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明]宋应星 二种版本
spawn
天工开物,一本论述农业和手工业的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有关科学技术的最重要著作之一。 欧洲学者称它可以与18世纪法国出版的、 丹尼斯·狄德罗编制的 《百科全书派》相媲美。 本书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在任江西分宜县教谕期间,宋应星将研究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整理成书。 在崇祯十年(1637 年),由其朋友涂绍煃资助出版。 《天工 开物》 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的各项技术。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并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农业方面积累的经验以及手工业技术成就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该书记录的许多生产技术目前仍在使用。 该著作后来被翻译成日语、法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和俄语,并在欧洲和日本广为流传。 版本一 涂本 只有上卷 【书 名】天工开物 【作 者】明•宋应星撰 【版 本】明刻本 【清晰度】清晰 【格 式】PDF 【大 小】41Mb 【链 接】http://www.wdl.org/static/c/3021/service/3021.pdf 版本二 杨本 全书 【书 名】天工开物 【作 者】明•宋应星撰 【版 本】明书林杨素卿刊本 【清晰度】清晰 【格 式】PDF 【大 小】48.9Mb 【链 接】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mu01/mu01_05083/mu01_05083_0001/mu01_05083_0001.pdf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mu01/mu01_05083/mu01_05083_0002/mu01_05083_0002.pdf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mu01/mu01_05083/mu01_05083_0003/mu01_05083_0003.pdf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mu01/mu01_05083/mu01_05083_0004/mu01_05083_0004.pdf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mu01/mu01_05083/mu01_05083_0005/mu01_05083_0005.pdf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mu01/mu01_05083/mu01_05083_0006/mu01_05083_0006.pdf 关于天工开物的版本 各版本出现的先后时间顺序如下: 一、涂本。 二、杨本。三、菅本。 四、陶本。五、通本。 六、商本。 七、局本。 八、枝本。 一、涂本 这是《天工开物》的明刊初刻本,最为珍贵,此后所有版本都源出于此。此本原序中名为《天工开物卷》,但书口仍作《天工开物》,分上、中、下三册线装,印以较好的江西竹纸。原书高26.2、阔16·8 公分,板框高21.7、阔14.3 公分。单叶9 行,行21 字。序文与正文均为印刷体,序尾有“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间堂”的题款。这是1637 年四月由作者友人涂绍煃(字伯聚, 1582?—1645)当时任河南汝南兵备道而居家丁忧(丧母)时资助刊刻于南昌府的。为表彰绍煃的这一 功绩,故此本称为“涂本”。从该本版式、字体、纸张及墨色来看,与明末赣刻本极为相近,将涂本定为江西刻本当无疑问。种种迹象表明。 此本是仓促间出版的,刊行前文字没有经过仔细校订,故书中错别字也不在少数,总共约400 多处。例如梢误为稍、尾误为尼、扬误为杨、径误为经、玫误为枚等,属于形近之误。而“亦”误为“易”、泻作写、防误为妨、框作匡、裹作果等,属于音近之误。这都是刻字不慎所造成。但因该本为初刻本,文字及插图都直接来自宋应星所写的手稿,因此仍然是珍贵版本。 涂本《天工开物》向来稀见。中国境内现传本原由浙江宁波蔡琴荪的“墨海楼”珍藏,长期不为人们所知。清末时藏书归同邑李植本的”萱荫楼”。 1951 年夏,李植本后人李庆城先生将全部珍藏书籍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涂本《天工开物》,后转国立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收藏。1959 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依此本出版了三册线装影印本,印以竹纸,从此国内外人土才有机会得见此书原貌。但读者使用此书时,须注意其中文字刊误之处。此本原版还藏于日本国东京的静嘉堂文库及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Bibliotheque NationaleaParis)。据我们所知,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存有这三部原刊本。 二、杨本 这是刻书商杨素卿于明末刻成而于清初修补的坊刻本,以涂本为底本而翻刻的第二版。因有关此本的版本学问题较多,故此处应该详加论述。查杨本与涂本不同的地方是: (1)序文为手书体,末尾无年款,只作“宋应星题”; (2)杨本在文字上经过校改,但个别插图翻刻时走样。 有助于对杨本断代的证据是,《乃服·龙袍》涂本作“凡上供龙袍,我朝局在苏、杭”,杨本改成“凡上供龙袍,大明朝局在苏、杭”。又《佳兵·弩》,涂本作 “国朝军器造神臂弩”,而杨本改为“明朝军器造神臂弩”,且”明朝”二字歪邪离行。涂本行文是明朝人口气,而杨本为改朝换代后清人口气。如杨本为明刊,为何将“我朝”改为“明朝”?再从插图来看,涂本《乃粒·水利》节载桔槔各部件是完整的,但杨本则漏绘“坠石”,而没有这个部件,则杠杆两端失去平衡,说明杨本勾描时漏绘。此外,全书总序称:“《观象》、《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涂本在全书各章总目末尾有 四行墨钉,正是“临梓删去”的痕迹,而杨本无此现象。这也说明杨本是再刊本. 杨本板框高23.2、阔11.8 公分,为6 册装订,白口,半叶9 行,行21字。其扉页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中书名、作者及出版者为三直栏手书体,各栏间有栏线相隔。左、右两边各为“宋先生著”及“天工开物”,字体较大;中栏居下为“书林杨素卿样”6 个小字。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 1965年购自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我们称此本为“杨馆本”。此本铃有“左伯文库”及“江南黎子鹤家藏书之章”。经考订,此本与日本水户彰考馆旧藏本属一版本,印以福建竹纸,但不及涂本用纸精良,部分书页已蛀。三枝先生在1943 年曾将静嘉堂文库藏涂本与彰考馆藏杨本对校,他那时尚不知日本国除彰考馆外,佐伯文库亦藏有同一版本。这是先前很多专家不知道的,佐伯文库为江户时代(1608—1868)丰后(今大分县)佐伯藩藩主毛利高标(1755—1801)于天明元年(1781)所设,珍藏内外秘籍,则此本当于此时流人日本。 黎子鹤名世蘅,1896 年生于安徽当涂,M國初年留学于京都帝国大学,习经济学,则杨本必是他购自日本后再携回中国。黎世蘅于60 年代卒于北京,其后人遂将《天工开物》售与中国书店。而彰考馆是 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国(1628—1700)于明历三年(1657)修《大日本史》时建立的书库,则其所藏杨本进入该馆当在17 世纪,即该本刚刊行不久。二次大战期间,彰考馆藏书全部毁于战火,因此50 年代时研究《天工开物》的薮内清先生一直未能见到杨本原著。 但江户时代加贺藩藩主前田纲纪(1643—1724)的尊经阁旧藏过另一种杨本,与北京图书馆及彰考馆藏本相同,只是扉页具不同形式。该本扉页上面横栏有 “一见奇能”四字。横栏下左、右两侧直栏各为手书体“宋先生著”及“天工开物”8 个大字,二者中间部位上方还以双行刻出小字“内载耕织造作、炼采金宝/一切生财备用、秘传要诀”20 个小字,下面是“书林场素卿梓”(图67B)。 1926—1927 年武进人陶湘(字兰泉, 1870—1940)先生刊刻《天工开物》时曾从尊经阁取得此本校勘,其后辗转入藏于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在人文所藏书简目中著录说:“《天工开物》三卷,明宋应星撰,明杨素卿刊本,三册”。1934 年北京图书馆对此作了晒蓝复印。1945年以后,人文所藏书移交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9 年前,此本被提调至南京,后又运到台北,今藏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我们称此本为“杨所本”。由此可见,《天工开物》两种早期刊本都在中国境内有传本。顺便说,此处所谈到的杨本,还藏于巴黎的国立图书馆。关于杨本刊刻年代,先前多认为是明代。明末时杨素卿已将翻刊本板木准备就绪,时值明代骤亡,他为使此书在清初发行,遂决定去掉原序中崇祯年款,将正文中 “我朝”改为“明朝”。但因署年款那一行字过多,挖板困难,乃决定请一书法高手重新抄序,未尾只书“宋应星题”。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作者是清初人。杨素卿还在扉页上加刻些广告性文字以吸引读者,他颇有一番生意经。 杨素卿当为明末清初江南刻书商,其籍贯及事迹尚难查出。但我们注意到杨本用纸的帘纹形刻及纸的质地与所见清初福建竹纸相似。因此疑此人为福建人,而明清之际福建刻书商也确有不少杨姓者,福建又与江西相邻,能使杨素卿很快得到《天工开物》。应当说,杨本虽在明显地方改动了涂本个别文字,以适应当时政治形势,但改动得不够彻底。如《佳兵》章涂本有“北虏”、“东北夷”等反清字样,杨本却一仍其旧。而保留这些字样比使用”我朝”或“崇祯”字样,更有政治风险。这只能在清初书籍审查制度不严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出书。从此我们便可大致确定杨本刊行的具体年代当是17 世纪50 至80 年代。很可能是顺治年间(1644—1661),再晚不能晚过康熙初年。而这时作者宋应星尚健在于世。顺治年间刊行的各种书籍,的确其中有明显的反清思想而得出版。再晚的时候,这类书便少见。康熙中期以后至乾隆年间,清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顺治年刊行的一些著作在修《四库全书》时均列为“J书”,下令全毁。 而康、乾时引用《天工开物》的《古今图书集成》,则将“北虏”改为“北边”。可见当时编纂官已注意到这些字样是清廷所不容的,同时也证明到乾隆时期《天工开物》并非J书,仍为人们引用.杨本还对《天工开物》中其余错字作了文字校勘,并加以断句,颇便读者。杨本作为清初坊刻本,发行量较大, 使《天工开物》在清代继续流传于世,也作为后世中外刊行其他新版本时校勘用参考书,起了不小的历史作用。因此它仍然是珍贵版本。至于杨馆本与杨所本的关系,二者可能是同时发行,只不过扉页形式略有不同。也可能是杨馆本在先,售完之后再印一次,换了个扉页,再添加一些出版商广告文字。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新字體開發──聚珍瘦仿宋體(試做中⋯⋯) (YINGSTAR應永會)
- 苏州古籍文玩书画交流群召集 (青衣)
- 聚珍仿宋體 (YINGSTAR應永會)
- 求阅读《古籍整理出版简报》的渠道 (得意忘言)
- 分享一个古籍数据库 (c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