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来这学
--<2015-06-10>-- 《雍也》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领读老师: 韩 星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刘正平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课前预习: 刘祥柏帖: (刘祥柏老师在论语汇说文解字群发的帖子:“主要引自杨伯峻译注和朱熹集注。个别字词读音和词义根据情况补充说明。”) 6.27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⑴,亦可以弗畔⑵矣夫!” 【譯文】孔子説:“君子廣泛地學習文獻,再用禮節來加以約束,也就可以不致於離經叛道了。” 【注釋】⑴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子罕篇第九云:“顏淵喟然歎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這裏的“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和子罕篇的“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是不是完全相同呢?如果完全相同,則“約之以禮”的“之”是指代“君子”而言。這是一般人的説法。但毛奇齡的《論語稽求篇》却説:“博約是兩事,文禮是兩物,然與‘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不同。何也?彼之博約是以文禮博約回;此之博約是以禮約文,以約約博也。博在文,約文又在禮也。”毛氏認爲“約之以禮”的“之”是指代“文”,正是我們平常所説的“由博返約”的意思。⑵畔——同“叛”。 夫,音扶。約,要也。畔,背也。君子學欲其博,故於文無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動必以禮。如此,則可以不背於道矣。程子曰:「博學於文而不約之以禮,必至於汗漫。博學矣,又能守禮而由於規矩,則亦可以不畔道矣。」 【讀音或詞義補充】 夫,語氣詞,讀fú。 论语注疏: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郑曰:“弗畔,不违道。” [疏]“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 ○正义曰:畔,违也。此章言君子若博学於先王之遗文,复用礼以自捡约,则不违道也。 今人译评: 【原文】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让我们等待明晨韩老师、刘老师的精彩领读,让我们做好预习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张福伟: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我的理解: 君子难以被欺骗离开道。或者说,君子就算受骗也不会离开道。 董奎龙: 尊敬的老师们:昨天早课没有解决我的问题,从老师们的讨论里我觉得,还是宰我在和老师打嘴架,孔子并没有拿出充足的理由直接驳倒学生,还很生气。我知道这样去读孔子,肯定是误读,我自己也不接受,出现这样的纠结的原因,我觉得老师们是否太局限于前人的注释了?少了自己的体悟?昨天在吟诵群一位师友讲孔子的本意是告诉不要拘泥,不要呆板,不要愚痴,更不能歪曲,那不是仁者。好像有点意思。建议老师是否能跳开前人解释,带我们走入孔子的内心。努力读出真实的孔子形象。谢谢 刘正平: 这一章的内容在《论语·颜渊篇》第十五章重现,只不过没有“君子”二字。另外在《论语·子罕篇》第九章也有这样的说法“ 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可见,“文”和“礼”在孔子教育理念中的关系相当重要。 韩 星: 刘祥柏老师已经把基本资料上传了。我再补充完善一些。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畔:一作“叛”字讲,违反。孔安国注:“弗畔,不违道也。”指离经叛道。一作偏字讲。韩李《论语笔解》:“韩曰,畔当读如偏畔之畔。弗偏则得中道。”弗畔,作合乎中道讲。今从前解。 历代注释,皇侃说是广学六经之文,又用礼约束,就不违背道理了。邢昺说君子人格能博学先王遗文,再用礼以自检约,就不违道了。二人解说差不多。朱熹说:“君子学欲其博,故于文无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动必以礼。如此,则可以不背于道矣。”又引程子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博学矣,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则亦可以不畔道矣。”把“博学”理解的比较泛化,“约礼”理解为守礼守规矩。毛奇龄对此章与《子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比较有意思,但他把主题思想引到了“由博返约”,我觉得未必符合孔子本意。 是的,“文”和“礼”在孔子教育理念中的关系相当重要,但本章似乎更强调“礼”。 本章孔子告诉人们博学诗书礼乐以这些书籍文献资料还不够,还要学礼,强调学礼的重要性。 “不学礼,无以立”,礼通世故人情,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 另外,博学于文是书本知识,约之以礼是人生实践,说明孔子既注重书本知识,更重视人生实践。 刘宝楠《论语正义》曰:“博文者, 《诗》《书》《礼》《乐》, 与凡古圣所传之遗籍是也。文所以载道,而以礼明之者也。礼即文之所著以行之者也。博学于文,则多闻多见,可以畜德,而于行礼验之。礼也者,履也,言人所可履 行之也。礼箸于经曲之大,而慎于视听言动之际。凡人能以所行纳于轨物, 而无所违是谓之‘约’。” 崔茂新: 文對人的生命存在的作用應當是輔助性,而禮的過程直接就是生命過程本身,禮是生命活動中的“文”。 刘正平: 韩老师说到毛奇龄的这段话,毛认为孔子所说跟“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不同,孔子是“以礼约文”的意思。这跟一般人们理解的“博文约礼”都指向对君子的要求不同。钱穆先生则特意强调,要“齐头并进,正相戒,非相矫也”。 韩 星: 是的 崔茂新: 禮賦予生命活動以神聖性、文明性與敬慎性,避免妄言妄行。 温海明: @崔茂新无妄境界。但叛什么?离经叛道?还是人生正途?还是礼制规约? 韩 星: 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一般人最容易停留在或者满足于博文,故实际上徐强调约礼的重要性。 刘正平: 我们假设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按照孔子所以“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其结果如何? 势必推导出“文人无行”的结果来 温海明: @刘正平文人之叛,有妄非礼。有文无礼 韩 星: “畔”主要有两解,离经叛道,不合中道,都通。我更倾向于离经叛道。 祥柏: 一个人懂了诸子百家,也可能偏离孔学大道,跑去做别的门道去了。 温海明: @韩星离儒经叛儒道?离正经叛正道? 刘正平: @温老师说得对,文人走向歪路了。 853750668: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韩 星: 经以载道,故离经必然叛道。当然,道有大小正道非正道,盗亦有道,儒家是大道、正道。 刘正平: 君子人格的养成,应该让他广博地学习文献典籍,并在实践中用礼仪来约束规范他的言行,这样就不会违背大道了。《论语·雍也篇》里,孔子还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君子的养成,应该将内在的质实和外在的粲然结合起来,文质相焕,斐然成章。这是从君子气质修养的“内外兼修”角度讲的,而这里的“博文约礼”,则是从君子的学识和言行的“知行合一”的角度讲的,两相结合,大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完美典范的君子人格的养成过程。 韩 星: 如何得大道、正道?要读经,体悟圣贤之道。 温海明: @韩星孔子如果是离儒经叛儒道,那么就是别离我经叛我道?孔子如此狭隘?应该是离正经叛正道,当然,儒门弟子会说,儒家才是正道,道佛是邪门歪道 李伟东: 文为理显,理为文隐。博文约礼,惟精惟一。 韩 星: 经一方面载道,另方面也体现圣贤人格气象。经典、道与圣贤人格是三位一体。所以博文还要约礼。文相辅相成,犹如文质彬彬。文质彬彬更体现圣贤的美。 温海明: @韩星儒门正道不但要学文,还要守礼,如崔老师说,礼是实践的文,能体现出神圣感。@李伟东文礼合一,即是正道 祥柏: 如果把“礼”看成是个变量,每一家学说都有自己的“礼”。那么,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可以成为通理。 都可以博学于文,都要守自己学派的“礼”。 马骏: @刘祥柏同意刘老师,儒释道应该都是正道、大道。谢谢各位老师! 王大维: 文质彬彬是内外兼修 文礼相辅是知行合一 这个不错 韩 星: 回刘祥柏:礼是公用的统一的,没有各家各派的礼。回马俊:如果儒释道诸子百家都是正道、大道,那就无所谓大道、正道了。王大家深思! 李国鹏: 《礼记》云:礼者,理也。又云:礼者,履也。本之于天理行乎于人道为礼也。 马骏: @韩星能明白的[呲牙]老师提的问题我会深入思考的,学生不能够全面了解各家的学说思想,我只是凭敬仰之心感觉。 宁静致远: @韩星老师是说,唯此道为真,此道是…… 祥柏: 尊崇的对象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佛家来说,讲究闻思修,博学众经,以戒为师。对于他们来说,也可以借用或者化用这句话,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既要善于听闻,又要善于勤修。 李向帅: 文与礼,是否知与行的关系? 崔圣: 夫子的道,就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既是周礼,亦是儒礼,夫子是敬重老子的,故叛道非“道”。那时佛教思想还不会有,所以也不会是释。我以为,叛道就是背礼,如果还有别的道,那就类似于墨家学说、和儒教相悖 853750668: 转刘正平老师在微信朋友圈发的解读帖子,以便大家阅读理解:6.27《论语·雍也》第27章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这一章的内容在《论语·颜渊篇》第十五章重现,只不过没有“君子”二字。另外在《论语·子罕篇》第九章也有这样的说法“ 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可见,“文”和“礼”在孔子教育理念中的关系相当重要。 “畔”,一般都理解为“叛”,即“离经叛道”之叛,意思也相近,“弗畔”,就是不违背儒家一贯所倡导的“道”。 “文”,一般被认为是文献典籍,如同清代刘宝楠所说,就是“诗书礼乐与凡古圣所传之遗集”,也就是六经、六艺之属。清代刘逢禄说“礼贯乎六艺”(《论语述何》),说明了为什么孔子要将“文”和“礼”相联系。也有将“文”理解为“经纬天地曰文”(《谥法》)、 “天下文明”(《周易》)之“文”,这有点蔓延无边,脱离了孔子的本意,属于过度发挥。 至于“礼”,一般都理解为“礼仪”、“礼义”、“礼节”等,虽有各种差别,但基本没有脱离孔子言“礼”的范围。也有从“礼”字的本义出发求解的,解释“礼也者,履也,言人所可履行之也”(刘宝楠《论语正义》),比较强调实践行动,也就是要将文献典籍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个解读的思路被钱穆先生继承,他说:“礼者,体也。躬行实践,凡修身齐家从政求学一切实务皆是。”(《论语新解》) “约”,约束,结束,节要之意,跟上文的“博”相对举而言。所以有个词语叫“博约”。一般认为,“约”就是通过规矩绳墨来约束行为,即所谓“约之以礼”。刘宝楠认为,“约之以礼”就是孔子所主张的“克己复礼”,“约礼即复礼之教也”。他还说,“博文”就是《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约礼”就是《大学》里的诚意、正心、修身。这个说法很精彩。 所以总体上考察,对于孔子这段话的理解,不管侧重于“学文并约之以礼”还是“学文并践之以礼”,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就是要把“文”、“礼”两者结合起来,而且要并行不悖,却无先后之分。这一点钱穆先生着重强调,要“齐头并进,正相戒,非相矫也”。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学文而不约之以礼,真的会“叛道”吗?根据历史实践来看,这是肯定的。所谓“文人无行”、“文如其人”的说法,可以作为孔子这段言教的典型注脚,这都是才华横溢而放松了对个人行为的约束的结果,比如明末的阮大铖,文学修养了得,但他投靠了魏忠贤,为人所不齿,甚至文学史上都不提他了。还有清代著名学者徐乾学,乾隆皇帝说他巴结权臣明珠之子纳兰成德,把自己撰的《通志堂经解》送给了成德,落得了一个“逢迎权贵”的御批,也是不幸得很。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就考了一个“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这样一个题目,也可以作为我们对孔子这段话的拓展理解。 延伸开来讲,就是君子人格的养成,应该让他广博地学习文献典籍,并在实践中用礼仪来约束规范他的言行,这样就不会违背大道了。《论语·雍也篇》里,孔子还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君子的养成,应该将内在的质实和外在的粲然结合起来,文质相焕,斐然成章。这是从君子气质修养的“内外兼修”角度讲的,而这里的“博文约礼”,则是从君子的学识和言行的“知行合一”的角度讲的,两相结合,大约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完美典范的君子人格的养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