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来自:来这学
--<2015-05-28>-- 《雍也》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徐治道: 课前预习: 刘祥柏帖: (刘祥柏老师在论语汇说文解字群发的帖子,“并附杨伯峻译注、朱熹注。 个别字词的词义或读音,有必要时,附加有说明。”故不再重复贴出朱熹集注,特此说明)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户】单扇门。一切经音义引字书云:一扉曰户,两扉曰门。 言人不能出不由户,何故乃不由此道邪?怪而叹之之辞。○洪氏曰:“人知出必由户,而不知行必由道。非道远人,人自远尔。” 【译文】孔子说:“谁能够走出屋外不从房门经过?为什么没有人从我这条路行走呢?” 论语注疏: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孔曰:“言人立身成功当由道,譬犹出入要当从户。” [疏]“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正义曰:此章言道为立身之要也,故曰:“谁人能出入不由门户?”以譬何人立身不由於此道也。言人立身成功当由道,譬犹出入要当从户。 今人译评: 【原文】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干春松: 今天的内容,核心的争议在道 早闻道夕死可矣,孔夫子一直探寻大道,然后世所论或言道为先王之道,或言道为立身处世之道,均可通。 李伟东: 何谓夫子之“道”? 干春松: 夫子之所叹行不由道,所批评者,若是为政者,则意为先王之道 崔茂新: 夫子對道一詞的使用,似乎不是有完全一致的意旨的。 干春松: 若是寻常百姓,或是立身之道 ai筱璇: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崔茂新: 我覺得應是對道體的體認。 干春松: 吾道一以贯之 崔茂新: 從根本上說,應是性與天道,以此一以貫之。 李伟东: 道为一,发而为政,为先王之道,发而为民,则安身立命之道... 崔茂新: 生命本根之大道。 干春松: 性与天道,夫子言说中最难解,所以不可得而闻 郭鹏: 是個類比句:「出由户」是「此道」,這是原義。 王大维: 前后两句的关联 干春松: 若此道字当天道讲 则亦通 类比是论证之方 能近取譬 李伟东: 夫子循循善诱,下学而求上达 干春松: 本立而道生,说明本不是道 崔茂新: 夫子慨嘆對生命本根之大道,人群缺乏體認,如同出不由戶一樣荒謬,卻渾然而不自知。 冯国栋::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 徐治道: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里的道是忠恕之道吗? 冯国栋:: 则道、德、仁,有差别 李伟东: 本立而道生,说明本不是道。此似有子言,此道非彼道? 崔茂新: 夫子說話比較靈活,未必就那麼“邏輯一貫”,再說那是有子轉述的話。 干春松: @李伟东道应是总括性的 李伟东: 本高于道? 干春松: 虽道不离器, 但道高于本 ai筱璇: 何为“一”? 黄雄: 出不由户,由斯道道。是否天人合一的境界? 李伟东: @干春松认同,但为何说“本立而道生”? 郑静: 不一境界,道就是道@李伟东 徐治道: 转刘正平老师在朋友圈的帖子:《雍也》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出不由户,行不由径,并非正道,是“梁上君子”之行,非“柳下”贤人之为。所以孔子主张立身成功当走一条正道,就像进出房间,要从门里出入,不要飞檐走壁,夺路而出,破窗而入。《礼记·礼器》云:“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言下之意,从门里出入,也是个“礼”的问题,不 仅仅是个道路选择的问题。 “开辟新的道路”,如果在墙上打个洞,再装一个门以供出入,算不算“出入由户”?改革三十多年,我们经由了破门而入、夺门而出、飞檐破窗等一系列出格的突破传统的行为,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也养成了不好好走路的劣习,以致“路怒”患者与日俱增。出入由户,行路有道,越;越迫切。 干春松: @黄雄天人合一? 郭鹏: 「出由户」即走應該走的地方,房子的門是專門為出入的,如果從窗子出,即使方便,近,但是不符合房子設計的目的。建議上下聯繫起來,「斯道」就是指萬事得法而行,不可取巧,不可為了其他原因或目的而壞了約定。淺見。 郑静: 道,本,不一不异。 崔茂新: 夫子慨嘆對生命本根之大道,人們缺乏體認,如同出不由戶一樣荒謬,卻渾然而不自知。 這使我想起梭羅在《瓦爾登湖》中的一句名言: 一千人在伐著罪惡的枝椏,只有一人在猛砍著罪惡之根。 黄雄: 圣人足不出门,而能知天下。 干春松: @徐治道礼的问题也对,但意犹未尽 冯国栋: @李伟东很多时候逻辑中的先和时间上的先不一致,道的先在是逻辑上的,道在时间上永远和器在一起,不先于器 干春松: 孟子也喜欢用门户来比喻 李伟东: @冯国栋高见,受教了! 郑静: 能被砍的是本吗? 朱琳: @崔茂新重点是浑然不知,世人如何知? 干春松: @李伟东一阴一阳之为道 崔圣: 本为事体,也是一切表象之本,道为事体运行之规律 李伟东: 一阴一阳之为道 @干春松还有点难理解 干春松: 有阴阳而道有所依,然道非阴阳本身,后世朱子讲理气 郭鹏: @朱琳滿街皆聖人[愉快] 干春松: 着力说这个 干春松: @冯国栋说得好 崔茂新: @朱琳志於學志於仁即是志於道。志於道,必定會對道有持續性的體認。 徐治道: 我以为这章与上章,都是对当时之世礼崩乐坏的一种白描与感叹 干春松: @徐治道我也有这个感觉 包括后几章 徐治道: @干春松是 崔茂新: 此章確為聖人之嘆。 李伟东: @干春松阴阳而道之动? 干春松: @李伟东儒家之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个难题 冯国栋: @干春松干老师,朱子的理气应该也无时间上的先后吧 干春松: @李伟东比如人生之大道,得有人生而有大道,然大道则非具体的人生所能包括 @冯国栋逻辑上的先 李伟东: @干春松是的。但感觉在夫子那里很清晰,我们能进入夫子境界,抑或清晰明了? 干春松: 然未有世界,天理不存吗? 朱琳: 崔老师:志不同,走向的人生方向不同,孔子有多少弟子与他有相同的志呢? 李伟东: @干春松理解 冯国栋: 从此章也可看出夫子也重视道,不过不太讲 李伟东: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干春松: 比如具体的人生和抽象的人生,后来冯友兰先生借助形式来讨论 董奎龙 凤仪讲:人身为载道之器,行道之具。 干春松: @李伟东跟鸡蛋不一样 徐治道: @侯川您也可以朗读或吟诵 崔茂新: @朱琳不管人有多少,具體志向有何不同,生命本根之大道為一啊。 干春松: 有一点接近形式和质料 冯国栋: 比如具体的人生和抽象的人生,后来冯友兰先生借助形式来讨论 干春松: @李伟东的确需要专门讨论这个事,儒学史的关键议题 郭鹏: 干老師,形式與質料不可獨立,道與身是不是可以? 侯川: @徐治道读不好怕影响环境!不过我在默默地向各位老师学习! 李伟东: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借以说明道和器,可乎? 养正国学: 道,恒久不变。本,斩断而亡。知本才上道,上道而本发。 崔茂新: 一方面,每一個人都程度不同地分享著道體;另一方面,至道無體,是從每一個人所行之道當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故不存在孰先孰後的問題。 侯川: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出于系辞)总结起来:道、器、变、通! ai筱璇: 学《论语》,不离《易》《礼》《诗》《尚》 董奎龙: 通过有形的人来演化道,如果没有人,道则隐。 李伟东: 天地万物都在演道...[抱拳] 金立鸿: 务不务本,孝不孝悌,道都在那里。孝悌务本的具体的个人,心中能生道知道近道得道 上善若水: 形而上之谓之道,形而下之谓之器 侯川: @董奎龙所以不管什么道都离不开人道!人道:做人、做好人,好人怎么做:不害人,如此而已!居其人道悟其佛老!道则随之.... 王大维: 不害人只是不做坏人 还不算好人 侯川: @王大惟不害人是基础,在此基础上人的本性和仁爱就会生长,也就是浩然之气、佛家的光明心、莲花心!只有这颗心才有机会载于道! 董奎龙: @王大惟好人的标准? 郑静: 道由器显。器依道生 崔圣: 夫子要达到的道,可从礼记中窥测一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做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故外户而不闭 马琴: @侯川所以不管什么道都离不开人道!人道:做人、做好人,好人怎么做:不害人,如此而已!居其人道悟其佛老!道则随之.... 把好人变成凡人如何? 侯川: @马琴:中国的所有圣、神、仙、佛....都是凡人修上来!(个人理解) 郑静: 由清晰变模糊。这也是莫大的收获!清晰至模糊是考磨。模糊再清晰是成长。谢谢各位老师! 今天被讲的模糊了……[大哭] 人 道=人道? 郑静: 夫子论说无框架,论语何来有架框 有疑,不严谨。 侯川: @郑静人道不通,怎么可能认识道? 郑静: 昨晚一晚没通的一个问题,看看《大法鼓经》。我看了没懂…… 是没明 上善若水: 《周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应该讲的即是合道吧? 郑静: 但真的不是 馬震宇: 【读后感】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讲的道是人道,否则就不会出现道不同的说法。 对于天道与地道是不需要从仁德礼义方面的探讨。 所谓天地之道,即就在那里无论能否感觉到、无论是否遵从、都在那里而已。 只有人道合天地之道,才能一以贯之。 人道从仁义开始,仁从孝父母为起点 义从尊敬长辈的规则开始。 孔子时代穿着宽大,显然不容易从门以外的地方进出户了。 寒星: 此道是人道,本质就是仁道。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侯川: 这里是论语汇!咱们就论人道吗?读两篇佛经您就能成佛!自己也不信呀! 郑静: 道,就道。真道无二 假说方便,才有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