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来这学
--<2015-06-09>-- 《雍也》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领读老师: 韩 星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刘正平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刘祥柏老师在论语汇说文解字群发的帖子:“主要引自杨伯峻译注和朱熹集注。个别字词读音和词义根据情况补充说明。”) 6.26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⑴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爲其然也?君子可逝⑵也,不可陷也;可欺⑶也,不可罔⑷也。” 【譯文】宰我問道:“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訴他,‘井裏掉下一位仁人啦。’他是不是會跟着下去呢?”孔子道:“爲什麽你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叫他遠遠走開不再回來,却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騙他,却不可以愚弄他。” 【注釋】⑴仁——卽“仁人”的意思,和學而篇第一“泛愛衆而親仁”的“仁”用法相同。⑵逝——古代“逝”字的意義和“往”字有所不同,“往”而不復返才用“逝”字。譯文卽用此義。俞樾《羣經平議》讀“逝”爲“折”説:“逝與折古通用。君子殺身成仁則有之矣,故可得而摧折,然不可以非理陷害之,故可折而不可陷。”亦通。⑶欺、罔——《孟子·萬章上》有這樣一段話,和這一段結合,正好説明“欺”和“罔”的區别。那段的原文是:“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知?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那麽,校人的欺騙子產,是“欺以其方”,而宰我的假設便是“罔以非其道”了。 劉聘君曰,「有仁之仁當作人」,今從之。從,謂隨之於井而救之也。宰我信道不篤,而憂為仁之陷害,故有此問。逝,謂使之往救。陷,謂陷之於井。欺,謂誑之以理之所有。罔,謂昧之以理之所無。蓋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從之於井,則不復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曉,仁者雖切於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應如此之愚也。 钱穆新解有不同的理解: 可逝也,不可陷也:逝,往義。陷,陷害義。仁者聞人之告,可使往視,但不致被陷害,自投入井。 可欺也,不可罔也:欺,被騙。罔,迷惑。仁者聞人之告,可被騙往視,不致迷惑自投入井。 本章問答,皆設喻。身在井上,乃可救井中之人。身入井中,則自陷,不復能救人。世有愚忠愚孝,然不聞有愚仁。蓋忠孝有時僅憑一心,心可以愚。仁則本於心而成德,德無愚。故曰:「仁者必有知(ㄓˋ),知(ㄓˋ)者不必有仁」,此見仁德之高。或說:宰我此章之問,或慮孔子罹於禍而微諷之。如子欲赴佛肸(ㄒㄧˋ)、公山弗擾之召,子路不悅。宰我在言語之科,故遇此等事,不直諫而婉辭以諷。 白話試譯 宰我問道:「有人告訴仁者井中有人,會跟着入井嗎?」先生說:「為何會這樣呢?可誘騙仁者去看,但不能陷害他入井。他可被騙,但不會因騙而糊塗。」 【讀音或詞義補充】 朱熹所注的詞義比較明確,至於每個人如何理解這些詞義,已經不是詞義問題,而是義理問題,此處不展開: 逝,謂使之往救。陷,謂陷之於井。欺,謂誑之以理之所有。罔,謂昧之以理之所無。 论语注疏: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孔曰:“宰我以仁者必济人於患难,故问有仁人堕井将自投下,从而出之不乎?欲极观仁者忧乐之所至。”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孔曰:“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可欺也,不可罔也。”马曰:“可欺者,可使往也。不可罔者,不可得诬罔令自投下。” [疏]“宰我”至“罔也”。 ○正义曰:此章明仁者之心也。“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者,宰我以仁者必济人於患难,故问曰:仁者之人,设有来告曰:井中有仁人焉。言仁人堕井也,此承告之仁人,将自投下,从而出之不乎?意欲极观仁者忧人乐生之所至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者,此孔子怪拒之辞。逝,往也。然,如是也。言何为能使仁者如是自投井乎?夫仁人君子,但可使往视之耳,不可陷入於井。言不可自投从之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者,唯可欺之使往视,不可得诬罔令自投下也。 今人译评: 【原文】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陷(3)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1)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2)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3)陷:陷入。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评析】 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了。 有請我們的韓老師和劉老師為大家做深度的解讀! 井玲: 可欺也,不可罔也。求更准确的解释。 韩 星: 可欺:马融注:“可欺者,可使往也。”不可罔:马融注:“不可罔者,不可得诬罔,令自投下也。” 朱注:欺,谓诳之以理之所有。罔,谓昧之以理之所无。 毛毛雨: 求“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的真实意义 韩 星: 马融更实一些,朱子硬往理上引 井玲: 孔子的回答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学小究: 这章实际上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应该怎样去追求“仁”,或者一个仁者应该怎么去“成仁”;第二个问题是面对一个有志于仁的君子,应该怎么对待他。 毛毛雨: 孔子因才施教,同样的话在不同背景下面对不同的人,意思应该不一样, 韩 星: 孔子由宰我入井救人(仁)的两难问题,没有顺着宰我作正面回答,而是含蓄批评宰我利用仁者之仁心欺骗他井中有人(或仁)来陷害他。这里包含了仁与智的关系问题 孔子认为仁和智是密切联系的,有仁德的人同时也要有智慧,不能愚仁。如果套用《论语•宪问》勇与仁的关系“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也可以说“仁者必有知,知者不必有仁”。 毛毛雨: 孔子的回答在给出的解释中不一样 韩 星: 孟子亦云:“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仁可欺,智不可罔。孔子以仁道为施教的核心,有仁德的人也可能被欺骗,但他是有智慧的,不可能在人生大道问题上被迷惑。 仁如果没有知也非真正的仁者,勇也是,故仁智勇为三达德。然仁是统摄智勇的。 韩 星: 这一章的现实意义是防止好人被欺,善人被罔 井玲: 为什么可逝也,不可陷也,是主动语态,而可欺也,不可罔也变成了被动语态? 大学小究: 俞樾认为,“逝”就是“折”,这两字古代通用。所以可逝也,就是可以摧折也 俞樾的意思是,对于一个君子,你可以摧折他,但你不能陷害他;你可以欺骗他,但你不能愚弄他。 韩 星: “可逝也,不可陷也”不是主动语态啊,刘老师引俞樾《群经评义》对,黄怀信老师也赞同。 俞樾是一种解释。 大学小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逝”是“往而不返”的意思 毛毛雨: 欺,罔区别? 韩 星: 孔注:“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比较实 大学小究: 欺和罔在现代意义上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但在孟子和孔子这里,潜在的意思却有人很大的差别。欺,就是用他所主张的刁难他。罔,就是用他所不了解的愚弄他。 我的这个解读,不知道韩老师认可不。也是我反复看孟子和孔子这段话得出的。 韩 星: 认同 毛毛雨: 就是君子可以被欺负但不可以被愚弄 或捉弄 韩 星: 可以被欺骗不可以被愚弄 温海明: 有点像海明威,人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败 韩 星: 主要是指智能上的,欺负包含身体方面的 毛毛雨: 愚弄含有不被尊重之意,被打败没有 温海明: 君子可以被打死,不可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不可被愚弄 韩 星: 是的。海明威似乎更强调的意志力量,儒家的仁者当然也是意志力、精神力不可战胜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仁者无敌! fhh: 君子可以被打死,不可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不可被愚弄 李伟东: 欺骗是言语上的,愚弄是行为上的,对吗? 温海明: @李伟东接受被欺骗是仁慈,但不可接受被愚弄 韩 星: 欺骗是言语上的,愚弄是行为上的,好像没有这么区分 毛毛雨: 欺骗也可以是行动,愚弄也可以是言语呀 韩 星: 好,谢谢各位!再见! 毛毛雨: 接受被欺骗是仁慈,但不可接受被愚弄[强] 李伟东: 如何理解“不逆不臆”? @温海明有意思! 祥柏: 如果着眼于君子。说君子有仁、有智。有仁,甘愿被驱使、欺骗,有智,不可能被陷害和蒙蔽。这是一种理解。 我的个人理解偏向于训诫学生的含义,夫子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对待君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可以用仁道的名义驱使、引诱君子,不要打着仁道的名义陷害、蒙骗君子。 李伟东: 君子有这么容易被骗吗? 如何一乞讨者是假的,我们施舍了,被骗了,应该怎么办? 温海明: @李伟东君子接受欺骗,所有善意恶意的欺骗 李伟东: 接受善意的欺骗,可以理解,恶意的欺骗,为什么要接受? 看穿了欺骗,还是要坦然接受吗,特别是恶意的欺骗? 李珊珊: @李伟东没辨认清前只有接受了 温海明: 仁爱世人,仁爱众生本相。儒佛差一个仁字 磨砖人: 看穿了,那个应该是罔 李伟东: @李珊珊没认清前,恐不成其为欺骗 李珊珊: 从修己来讲,是识别被骗与不被骗的积累@李伟东 李伟东: 温师说的是,即使识破了是欺骗,君子也要坦然接受,且毫无怨言 蓝儿: 欺骗和愚弄似乎很难分开吧 李伟东: 君子“不逆不臆”,为什么? 蓝儿: 欺骗的目的往往是愚弄,愚弄的方式往往通过欺骗 大学小究: 6.26《论语·雍也》第26章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这章实际上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应该怎样去追求“仁”,或者一个仁者应该怎么去“成仁”;第二个问题是面对一个有志于仁的君子,应该怎么对待他。这一章,本以理解起来并无歧义,但遍观各家注后,如入五里云雾中,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说法、各种义解迭出,源于对这段话中一系列字词的不同解读,如“井有仁焉”是井里有“仁德”还是井里有“仁者”或者是井里“有个人”抑或是“井里有个好人还是坏人”?“从之”,是“从而救之”还是“从而堕之”?“可逝”是“可使之往视”、“可使之往救”、“让他走开不再回来”抑或是“摧折”?个人认为清代俞樾的解释最为贴切可靠。俞樾在《群经平议》里说:宰我的意思是认为一个真正的仁者应该勇于追求和实践“仁”,所以他假设了一个问题:如果井里有“仁”,是不是应该跳进去追求呢?孔安国所说的“仁人堕井”这样的说法,道理上说不通,因为这段话里从来没说过要救人出井,况且把人投到井里跟着跳下去又如何从井里爬出来?这太不符合常识了。宰我在孔门居言语之科,不可能说这样没水准的话。诸如皇侃在第二个“仁”后面加一个“者”字、孔安国把“可逝”解读为“可使往视”,意思都太曲折于理难通。俞樾说,“逝”字与“折”字古代通用(《周易·大有·释文》:“皙,陆本作逝,虞本作折”)所以他认为孔子这里的意思是,君子杀身成仁,可以摧折他,但不可以弄一些无厘头的事情来愚弄他,这就是可折不可陷。在《论语》里,宰我是一个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他“昼寝”惹得孔子大为不满(《公冶长篇》),他对孔子“三年之丧”的说法提出质疑并且说自己不会觉得不遵守这个丧制就心里不安,他还曲解周朝社树用“栗木”是为了“使民战栗”从而引起孔子批评。总体上看,宰我是个长于思辨的人,特别是在思想上能够独立思考,针对孔子言教中一些他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他自己认为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而且采取设问辩难的方式提出,颇具哲者气象,是一个智者。宰我的设问,提出了一个怎么“求仁”的问题,是明知前路有危险却不顾一切地跳进井里“成仁”,还是权衡利弊,审时度势,根据现实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适当的行动?这样的设问也并非凿空而发,因为孔子说过:“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都是对“仁”的高标准要求,实践起来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甚至生命。所以宰我才这样问,他的用意是,为了追求仁是不是可以这样迂腐?或者提出了一个“愚仁”的问题。但是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反问宰我,为什么要这样想问题?面对一个君子,你可以摧折他,甚至夺了他的生命,但你不能陷害他;你可以用他所一贯主张的刁难他,但你不能愚弄他。即孟子所谓“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大学小究: 贴上我的导读笔记,请大家批评指正! 李伟东: 欺骗分善意,恶意,善意的好理解,我就经常骗我妈说什么都好,恶意的欺骗,也要接受,难理解 @刘正平谢谢老师!慢慢拜读! 宁静致远: 真君子? 井玲: @刘正平您的这个注释是最清晰的,谢谢您! 毛毛雨: 是呀,明知道是恶意的欺骗,为什么接受呢,君子的智呢 @刘正平刘老师辛苦![玫瑰][强] 胡谭珠: @刘正平谢谢刘老师,很明了 熊达云: @刘正平你的解释通情达理,把这个难解的问题解释得符合思维逻辑。谢谢! 馬震宇: 关于井字,可不一定指水井。井本义为制度 规制。 大学小究: @熊达云 熊老师客气![抱拳] @马震宇 这里的井应该就是水井,不会是井田之类。 853750668: 爬楼学习了,刘老师的解读极合情理,也解释了我读这章的疑惑“井有仁焉”究竟何意������ 馬震宇: 孔子时代,井当水井讲的意思并不普遍。 井地与井田是有区别的。 大学小究: 陷阱? 倒是今天没有考究井的的具体意义。马兄说得对,应该是捕兽的井。 馬震宇: 这个我也在琢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