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媒介环境学
来自:小象
媒介环境学 林文刚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362092/ 《媒介环境学》一书介绍芒福德、艾吕尔、英尼斯、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等人的传播思想,这些传播学家,连同这本书没有介绍的八十年代末期以来的后起之秀,如梅洛维茨、保罗·莱文森、贝尼格等人,拥有着相似的研究取向,就是重点研究不同媒介技术的形式与性质对个体与社会产生的影响,都被归入媒介环境学派一列之中。他们在以前的大陆传播学教程中又被称为“传播研究的多伦多学派”或者“媒介技术决定论学派”而为人们所熟知。 然这两种命名皆不太科学。这主要是因为:第一,虽然枫叶之国多伦多大学诞生了英尼斯与麦克卢汉这两位媒介研究的祖师爷,但是亦有许多继承英麦二者衣钵的媒介技术研究学者并非来自于这所大学。尤其是后期纽约大学以尼尔·波斯曼为领袖的具有影响力的团体。 第二,以媒介研究为重心的学者,除少数极端者外,并不认为媒介是决定个体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社会进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媒介,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对象,会对个体与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力,在以前以管理取向的传统传播研究中,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是不正常的。信息时代不研究诸种媒介的性质与影响,犹如蒸汽时代不研究蒸汽机、火车等动力装置的影响一样荒谬。 那为什么要将这些侧重于媒介研究的学者称为“媒介环境学者”呢?这主要是与“环境”(ecology)这个词有关。环境这个词,晚近指的是自然界诸种要素之间有机的生态关系,而它原初的意思则并非如此,“亚里士多德使用ecology的本原意义是‘家庭’或‘家居环境’(household)。他说的意思是让我们的家庭保持精神上的安稳,强调精神安稳的重要性。” 根据这个词古代与现代的不同解释,它至少对我们理解媒介环境学有双重的启示,第一,媒介是一种重要但是又普通的东西。媒介环境学者认为在媒介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之中,媒介就好像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与养分一样,我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忽略它们,然而一旦它们消失,我们就会感觉到失去它们所带来的强烈的影响。第二,媒介与人类社会之间应该做到有机的平衡。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一样,当一种媒介形式占据主导地位时,容易形成媒介技术对个体的压力,使得人们成为媒介技术的俘虏。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媒介环境学派并非持客观中立立场的传播学派,他们有自己的明确的道德判断与立场,对信息社会中人的状况表现出深深的关切。 下面来看看这本书到底有哪些有趣的内容。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飞路快导营销事件 (一路向北)
- 《传播学总论》私注 (一路向北)
- 吕新雨:中印独立电影之差异 (gawe)
- 南周:孩子,你回来了吗——纪录片《活着》讲述的汶川震后再生育 (gawe)
- 南周:没有什么影片不能“走向世界”,就像中餐——阿姆斯特... (ga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