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艺楠:关于理解他人 读Open Mind第26章Understanding Others
mietree
人是一种群体动物,我们生来就会归属于某个或某些群体中,并且必须通过和他人的相处生活。这样一来,理解他人就成为我们所必需的一种能力,因此对于understanding others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尤为重要。 基于26章的内容,在相关的理论研究中,学界通常认为understanding others有四种plausible epistemic strategies:Theory Theory、Simulation Theory、Interaction Theory 和 Story-based explanation。Theory Theory主要认为人们对于他者的理解主要基于民族心理学,即凭借的是一种天生的或者后天习得的心理塑造。Simulation Theory则认为我们理解他人是依靠模仿他人,包含两个层次上的模仿。TT和ST占据了understanding others理论研究的主要话语权,但是必须承认的是,两者拥有共同的缺陷,即都站在客观的第三者的角度进行阐释的出发点而弱化了交流(social interaction)在understanding others中扮演的角色。在两者基础上发展出的补足两者的Interaction Theory 和 Story-based explanation虽然能够在某些方面形成弥补,但是在关于understanding others所需要解决的两大中心问题上,四种理论都回答地并不够全面。两大中心问题为:how to obtain the prior information & how is the prior information stored and organized。基于先前理论的defect,作者提出了PMT——the person model theory。 PMT是以person schema和person images为基础,person schema是一种能够通过社会感觉和交流获得的对他人形成的一种凭借直觉的模糊的信息集合,而person images则可以通过person schema 一步一步地发展,通过具体的推断(inference)、思考(consideration)清晰化他人的印象。总体而言,PMT吸收了先人理论的精华,尝试用一种multiple的思考方法对understanding others 进行更为完整地解读。不可否认,PMT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在与他人的交往或者观察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为他人建模、归类,会不会落入到将人刻板印象化、类型化的限制中去。人的意识(consciousness)思维(mind)都是复杂的,甚至是不受主体本身所控制的,我们即使用了很多的方式去获得对他人的the prior information,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能够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很好地前进了一步呢?这是我所感到困惑的。 另外,回归到本篇文章最开始的话题:understanding others,在随后的阅读和讨论思考过程中,我一直对我们是否能够真正理解他人感到困惑。虽然这是一个看起来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因此会被我们忽视的一个问题。达到什么地方才能算作理解他人,是了解他人所想还是了解他人的行为、性格?如果在理解他人这个概念上没有得到解决,那么随之而来的如何理解他人这个命题也就更加让人觉得纠结。文中提及的四种plausible epistemic strategies,Theory Theory、Simulation Theory、Interaction Theory 和 Story-based explanation,以及作者提出的PMT,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设和解释,也不无道理,但是一个人对自我mind的阐释都尚可能是不全面的,何谈对他人mind的理解和自我层面的再解释呢? 整篇文章我还没有很细致地读完,很多还没来得及好好思考一下,请同组的同学见谅。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陈凯:行为学与认知能力 读OpenMind第25章 (Hélodie Jaqucli)
- 孙子晗:超越视角 源自openmind第三十四章Bridging the Objec... (孙子晗)
- 孙燕语:语言是意识思想形成的必要条件 源自第33章Can Non-Li... (葵恩mcdull)
- 潘雯婷 语言是否是意识思维形成的必要条件 源自第33章 Can No... (艾里克斯)
- 李媛:视觉感知有没有个体性?源自第22章 The Crack of the D... (cir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