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5.16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来这学
《公冶長》5.16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海明: 孔子这么高的成就,后世也没叫他孔文子,子贡有疑问,蛮正常 子贡以为老师会说,你看他成就有多高啊,结果大家想想,孔子是不是答非所问呢? 惟: “文”作为谥号,主要还是评价道德 大家有兴趣,可以百度一下“谥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事物 子贡问,一般认为是有原因的 海明: @大惟文是怎样的道德?就是孔子说的? @大惟一般说他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惟: “文”是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 子贡为啥问这个呢?因为孔文子做的事情,引起质疑 孔文子,名圉(yǔ),是卫国的大夫。 据《左传》记载,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冬天,卫国太叔疾逃到宋国。当初,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她的妹妹随嫁。后来,子朝因故逃出宋国。孔文子就让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了太叔疾。但太叔疾却派人把他前妻的妹妹引诱出来,安置在“犁”这个地方,还为给修了一所宫殿,就好像他的第二个妻子。孔文子为此事大为恼恕,准备派兵攻打太叔疾。孔子劝说孔文子打消念头。最后孔文子把女儿强行要了回来。 恼怒 海明: @大惟他肯定有这些品德,关键是孔子在回答的时候,强调的其实是他的学习态度 惟: 这是孔圉老先生的作为 《四书集注》的说法,孔文子想要攻打疾,结果疾逃到了宋国,孔文子就将女儿嫁给了太叔的弟弟遗:“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 作为一个臣子,孔文子攻打国君是以下乱上,还随意地将女儿嫁来嫁去,都是不符合礼的行为,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子贡对他死后被授予“文”这一谥号大为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 孔子的解释,就出了成语“不耻下问” 海明: 在某种意义上,孔子是否在跟子贡说,成就不重要(按照这故事也看不出成就来),态度更重要啊 惟: 也许可以讲,为人的品格更重要 茂新: 子貢有疑問的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圉有何德何能,可以配得上“文”的谥? 惟: 吴老师讲得很好:聪明的人往往不肯努力学习 敏而好学,是难得的品格 海明: @大惟可是,问题是,群里学习态度好的群友多的去了,大家都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啊,为什么他就可以得到特殊肯定? 惟: 不耻下问。“下”很关键,是说即使对方不如自己(地位、才分、学识),也会向人家请教。这个了不起啊 茂新: 關鍵問題是對“敏”的理解。 惟: 我们有多少人,原意向不如自己的人讨教呢? 或者说,能讨教,心里还不嘀咕“你有啥了不起的”? 朱熹集注里说: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謚法有以 “ 勤學好問 ” 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孔圉得謚為文,以此而已。 海明: 不以跟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还是跟社会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王大惟 达云: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吧。 海明: @大惟朱注是位高向位低的请教@伟东跟三人行不同 茂新: 敏,勤勉,靈通。作為德性,應該是勤勉而喜好學習。 惟: 我觉得两层意思都会有。考虑到孔圉同志位高权重,又是性情中人(嫁女问题上可见一斑),可能地位的意思更主要一些。 伟东: 下,应有两层意思 海明: @茂新敏,主要是灵性,还不是勤勉的德行 惟: 蘇氏曰: “ 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將攻之。訪于仲尼,仲尼不對,命駕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遺室孔姞。其為人如此而謚曰文,此子貢之所以疑而問也。孔子不沒其善,言能如此,亦足以為文矣,非經天緯地之文也。 ” 这个分析蛮有道理:“文”的谥号,主要不是表彰才能,还是彰显品格 海明: @大惟@伟东如果是跟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你凭什么认为别人不如自己,既然不如自己,又如何学习对方的长处 海明: @大惟可是故事表明他在礼的实践方面有问题呵呵 [表情] 蓝儿: 寸有所长吧 惟: 人嘛,对别人对自己总有一个一般的看法,有个大致的估计。难就难在,能看到总体上不如自己的人身上也有超过自己的方面 伟东: 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改之。 惟: 孔子的意思,还是说,孔文子的品格,在贵族中还是很难得的 海明: @静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而且很敏感地发现 达云: 放下架子向所有有一技之长的人请教就是不耻下问。未必一定指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惟: 也许事功、礼仪上有瑕疵,但是不以一眚掩大德 茂新: @海明:論語當中,關於敏,尤其是與學相聯系,我通常作為勤勉來理解,尤其是夫子不以“生而知之”者自居,敏應作為勤勉解讀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海明: 这个敏感跟重要啊@崔茂新孔子虽然强调好学,勤学,对学生的灵性要求其实很高 惟: 钱穆的新解说:敏,疾速義。孔子「好古敏以求之」是也 脑子快,就是聪明;手脚快,就是勤快。 伟东: 厚于德,敏于行,诚于信 海明: 敏感地发现,快速地发现,都需要过人的灵性,是脑子好用,不是手脚快 惟: 不耻下问、平易近人,都有高往下的意蕴 伟东: 敏,勤而快 海明: @伟东你要折中啊 惟: 不恥下問: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皆稱下問,不專指位與年之高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則其進於善也不難矣。 茂新: 靈性某种種程度上是天賦,但若勤勉於學,覺性、靈性是可以提升的,這是孔子重視勤勉於學的根本原因。 惟: 不要看不起人啊,我是听了老农的话,才知道自己不会做人,从此再不敢轻视任何人 海明: @伟东敏感,聪明,灵活 海明: @大惟看不起就没有下人了吧 茂新: 勤勉是意識支配下的迅捷, 伟东: @海明:同意以灵敏为主意,以含频繁而准确的行动 惟: 老师导读的时候说得好,孔子自己就是“不耻下问”嘛 海明: 不会看不起人,眼里应该就没有地位或者学问不如自己的人@大惟 宁静致远: 万事,灵动,敏思,近和 伟东: 身手敏捷,快而准确 惟: 对,这个念头轻了,平等心就生起 海明: 地位不如自己可以是客观的,学问对方有一点比自己强,值得学习,都不能说是下啊 惟: 人生处处有可学之事,可师之人 国鹏: 子贡有敏,好学不足,借之问夫子因其材教导子贡,好学与下问方可谓之“文”也! 伟东: 万物一体之仁 海明: @伟东那就没有下人啦 惟: 原意上,还是强调孔文子不因为自己地位高、学问大就不肯请教问学 海明: @伟东在孔子眼里?谁是下人啊? 惟: 老师说,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就是不耻下问 宁静致远: 在孔子眼里?谁是上人啊? 朱琳: 放下自已 惟: 每事问,肯定会问到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 伟东: 世俗有下,圣人眼里恐无 茂新: “身手敏捷,快而准确”,這是悟性高、靈性高的體現,但若能領悟深度生命學習之真諦而勤勉於學,悟性靈性是可以提升的。 海明: @大惟他地位高可以是事实,凭啥认为自己学问大? 惟: 这都是笼统的看法吧 海明: @伟东孔子是世俗眼光咯? 惟: 我是推测。学问不大,得到“文”这个谥号,是不太可能的 国鹏: @海明:温老师请明示您对下的观点。 伟东: @海明:从凡人角度看世界,说世界 [抱拳] 惟: 吴老师还提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两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看作有次第关系 宁静致远: @伟东何以觉之? 海明: @大惟所以朱熹强调地位之下,得之@国鹏 惟: 敏而好学的人,才能不耻下问;不能不耻下问,那还不是真正的敏而好学 宁静致远: @海明:l圣人是全人? 伟东: 高低,大小,贫富,长幼等均有上下 海明: 学问很难有大小,高下 茂新: @伟东鑒於此,我仍然認為把“敏”理解為“勤勉”,既符合孔子對學習的一貫態度,也對我自己更有激勵作用。 宁静致远: 擅与擅 惟: 大家一般也说,这个人学问大 海明: 不能说教授就有学问,农民学问就下了 妮子: 为什么说学问很难 大小,高下呢?温老师 惟: 例如:“温老师英语写儒学,书一本本的,学问真大。” 妮子: 比如同是语文老师,有得人就很博学有人就略显薄弱 海明: @大惟可以跟每一个人学习,但不能说对方是下人啊 惟: 温老师讲的是根本上的道理,孔子大概是面对流俗的讲法作解释 海明: @有芳薄弱不是下啊 惟: 那个时代,各种等级观念还是客观存在的 海上明月: 是否有官本位思想,孔文子位高权重,尚且能够向不及他的人请教! 茂新: @海明:這個下是在某些自己擅長且擁有較豐富知識的領域,仍向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學習。 大漠胡杨: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差别还是有的 妮子: 那下是不是人品的下,不是学问的下? 宁静致远: 无别大别 惟: 比如,同样可以追问,凭什么做手艺、种田的都是“小人”呢?但是事实就是这样 海明: @大惟意思是孔子认可一般人眼里的上下?可以这样理解,但社会地位的上下比较确实一些 海上明月: 下,是指学问、官制? 宁静致远: 有上才有下,夫子若不以“生而知之”者自居,就…… 惟: 今天就是这样,谢谢大家。有时间的请继续讨论 正华: @海明:在当时条件下,下应与地位有关吧! 惟: @海明: 我是从孔子别的言行中推定,他是相信人的学问总体上是有高下之分的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海明: @院良是啊,@王大惟我也同意,比如君子小人,不仅是道德区分,还有社会地位之别 宁静致远: 精彩!不以文揣,不以字疑,用敬学用心习。 惟: 你觉得,孔子认为自己的学问和老农、老圃比,有没有高下之分呢? 海明: @静大家都敏而好学哈哈 惟: 他就是没有直说嘛 宁静致远: 圣人不是我们能揣摩的[微笑] 如果他是 茂新: 再謙虛好學的人,也對人己之學也有個基本的判斷。只是謙虛之人對與己相差無几的人,不會認為不如自己而已。 海明: @大惟我前面问的就是嘛,我觉得孔子眼里应该没有上下才好,@静确实是圣人。俗人觉得当然不同啦 宁静致远: 圣人贤人不一也不全异 海明: @大惟大家参与积极,跟得上,感觉好一些,听大家意见为主吧 宁静致远: 有,不大小之别 祥柏: 引经据典,或者有总结性的话,肯定用一些文字比较好。 仅仅是大白话说明,可以用语音,转换出来成功率也高。 熊达云: @大惟文字便于复习,语音便于上班路上聆听,各有所长。建议谈典故釋字意和文法用文字,谈感想和理解可用语音。 一地清凉: 下,应该是地位,年龄等有客观区分度的方面 惟: 其实大家不要叫我老师,我没正经教过书,平常主要是编杂志来着,国学也不是我的专业,我都一直搞的洋学问,我宁愿把导读看作是一种分享。崔老师、温老师、干春松、韩星、杨汝清、任大援、刘祥柏、刘正平、赵薇、冯国栋等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我也是在跟他们学习,通过大家的分享学习。 在这里学习,还是很快乐的事 一会儿,有时间的朋友,都去吟诵群过瘾吧[表情] 大学小究: 《公冶长篇》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孔圉,根据文献记载和历代学者的评论,孔圉是一位有才干而个人问题比较多的人,在女儿的婚姻方面做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让人诟病。但他也有优秀的品质,有值得学习的一面,所谓瑕不掩瑜,这是我们评价他人经常采取的方式。那么孔文子到底干了些什么事? 《左传·哀公十一年》:“冬,卫大叔疾出奔宋。初,疾娶于宋子朝,其娣嬖。子朝出。孔文子使疾出其妻而妻之。疾使侍人诱其初妻之娣,置于犁,而为之一宫,如二妻。文子怒,欲攻之。仲尼止之。遂夺其妻。” 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冬天,卫国太叔疾逃到宋国。当初,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她的妹妹随嫁。后来,子朝因故逃出宋国,孔文子就趁机让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了太叔疾。但太叔疾却对前妻的妹妹不能忘怀,设法将其引诱出来,安置在“犁”这个地方,还为给修了一座宫殿,待遇如同第二个妻子,用现在的说法这是典型的“重婚”。孔文子为大为光火,准备派兵攻打太叔疾。孔子阻止了这场战事,但孔文子还是把女儿强行要了回来。据苏辙《论语拾遗》的说法,孔圉最后把女儿孔姞又嫁给了太叔疾的弟弟太叔遗。可见,在女儿婚姻方面,孔圉做得很“任性”,令人诟病。 据清·官懋庸《论语稽》引用孔悝《鼎铭》的说法:“乃考文叔,兴旧嗜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王家,夙夜不解,民咸曰休哉。”由此可见孔圉是一个能吏,治理国家勤勉恳劳,名声很不错。《论语·宪问》第14章也记载了孔子对孔圉的评价:“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看来孔圉有政声是有目共睹的。但官懋庸话锋一转说:“然其人于伦纪之间,帷薄不修。观浑良夫之通于其妻,而太叔遗之再搂其女,皆三尺童子之所羞称,故子贡疑其人不足谥为‘文’。夫子则就文论文,故取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许之,殆亦善善从长之意欤?”也就是说,虽然孔圉颇有政声,但在个人及家属的私生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子贡很怀疑,他死后怎么能被谥为“文”,而孔子则就事论事,扬长避短,取其善的一面,不张扬其不善的一面,这也是孔夫子做人的基本原则和优点。苏辙也说:“孔子不没其善,言能如此,亦足以为文矣,非经天纬地之文也。”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孔文子的“文”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文”? 孔子认为是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有足够的资格和条件谥为“文”。《谥法》:“勤学而好问曰文”(邢昺《疏》引文)跟孔子的说法是一致的。孔颖达说:“敏者,识之疾也。下问,谓凡在己下者。”清俞越《论语平议》也说:“敏者,天资。学问者,人功。天资美而人功又尽,文子所以为文也。……且所谓下问者,非必以贵下贱之谓,凡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皆是。”孔圉因为天资聪颖,又很勤奋,孔子认为这样被谥为“文”也是实至名归,至于个人私生活方面的一些问题,在临终死后的评价方面,取其善而弃其恶,不必过度追究。这也是孔子人格方面留给我们后世的一笔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