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现实》第二次读书会
心理刘老师(喜欢书籍和电影)
2015年6月5日 刘永广 梳理成文 1、过渡客体与安慰物的区别,判断标准: (1)过渡客体对这个孩子非常重要,甚至于比妈妈更为重要,知觉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2)无法替代:过渡客体一开始的选定是任意的,使用时间越长就越无法替代。 (3)可以使其迅速降低焦虑,变得安静。 2、温尼科特没有讲清楚的地方:吸拇指从几周开始出现,而他5-6个月大的时候对毛毯的角角感兴趣。所以,温尼科特将毛毯的角角列为过渡客体,而没有将吸拇指列为过渡客体。但是拇指难道不是过渡客体吗? 3、过渡现象没有正常发展的可能后果: (1)人格发展受限,比如过渡迷恋母亲,晚熟,精神病理性问题; (2)导致严重的幻想或者白日梦,甚至出现现实解离现象。 4、做梦与幻想的区别 "做梦符合真实世界的客体认同关系,真实生活也很像梦的世界,在精神分析师眼中,这正是'人生如梦,梦如人生'的最佳写照。比较而言,幻想却是个孤立现象,只会白白消耗精力,对做梦或生活毫无贡献。"——67页 5、过渡客体的出现时间 过渡客体发生在现实感检测之前。当现实感彻底建立之后,孩子已经不再认为这个物体是自己的一部分,或者会受到自己的控制,因此,就不再可能出现过渡现象。 "我认为,过渡现象的模式大概从四到六到八到十二个月左右开始显现。我这么说是故意预留广泛变化的空间。“——37页 举例:比如,一个孩子从1岁开始将玩具熊作为过渡客体使用,到了5岁,玩具熊丢失了,妈妈重新给他买了一个新的玩具熊。这个新的玩具熊只是安慰物,而不是过渡客体。原因包括两点:第一,这时候孩子已经发展了现实感;第二,这只熊不是那只熊。 就像《小王子》中的小王子一样,那一朵玫瑰花是他的唯一,也是他的全部。而其他在成人看来也是玫瑰花的东西,却是完全不相干的东西。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科幻小说也有精神分析 (话痨猫)
- 《游戏与现实》第五次读书会摘要 (心理刘老师)
- 《游戏与现实》第四次读书会 (心理刘老师)
- 《游戏与现实》第三次读书会 (心理刘老师)
- 《游戏与现实》第二次读书会 (心理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