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心第14周讨论

卢述

来自:卢述
2015-06-13 13:58:30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蒋莹莹

    蒋莹莹 2015-06-13 20:21:46

    在社会心理学中,对于种族偏见是否存在的研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反直觉的研究。很多人认为种族偏见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国家里已经消失了,但Gallup在1997年的调查里显示有半数美国黑人认为在近30天里遭受过歧视——10次有3次是在购物时遇到,2次是在外出就餐或工作时遇到;Hurtado等人在1994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有53%的非裔美国大学生感到被排除在社会活动之外;还有Schoenfeld发现在NBA的篮球队中,少数派球员(在这里是白人)有着被隔离在队伍社交圈之外的类似感受。对于种族偏见是否存在的研究,这些调查数据表明种族偏见依旧存在,虽然偏见的态度可能隐身于某些其他的动机之后,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在直觉上认为已经消失的种族偏见在现实生活中是依旧存在的。

  • 新鲜陈

    新鲜陈 2015-06-14 10:52:37

    有这样一个假设认为多数人可能都遭受低自尊和自卑感的折磨,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大多数人都表现出了自我服务偏见,和假设恰恰相反。

  • 赠其皓月

    赠其皓月 2015-06-14 21:46:53

    请让我先吐吐槽,为什么两个链接都是广告呢? 回归正题:反直觉应该是指那些不能让个体马上产生认知结果的现象。概率往往可能出现反直觉。举一个例子:1.当一个银币第一次投的时候,落地后出现反面在上。2.第二个到第五个银币落地后,都是反面在上。问:第六个硬币掉落后哪面朝上。可能你会觉得反面朝上,或者是朝上的概率是几分之几。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大家可以猜想一下。反直觉可能是对直觉的一种质疑吧,大家以后在作出判断的时候不妨多想想,看看你的直觉是正确的还是反直觉是正确的。

  • 何处暖阳不倾城

    何处暖阳不倾城 2015-06-14 22:32:14

    好比你在许多人面前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你为此感到苦恼,认为在很多人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但研究表明,人们对别人的事情并不见得都是那么伤心,所以真正记住这件事的人远比当事人想象中的要少很多。

  • 孔文文

    孔文文 2015-06-14 22:58:02

    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赌徒效应了吧,总觉得输了很多次,往后赢得概率就会增加,但是实际却是概率是一样的. 另外关于横条纹显瘦还是竖条纹显瘦的争论,最近才看见论文来纠正我们的观点,还是横条纹管用,虽然目前我还怀疑,因为我还没看见直接证据. 恩,稍后再补充.

  • 德芙与你

    德芙与你 2015-06-16 17:08:11

    卢帅组织的讨论哦(⊙o⊙)哦。

  • 德芙与你

    德芙与你 2015-06-16 17:14:46

    社会心理学反直觉的直觉的研究,在司法中,心理学家发现目击者的证词并不完全可靠。也就是说我们的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无比的相信我们所看到的,我们记得非常清楚,似乎于我们的知觉相背。正是因为有这些证人证词的研究使现在的司法中更加的公平合理。

  • 刘志丽

    刘志丽 2015-06-19 09:50:03

    因为认知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所以我举如下一例:

    关于语言是否是独立与认知之外的模块的研究。

    直觉认为,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但是,神经心理学提供的依据是,语言是独立于认知之外的模块。 比如: 威廉综合征――患者认知发展迟缓,语言能力正常; 特定性语言缺陷――患者语言异常,认知正常。 在不少脑损伤病人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语言与认知分离的病例。

  • 时光绵长、

    时光绵长、 (Creepin' up on you) 2015-06-19 19:39:38

    1.我们往往会高估我们自己的行为,但是我们总认为我们没有; 2.我们往往会高估同一群体中别人的行为,总认为会有很多人的行为决策会和我们一样; 3.我们往往会高估群体决策,我们会认为大家都认为是对的的行为就是对的;群体决策总是无懈可击的,但是事实上可能不是。 4.不知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算不算。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觉得我们对于那些绑架我们的人不可能产生感情的,但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正好相反。

  • 石头

    石头 2015-06-20 16:30:41

    我们经常高估人群中与自己想法相近的概率,低估人群中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概率。

  • 廖琳

    廖琳 2015-06-20 16:34:43

    “赌徒效应“!!!

  • 一米阳光

    一米阳光 2015-06-20 21:01:14

    我不知道自己理解的对不对,反直觉是不是就是指社会上普遍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现象啊?那么社会懈怠应该算是一种反知觉的社会现象吧。人们经常说人多好办事,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是普遍认为做一件事情人越多那么力量就越大,完成一件事情的速度与效率就要高很多。这是一种合作,然而社会上有很多现象都发现不是这样的。社会心理学上的群体影响中的社会懈怠就是指在人很多的时候,往往会降低个人完成工作的积极性,会让个人产生懈怠,因为在集体的工作中,个体所做出的努力是没有办法被单独评估的,这就会让一些人产生懈怠的态度与行为。

  • lemon蓦

    lemon蓦 2015-06-21 17:14:57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吧。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罪犯者的一种情绪,此情绪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此情景下,受害人会历经四大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同情—帮助。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掌握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做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当局当成了敌人。

  • 沉睡的心脏。

    沉睡的心脏。 2015-06-21 19:17:37

    1.我们往往会高估我们自己的行为,但是我们总认为我们没有; 2.我们往往会高估同一群体中别人的 1.我们往往会高估我们自己的行为,但是我们总认为我们没有; 2.我们往往会高估同一群体中别人的行为,总认为会有很多人的行为决策会和我们一样; 3.我们往往会高估群体决策,我们会认为大家都认为是对的的行为就是对的;群体决策总是无懈可击的,但是事实上可能不是。 4.不知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算不算。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觉得我们对于那些绑架我们的人不可能产生感情的,但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正好相反。 ... 时光绵长、

    斯德哥尔摩症也算是吧

  • 岚岚

    岚岚 2015-06-21 20:22:33

    在社会心理学中,对于种族偏见是否存在的研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反直觉的研究。很多人认为种族偏见 在社会心理学中,对于种族偏见是否存在的研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反直觉的研究。很多人认为种族偏见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国家里已经消失了,但Gallup在1997年的调查里显示有半数美国黑人认为在近30天里遭受过歧视——10次有3次是在购物时遇到,2次是在外出就餐或工作时遇到;Hurtado等人在1994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有53%的非裔美国大学生感到被排除在社会活动之外;还有Schoenfeld发现在NBA的篮球队中,少数派球员(在这里是白人)有着被隔离在队伍社交圈之外的类似感受。对于种族偏见是否存在的研究,这些调查数据表明种族偏见依旧存在,虽然偏见的态度可能隐身于某些其他的动机之后,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在直觉上认为已经消失的种族偏见在现实生活中是依旧存在的。 ... 蒋莹莹

    在这里举出的例子,都是被试觉得或感觉到的感觉,那有没有可能是他们的错觉呢?

  • 岚岚

    岚岚 2015-06-21 20:23:57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吧。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罪犯者的一种情绪,此情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吧。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罪犯者的一种情绪,此情绪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此情景下,受害人会历经四大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同情—帮助。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掌握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做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当局当成了敌人。 ... lemon蓦

    我认为这个完全是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也认为这是不可能。

  • 李蓉

    李蓉 2015-06-21 20:30:54

    我们经常高估人群中与自己想法相近的概率,低估人群中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概率。 我们经常高估人群中与自己想法相近的概率,低估人群中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概率。 石头

    我觉得菲菲说的蛮好的。

  • 岚岚

    岚岚 2015-06-21 20:32:05

    我不知道自己理解的对不对,反直觉是不是就是指社会上普遍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现象啊?那么社会 我不知道自己理解的对不对,反直觉是不是就是指社会上普遍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现象啊?那么社会懈怠应该算是一种反知觉的社会现象吧。人们经常说人多好办事,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是普遍认为做一件事情人越多那么力量就越大,完成一件事情的速度与效率就要高很多。这是一种合作,然而社会上有很多现象都发现不是这样的。社会心理学上的群体影响中的社会懈怠就是指在人很多的时候,往往会降低个人完成工作的积极性,会让个人产生懈怠,因为在集体的工作中,个体所做出的努力是没有办法被单独评估的,这就会让一些人产生懈怠的态度与行为。 ... 一米阳光

    直觉思维是指社会普遍接受的,我们一直相信的因果,逻辑,秩序。反直觉是指打破常规,打破我们一直相信的因果,逻辑,秩序等。

  • 李蓉

    李蓉 2015-06-21 20:37:12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吧。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罪犯者的一种情绪,此情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吧。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罪犯者的一种情绪,此情绪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此情景下,受害人会历经四大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同情—帮助。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掌握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做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当局当成了敌人。 ... lemon蓦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说法,不过看完之后,我就想到之前报道过的一个新闻,一位怀孕的妻子帮丈夫诱拐少女,丈夫强奸了少女。还有一个新闻是,一个罪犯利用网络,骗了好几个女的,他将她们囚禁在地下室,并让她们裸聊替他赚钱,报道指出,她们还未这个罪犯争风吃醋。我不知道这些新闻是不是这样一个现象,看到你这个观点,我就想到了这些新闻。

  • 时光绵长、

    时光绵长、 (Creepin' up on you) 2015-06-21 21:16:26

    斯德哥尔摩症也算是吧 斯德哥尔摩症也算是吧 沉睡的心脏。

    算是就行了,嘿嘿

  • 风。清然

    风。清然 (做一个像风一样的女子) 2015-06-21 22:43:27

    按照楼主提供的资料,我觉得直觉与反直觉的关系用“聪明反被聪明误”来说很是恰当,一件事,我们明明按照我们的思维,按照我们的逻辑来看结果应该是这样的,但结果往往却不是这样……就像流行的大众观点经常强调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但有研究发现,其实事实上并非如此,态度——通常被认为是对一些事物或人的感情——经常不能够很好地预测行为(参见Myers版社会心理学教材)。

  • 我是兰妹儿

    我是兰妹儿 (疯狂去追梦) 2015-06-23 10:50:22

    想起来前段时间的白金和蓝黑的裙子。。那个算么

  • 这画面太美

    这画面太美 2015-06-23 22:14:50

    之前那戳图A&B 大家都觉得颜色是不一样的 A是灰色?B是白色?戳图之后对比居然是同样的颜色 。无论色块是否在阴影之中,只要它比相邻色块亮,大脑就认为它的亮度肯定大于所有色块亮度的平均值。 日本某咖啡店的老板发现利用颜色对比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他做了个小测试,选什么颜色的咖啡杯最好?邀请了一些人作被试,每人各喝四杯浓度相同的咖啡,但四个咖啡杯分别是红色、咖啡色、黄色和青色。结论:被试几乎都认为红色杯子里的咖啡调的太浓了;使用咖啡色杯子认为太浓的人数有大部分人;使用黄色杯子的感觉是浓度正好;而使用青色的杯子的被试会觉得太淡了。

  • 缝纫机与星星布

    缝纫机与星星布 2015-06-24 21:41:14

    一些研究也许不是冲着反直觉去的,但其结果的确与大多数人的想法不同。 比如 我们觉得自己的记忆是准确的,但是他并不可靠。(伊丽莎白*洛夫斯特的不可靠记忆研究。)

    比如 我们觉得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评价来自事件本身,其实我们还受到当时所处事件时的情绪影响。(高尔顿*鲍尔关于情绪与记忆的研究)

    比如我们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原因时常常归咎于其人格特质决定,但是往往我们忽略情景的因素。

    比如丹尼尔*卡尼曼的系列实验应该是关于人们直觉推理与偏见研究的经典吧。人们总是喜欢基于经验强加事物之间的主观联系,在因果论中寻找安全感呢。 。。。。。。

    反正反正一切一切都表明,人啊就是人不是‘神’,经常会犯错。

  • 任娇娇

    任娇娇 2015-06-24 23:48:43

    我觉得社会心理学里的“印象形成”吧,人们往往会根据以往的直觉经验给初次见到的对象贴上诸如善良、温柔或是粗鲁、冷漠等标签,以至于第一印象在以后与其交往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大部分人都会朝着自己所期望的经验方向来评价其行为和言语等各方面特点。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跟其相处久了,开始第一次认为他是个内向、抠门、粗心的男生,其实他不是,相反,他跟你熟悉了之后特别外向、大方、而且也还比较细心,完全颠覆了我们的直觉经验,也就是反直觉形成的过程了。

  • 天黑了,请闭眼

    天黑了,请闭眼 2015-06-26 16:53:55

    Kahnemen的经验法则中的错误共识效应,指人们夸大自己观点在普通大众中共有程度倾向,即人们会觉得自己与其他人拥有相同的观点。有研究者证实了这个效应,在他们的实验中,询问被试是否愿意挂一个自助餐厅的夹板广告绕校园走30分钟。无论是否同意,实验者都会询问他们,其他学生会有多少人做出相同的选择。他们发现,无论被试的选择是什么,他们会估计其他大多数人都会赞同他们,并作出相同的选择。其实,实际情况和被试估计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 把我的姓念三遍

    把我的姓念三遍 2015-06-26 22:27:35

    Kahnemen的经验法则中的错误共识效应,指人们夸大自己观点在普通大众中共有程度倾向,即人们会觉 Kahnemen的经验法则中的错误共识效应,指人们夸大自己观点在普通大众中共有程度倾向,即人们会觉得自己与其他人拥有相同的观点。有研究者证实了这个效应,在他们的实验中,询问被试是否愿意挂一个自助餐厅的夹板广告绕校园走30分钟。无论是否同意,实验者都会询问他们,其他学生会有多少人做出相同的选择。他们发现,无论被试的选择是什么,他们会估计其他大多数人都会赞同他们,并作出相同的选择。其实,实际情况和被试估计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 天黑了,请闭眼

    我也想说这个来着的,,,,还有就是早知道效应,夸大了自己的直觉,觉得自己的猜想老是正确的。

  • 爱吃豆芽的姑娘

    爱吃豆芽的姑娘 2015-06-28 10:50:17

    看了一下,只能明白一点,举个例:走在大街上,你发现自己衣服脏了,但自己又是一个有洁癖的人,你自己认为大街上的人都在看你,而且眼神都不一样。实际上呢,他们并不会太注意到你。 这个算是反直觉的么?

  • 汝上君

    汝上君 2015-06-28 17:14:43

    看了一下,只能明白一点,举个例:走在大街上,你发现自己衣服脏了,但自己又是一个有洁癖的人, 看了一下,只能明白一点,举个例:走在大街上,你发现自己衣服脏了,但自己又是一个有洁癖的人,你自己认为大街上的人都在看你,而且眼神都不一样。实际上呢,他们并不会太注意到你。 这个算是反直觉的么? ... 爱吃豆芽的姑娘

    应该是吧,反直觉应该就是与自觉相反的,你认为别人在关注你,应该就是从直觉上来说的,但是实际别人并没有关注你,就是与直觉相反的,所以可以称为反直觉吧。。。至于举列的话上面举的各种例子如蒋莹莹举的关于种族偏见的研究、任娇娇举的印象形成、卢妍伶举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等都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因为想不出来,只有重复了。。

  • 会开花的仙人球

    会开花的仙人球 2015-06-28 17:33:42

    好比你在许多人面前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你为此感到苦恼,认为在很多人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好比你在许多人面前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你为此感到苦恼,认为在很多人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但研究表明,人们对别人的事情并不见得都是那么伤心,所以真正记住这件事的人远比当事人想象中的要少很多。 ... 何处暖阳不倾城

    赞成这个同学说的,直觉就像记忆一样,有时候也是会骗人的呢。很多时候我们宁愿相信自己的直觉也不相信事实。当老师抽我回答问题时,我不会或者说我根本就朝着“罗马”的那个方向在回答问题。那么此时,我必定会脸红。还特别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然后还觉得肯定很多人都在看我笑话呢,而且这件事会存在我心中很久,我以为在别人心中也会存在很久。当我再次问别人自己那时的糗事时,很多人都不记得啦。那么,这个是不是和一个人的人格有关呢?

  • 时光机器

    时光机器 2015-06-28 17:53:02

    在社会心理学里反直觉的研究有许多,比如说,第一印象,人们往往通过第一印象来评价另外一个人;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大多数人通过一个人的外貌就对这个人做出是好还是坏的评论,但往往事实不尽如此,比如说,我有一个长得很可爱的朋友,但是其实她是非常女汉子的一个人,我妈就经常在我面前说她“好乖”之类的话,我都无力吐槽。由此可见,眼睛是会欺骗我们的。从众实验也应该是反直觉的,当有个人很肯定的说出问题答案时,我们往往认为,他很有可能是对的,我有一些方面没有考虑到。内群体偏好,也是反直觉的,对于内群体的成员,我们倾向于给予更好的评价。

  • 秦利利

    秦利利 2015-06-28 19:43:55

    那个致命的吸引力我觉得有反直觉性,我们明明在恋爱中被对方的某一点深深的伤害了,被伤害了以后明明应该敬而远之的,却在接下来找男女朋友的时候还是倾向于找这样类型的人。这有点反直觉

  • 秀秀

    秀秀 2015-06-28 20:15:29

    就拿我们学心理学专业的人来说吧,以前没学之前就会认为学了心理学的人都是火眼金睛,跟别人说几句话或者根本不用说话就可以猜到别人在想什么,于是乎很崇拜那些人。学了之后呢,发现自己貌似没有变成曾经崇拜的那些人。

  • 大英

    大英 2015-06-28 21:27:40

    我们常常以为态度决定我们的行为,但行为可以改变我们的态度,同时,语言可以变成信念,当人们对其所怀疑的事做出口头或书面证据时,他们常常为自己的欺骗行为感到不安,他们会开始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当一个人的话语没有令人信服的外在解释时,语言就会变成信念。

  • 黄凌燕

    黄凌燕 2015-06-28 21:58:59

    好比你在许多人面前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你为此感到苦恼,认为在很多人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好比你在许多人面前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你为此感到苦恼,认为在很多人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但研究表明,人们对别人的事情并不见得都是那么伤心,所以真正记住这件事的人远比当事人想象中的要少很多。 ... 何处暖阳不倾城

    我想接着这位同学的说着走,就我个人的例子;有一次参加比赛,我在比赛结尾时有些紧张,说话就有点语无伦次,当时我就觉得自己蠢到家了,肯定要被很多人笑话,比其他人差了好多,结果节目完了之后,我的名次还在前面,他们觉得我表现还不错,实在太出乎意料了。

  • 何处暖阳不倾城

    何处暖阳不倾城 2015-06-28 22:26:45

    赞成这个同学说的,直觉就像记忆一样,有时候也是会骗人的呢。很多时候我们宁愿相信自己的直觉也 赞成这个同学说的,直觉就像记忆一样,有时候也是会骗人的呢。很多时候我们宁愿相信自己的直觉也不相信事实。当老师抽我回答问题时,我不会或者说我根本就朝着“罗马”的那个方向在回答问题。那么此时,我必定会脸红。还特别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然后还觉得肯定很多人都在看我笑话呢,而且这件事会存在我心中很久,我以为在别人心中也会存在很久。当我再次问别人自己那时的糗事时,很多人都不记得啦。那么,这个是不是和一个人的人格有关呢? ... 会开花的仙人球

    或许跟每个人的特质有关吧,没准跟人格也有关系,这种东西很难用一种理论解释的。

  • 子夜

    子夜 (香是佛手,人是长留。) 2015-06-28 22:35:45

    我觉得就是哥德摩尔综合征吧。因为在我们的直觉和经验中,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但是却真实地发生了。出人意料。

  • 十九二十

    十九二十 2015-06-29 01:11:53

    买彩票!我们的直觉是01.02.03.04.05.06+07的号码比08.21.13.14.32.24+09的号码中奖概率低。就是决策的经验法则!

  • 爱吃豆芽的姑娘

    爱吃豆芽的姑娘 2015-07-01 16:03:59

    应该是吧,反直觉应该就是与自觉相反的,你认为别人在关注你,应该就是从直觉上来说的,但是实际 应该是吧,反直觉应该就是与自觉相反的,你认为别人在关注你,应该就是从直觉上来说的,但是实际别人并没有关注你,就是与直觉相反的,所以可以称为反直觉吧。。。至于举列的话上面举的各种例子如蒋莹莹举的关于种族偏见的研究、任娇娇举的印象形成、卢妍伶举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等都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因为想不出来,只有重复了。。 ... 汝上君

    懂了懂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13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