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勇气
来自:濠杰
——在需要呐喊的时候,我们的勇气选择了沉默;在需要理性的时候,我们的勇气走向了迷失。 1994年世界有许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瞬间:巴西人在美国世界杯决赛的点球大战中战胜了意大利,捧起了大力神杯,这是激情的时刻;南非举办首次多民族大选,曼德拉带领的南非非洲人民国民大会赢得了大选,其本人成为南非史上首位黑人总统,这是希望的时刻……然而卢旺达大屠杀,约50~100万人在一百天内被杀,这是人类史上血腥的瞬间。 电影《卢旺达饭店》就是透过一个饭店经理的视觉,带我们走进那灰暗的时刻。首先得脱开内容称道一下欧美拍摄政治事件题材电影的技巧,以小人物大视野去阐述政治事件更容易“接地气”让观众接受,摆脱意识形态的嫌疑(其实意识还是有的),然而我国八一电影制片厂拍了这么多年抗日电影却鲜有走出国门的作品,其中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主人公保罗是胡图族人,一向专注于讨好权贵,搞好酒店生意使家人过上小资生活。在整个国家处于狂躁的民族主义怒火之时,他仍然乐观甚至麻木地坚信一切安好,即使他的妻子是图西族人——本次大屠杀的清洗对象。 讽刺的是,在他的邻居遭到一一清洗时,他没有拿出反抗的勇气,因为他觉得出面请求拯救邻居们会影响待危险降临他们家门时他的说服力。历史总是相似的,结局和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铭文一样:“当他们来抓我时,已无人替我说话了。” 屠杀惨状带着几分含糊重现在电影情节中,我们或许会问世界警察美国呢?那些对非洲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呢?还有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呢?为什么他们一直选择了无视。 他们没有选择无视,只是大家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美国在索马里得意洋洋地走进索马里,却心灰意冷地撤军离开,至今在YOUTUBE都可以找到两架黑鹰战机在摩加迪沙市区被击落的视频;而欧洲似乎更是带着原罪,早在 1884年德国已开始对东非实行殖民统治,一战后交友比利时殖民统治。这两个殖民主不约而同选择用占总人口15%的图西族人管理剩余的大多数胡图族人。更要命的是。比利时和英国一样,在撤离殖民地将至的时刻,以一副大义凌然的样子“还权于民”,前者在卢旺达闹独立时支持胡图族接管政权;后者在印度闹独立时,让巴印民族自决,在香港回归前夜大搞民主进程。简言之就是留下祸根让你们折腾。另外,在近几年的机密文件披露中,有证据证明法国向胡图族提供武器。至于联合国,当时策划和执行屠杀的卢旺达政府本身就是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压根就否认有大屠杀的存在,同时国家主权不容侵犯也是联合国成立的理念之一,故武力干涉的决议迟迟不能出台。 时已逝,我们除了缅怀死去的人,更应该从卢旺达大屠杀这件事中反思。 首先,人性比原子弹更难以操控,现代心理学和政治学研究证明,普通人在特定环境下也会变成杀人不眨眼的魔鬼。据当事人复述:“我不杀人,我就会被人杀掉。”民族怨恨的祸根不是一朝一夕就埋下的,如今我们提倡民族和解同样要经过日积月累的过程。 卢旺达于1975年4月16日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但这丝毫不阻碍他一方面在安理会坐着理事国队伍位置,一方面在国内屠杀百姓。虽说联合国只有“促进人权”而非“维护人权”的职责,但假如未来世界还存诸如此类的大屠杀接连发生,联合国还能服众吗?一个不能服众的国际组织,连“促进”作用都大打折扣。 此外,大屠杀也深深刺激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期后发生的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你说西方是出于当年没有出手相救的愧疚感也好,还是一副伪君子相也罢。反正“人权大于主权”的理念开始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