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章共66篇,加油~~~
#1# 太有名的故事!元方回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真不知这孩子怎么教育出来的,太赞!
#2# 余嘉锡认为世林“不愿为汉司空之友,甘为魏皇帝之臣,魏晋人所谓方正者,大抵如此”,亦是有理,但生当乱世,很多事情不是可以自由的,个人、家庭、家族……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要考虑,不身在其中,永远不知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3# 当华歆发壁牵伏后出之时,怎不说义形于色?
#4# 形象跃然纸上。
#5# 按余嘉锡的注释,不过是一出双簧而已。
#6# 又是钟会!
#7# 故事本身无非是夏侯玄自矜身份,看不上陈骞而已,我更喜欢余嘉锡引的那则被说为是附会的小故事,在那个故事中,陈骞洒脱自如,似乎更符合我对魏晋风度的感观。
#8# 方正二字,陈泰实至名归。 另,司马昭不杀贾充,其心可知。
#9# 圣质如初,大笑! 又,注释中“皇太子有醇古之风”,笑到打跌,好个“醇古之风”!
#10# 自古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而忠孝有时又实难两全,其间取舍,各人有各人的做法。晋室弑主自立,自不能宣扬“忠”,于是于“孝”之一道大力宣扬,前《德行》篇已有大量阐述,此篇似也可认为是孝道的一种宣扬。
过了一遍,按个爪。怎么都没人了。。。没有大家的点评完全抓瞎啊。。。。
赞!终于有人回复了!!
#11# 王武子真够胆! 另,觉得“臣不能使亲亲”似乎更能讲得通。
#12# 刻意显示与众不同而已,矫情邀名。
#13# “此为挟贵而骄,不当列于方正之篇”,余嘉锡所言极是!
#14# 已读。
#15# 按余嘉锡所说,此应是山该之事,因着帢不肯见武帝。真方正之士。
#16# 已读。
#17# 颇有乃父之风!
#18# 一段旖旎鬼事。
#19# 已读
#20# 突然想到“我不卿卿,谁当卿卿”,一笑。
#21,22# 乃辩论有鬼无鬼,与方正有何干系?
#23# 郑太后又是寡妇,似乎魏晋时期寡妇很受欢迎。
#24# 初渡江时期南北士族之间的排斥?
#25# 士族之间靠婚姻缔结的盘根错节的关系,总而言之最终还是利益的驱动。
#26# 好一门兄弟!
#27# 大不近人情。
#28# 何充是真方正!
#29# 顾显真是妙人!
#30# 周伯仁处兄弟之间,似不近人情;处君臣之分,似颇为方正。
#31# 已读。
#32# 温太真不畏强权,面对“狼抗刚愎”之人敢直言,不愧“方正”。
#33# 周伯仁风骨气节可赞可叹。
#34# 钟雅之言,铮铮在耳,读之不免自身热血沸腾。
#35# 苏峻之叛,庾亮有责任,故钟雅责之曰“栋折榱崩”。
#36,38# 此前后似为一事,唯所说“鹰化为鸠,犹憎其眼”不知是在横塘之时还是之后,然不论如何,孔群当得起“方正”二字。
#37# 所记事迹,虽在庙堂,而凋敝乱离,所苦者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9# “天子富于春秋,万机自诸侯出”这句说王导,也算是事实。
#40# 听者自听,去者自去,都是性情中事。
#41# 何充真不愧方正之人。
#42# 江虨自有一股方正之气。
#43# 觉虞冰似更有人情味一些。
#44# 朋友间游戏,关方正何事?
#45# 已读。
#46# 王坦之不愿作尚书郎,按余嘉锡说法,“中朝名士王衍之徒,祖尚浮虚,不以物务自婴,转相仿效,习成风尚。以遗事为高,以任职为俗,江左偏安,此弊未改。尚书诸曹郎,主文书起草,无吏部之权势,而有刀笔之烦,固名士之所不屑。”,如此,何方正之有?
#47# “既云堪,何为复让?”此语豪壮!
#48# 虞义也算是直人。
#49# 已读。
#50# 刘简回答的直白,“宣武亦无怪色”也是真真难得,因为有这样的长官,才会有这样的下属,相得益彰!
#51# 应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故真长谓“小人都不可与作缘”。
#52# 此则与上一则大同小异,无非是士族人士看不上“寒门”,连一餐饭,一船米也不愿接收。
#53# 阮家兄弟一向擅长佯狂保身。
#54# 44则中,桓温弹射刘惔之枕,此则中,刘惔牵脚加桓温颈,这两人,真像是朋友之间打打闹闹的小情调。
#55# 已读。
#56# “江左清秀”!所言亦是有理。
#57# 王也好,谢也好,到如今,不过“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罢了。
#58# 可见门第阶级之森严。
#59# 已读。
#60# 羊绥自有风骨。
#61# 阮公、谢公同隐东山,应有同声同气之处。
#62# 已读。
#63# 卢奴太过狂慢。
#64# 已读。
#65# 门第高贵。
#66# 愿打愿挨。
#1:对子骂父,要么因粗鲁无教养而轻慢故,属野人行径;要么是故意要出气,属小人居心......总之“无礼”二字,中的也恰当!
#2:可惜知识积累太薄,无以解析当时复杂的世情和关系,此条中,曹操的所谓“疏”,即对公然不合作者的“不采取任何措施”,曹操的杀与不杀之间,必有其拿捏衡量,非暴力不合作、不公然冒犯,大概是可以容忍的......
喜欢“入门不顾”句。
不能同意更多
#3#义不在心,而在色,真是妙答。八面玲珑乎?
#4#其情可嘉
#5#以老蜀师。孔明虽神武,奈何对手强大,终不能复兴汉室。命也。
#6#风格高朗,弘辩博畅。最爱此等四字批语。
请教,夏侯玄那句,可得同,不可得而杂,怎么理解?另外,余嘉锡是反驳那则小故事吧。不过我也喜欢小故事里描写的两人,率真。
#8#曹氏篡汉,可知自己子孙亦被人所逼至此田地?悲夫!
哈哈哈
#10#吞炭漆身,形容绝妙
漆身吞炭 是个典故 学习了 http://wapbaike.baidu.com/view/111917.htm?fromid=2682589&type=syn&fromtitle=%E5%90%9E%E7%82%AD%E6%BC%86%E8%BA%AB&fr=aladdin&ref=wise&ssid=0&from=844b&uid=0&pu=usm@0,sz@1321_2001,ta@utouch_1_9.1_3_601&bd_page_type=1&baiduid=91B8DC3E3491DEADC69ED7CCA49D07A1&tj=Xv_1_0_10_title
#3:此条有趣,即便不熟悉历史背景的读者,于“记录者”的言辞间,也很能领略陈群于“舞台”上展演的小人角色,而却大辣辣放在“方正”篇第三条。世说篇目分得相对草率,不可太拘泥,然又觉得编辑者或许没有在“归类”上精密的下功夫,有时也有些曲黯的用意.....
“可得同,不可得而杂”,我的理解是: 《论语》言“君子和而不同”,即和睦相处又不随便附和苟同,退一步讲,哪怕是随便苟同附和了,也不能结交了“杂”(我的理解是非我同类),说白了,就是看不上陈骞。
#4:首先得说郭淮很有策略;其次想说,“连坐”,连就连吧,坐就坐吧,从父从夫从子,出生时候不曾配得三个脑袋,风险系数很高啊,能保得项上人头何其不易......更可叹此时节,如何个“从法”还囫囵,结婚生子的妇人一时间需要多少个脑袋备杀?从娘家到夫家,父亲、丈夫、儿子、自己多少叔伯和兄弟、丈夫多少叔伯和兄弟......
#12:“抱内车、共载归”,这种抱来抱去的习惯,跟今人毕竟有些隔膜,似容易影响正常的阅读思路......
#13:标榜“男子、男子”,说到底,你我他,一群娘儿们儿......
当时发声无神论的,都是斗士。
本篇毕。
温暖的阳光下开始这篇,也是最喜欢读的章节之一。但想想汉魏晋的开国皇帝那个方正了呀?读了,被愚黔首,被教化;不读,没知识,没文化。纠结中………………
大赞“松柏之志”
法制焉?人制焉?
#5# 贤良焉?机器人焉?
老婆问老公:我和你妈同时落水,你先救谁? 异曲同工^_^ 难以取舍
不知和峤真的像宗世林一样,还是为了独自弄一车哦。总之,一箭双雕
旗帜鲜明地反对有鬼论,也是方正一说
王导能做到丞相,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同样,为了稳定大局,王导学习前朝嫁出王昭君的做法,放下北方士族的架子,和吴国旧老通婚,真的不简单。
试问世间万事,哪件事不是为利益驱使,不是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发生?
我发现古代很多男人都爱哭,不哭无以表明情到深处
何充是方正的典范
的确是妙人,而且很搞笑,不论是谁,都会欣然
蔡迂腐。不妨说而去,何必不说。
这里,也许是为了保全自己
这里方正已屈居第二了。我更看重王丞相识人
#45# 以老卖老
子敬,除了对老婆一往情深,对别人都有点瞧不起的。
逸少、安石,一对好基友。经常,谢安言语和境界胜过羲之
#66# 士人范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