是朱小和却用惊人的记忆力,一个星期就只字不差地熟背下来,直到现在还能倒背如流。 终成哈尼文化传播人 25岁起,朱小和开始主持祭祀活动,从最初的紧张慌乱,到现在轻车熟路,哈尼文化可以说已经融进了这个男人的血液里边。 不过,因为因为“莫批”这个身份,朱小和年轻时候吃过不少苦,那时候,“莫批”文化被当做“四旧”,而“莫批”也因此受到众人的歧视。当同龄人纷纷成家立业时,朱小和却在为找媳妇而犯愁,没有哪家姑娘愿意嫁给一个“莫批”。 好不容易,在朱小和20岁那年,在亲戚朋友的努力下,终于说成了一门亲事。不过,就在朱家兴高采烈地准备婚事时,村干部的儿子捷足先登,把姑娘娶进了门。接下来,朱小和先后结过两次婚,都因为“莫批”身份而草草结束,直到娶了现在这位妻子。 成了家,朱小和终于安心地把精力放到“莫批”技艺和研究和传承上,为了全面巩固和提高哈尼民间文学的技艺,1954年,朱小和到元阳县原胜村乡高城村拜普科罗为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自学。1973年开始,朱小和开始广收徒弟传承哈尼古歌等哈尼“莫批”文化的技艺。2002年5月26日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云南省民族音乐师”。2006年、2007年,以朱小和为主要传承人的《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哈巴》被列入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当地人担忧哈尼文化后继无人 元阳县在非物质文化工作方面算是做得比较出色的,究其原因,除了元阳本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外,政府对非遗的关注和保护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元阳县文化馆办公室主任何志科还是表露出了对非遗发展前景的担忧,这种担忧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哈尼文化后继无人”。 在采访的几天时间里,何志科跟我们谈得最多的就是哈尼民族民间文化。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他其实不是哈尼人,而是地道的彝族儿子。2004年,何志科被借调到县文体局工作,从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从此踏上了与哈尼文化结下难解之缘。5年间,何志科搜集整理了《元阳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把全县312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列入了县级保护名录,其中17项被列入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因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情,何志科经常下乡调研,久而久之,朴实的村民跟他已经熟到称兄道弟。朱小和家是何主任最经常跑的地方,每次去两人都会聊上几个小时,高兴了就会喝上几盅。 何志科说,当时推荐哈尼四季生产调项目传承人时,考核的标准其实有两方面,一是技艺纯熟,二是被选者要德高望重。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他发现朱小和老人不仅能系统地唱出哈尼四季生产调,而且老人为人厚道,在乡亲中间有很高的威望。 采访快结束时,何主任对我们道出了对哈尼民族民间文化前景的无限担忧:随着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外来强势文化大量涌入,哈尼族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哈尼族四季生产调的传承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目前,能系统传唱四季生产调的艺人和祭司已屈指可数,潜心学习四季生产调的年轻一代哈尼人凤毛麟角。四季生产调的抢救、保护迫在眉睫。 资料介绍 哈尼四季生产调 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其起源时间的下限不晚于唐代。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单元。引子部分强调四季生产调对哈尼族的生存的意义,其余部分按季节顺序讲述梯田耕作的程序、技术要领,以及与之相应的天文历法知识、自然物候变化规律、节庆祭祀知识和人生礼节规范等。 四季生产调体系严整,通俗易懂、可诵可唱,语言生动活泼,贴近生产、生活,而且传承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仅是梯田生产技术的全面总结,也是哈尼族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典范。另外,四季生产调见证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变迁历程,对人类梯田稻作文明所具有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都市时报 记者张小秋 2009年7月)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一休鲜米供应链|心米成长背后的哈尼古歌《哈尼四季生产调》 (DataBlog)
- 一休鲜米供应链 |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 (DataBlog)
- 哈尼梯田心米 (元宝妈妈)
- 心米----插秧和田间生态系统 (元宝妈妈)
- 爱心便当《心米虾丸》 (元宝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