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来这学
--<2015-06-15>-- 《述而》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第七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晨读内容: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导读老师: 任大援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教授 崔茂新 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张小军: 預習資料 今人译评(下周晨读所学内容):述而第七 【原文】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論語匯劉祥柏老師整理 下列为杨伯峻译注、朱熹集注,个别引用钱穆新解。 增加部分读音或词义补充。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⑴,竊比於我老彭⑵。” 【譯文】孔子説:“闡述而不創作,以相信的態度喜愛古代文化,我私自和我那老彭相比。” 【注釋】⑴作,好古——下文第二十八章説:“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這個“作”,大概也是“不知而作”的涵義,很難説孔子的學説中没有創造性。又第二十章説:“好古敏以求之”,也可爲這個“好古”的證明。⑵老彭——人名。有人説是老子和彭祖兩人,有人説是殷商時代的彭祖一人,又有人説孔子説“我的老彭”,其人一定和孔子相當親密,未必是古人。《大戴禮·虞戴德篇》有“商老彭”,不知卽此人不。 好,去聲。述,傳舊而已。作,則創始也。故作非聖人不能,而述則賢者可及。竊比,尊之之辭。我,親之之辭。老彭,商賢大夫,見大戴禮,蓋信古而傳述者也。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脩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蓋不惟不敢當作者之聖,而亦不敢顯然自附於古之賢人;蓋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辭之謙也。然當是時,作者畧備,夫子蓋集群聖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雖述,而功則倍於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 【讀音與詞義補充】 好,讀hào,喜好。 比,並列,同類比肩。 论语注疏:●卷七·述而第七 [疏]○正义曰:此篇皆明孔子之志行也,以前篇论贤人君子及仁者之德行,成德有渐,故以圣人次之。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包曰:“老彭,殷贤大夫,好述古事。我若老彭,但述之耳。” [疏]“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正义曰:此章记仲尼著述之谦也。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老彭,殷贤大夫也。老彭於时,但述修先王之道而不自制作,笃信而好古事。孔子言,今我亦尔,故云比老彭。犹不敢显言,故云窃。 ○注“包曰”至“之耳”。 ○正义曰:云,“老彭,殷贤大夫”者,老彭即《庄子》所谓彭祖也。李云:“名铿,尧臣,封於彭城。历虞、夏至商,年七百岁,故以久寿见闻。”《世本》云:“姓笺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笺音翦。一云即老子也。”崔云:“尧臣,仕殷世。其人甫寿七百年。”王弼云:“老是老聃,彭是彭祖。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云“好述古事。我若老彭,但述之耳”者,言老彭不自制作,好述古事。仲尼言,我亦若老彭,但述之耳。 小阎: 今日吟诵: 7.1 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竊^比於我老*彭* 诵读提示: ^ 表示前一字为入声字,读短,~表示拖长。*表示重音。拖长时间因人而异,因个人理解不同而不同。总的来说,吟诵时如果注意入声和虚字的长短之别,易加深对文意的理。 崔茂新: 前面小军老师等已经把祥柏老师准备的资料贴在这里了,大家可以看。现在把我们晨读所关注的问题提示一下。 关于“窃比于我老彭”一句,涉及的老彭为何人,说法不一,我取“殷之贤大夫”之说,至于其事迹、生平,则资料甚少,不得而知,一直以来,猜测的成分居多。 崔茂新: 解读上有什么问题或不当,请提出。或者您有甚么不同理解,请分享。 小虾米: 所有的创新都是对文化经典的新的独到的发现,这一句存有疑问。 温海明: @崔茂新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没有说以述为作,也没有要学生可述不可作[呲牙]你的诠释是否在作而不是述呢?如果以述为作,述与作的分界理解起来就不容易了哈 徐俐: 听了崔老师的导读,很受启发。先接纳再思考再创新,其间不断重新学习。 崔圣: 老彭会否为老子之始祖老彭? 小虾米: 另外,个人对信仰孔子这回事,觉得有点奇怪,可否说明如何做算是信仰而不仅仅是尊重和学习? 不争: 回到原典!谢谢崔老师! 【蓝旗主】的《微史记》 07:46 请问、可否理解为、孔子说“自己只宣达自己的理论、而没有落地实践合一”、、、这也为后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做了引步。 小阎: 传而不改,承而继之 若溪: 听了崔老师的解读,很欢喜,认同老师"尊师,诚敬,先承再传,如孔夫子解读周公,"入太庙每事问",把古圣先贤文化精神深入骨髓,融入生活,历久弥新,在不同时代恰到好处的运用 李宁: 感谢崔老师的精彩导读,欢迎各位师友就本章交流探讨[咖啡] 崔茂新: @温海明我的表达可能用语不准确。在孔子的述中包涵着孔子生命和心灵对于本体存在的独到发现、感悟、理解等等。至于我自己,意识到年轻时无知妄作意作怪,阻碍了真正意义上的谦卑向学,现在,我把自己定位于一个致力于解读论语直至生命终了的人,不再有甚么“作”的妄念了。我是不是在“作”的问题,提醒我时时警惕自己“作”的妄念。读周易,要“无妄”。鄙人字“有正”,号“无妄”。[呲牙] @刘秀霞如果对所以科学领域这样说有些绝对化的偏颇,至少在人文学科领域,其任何创新成果的内在精神上是如此。 崔圣: “无妄”老师对于“作”的理解有新意! 若溪: @崔茂新老师,所以古人用文言文,精练!不会言多语失,莉理解老师您想表达之意,谦卑好学,学用结合,诚敬谦和。 崔茂新: 用自己的生命和心灵去理解、领悟经典,去感通圣贤人格,自己新的见地、发现和所谓的创新灵感就在其中了。 闫俊: 现在的语言于过去的文字显得空洞而苍白 崔圣: 一般认为孔子的“述而不作”来自于彭祖、老子,为寿弃官,崔老师把“作”当作阻碍谦卑向学,提醒人们向学必“弃作”。 温海明: @崔茂新信仰比喜好要深一个层次,信仰而喜好就不是递进关系,是否应该是好(喜好)比信(相信)更深一些? 小阎: [愉快]温馨提示: 早晨读诵后,我们希望大家能在这一天内完成吟诵百遍!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Shu Cheng: @崔茂新只是今天語音很難整理回看,也不好轉發了。 崔茂新: @程姝惟一的整理是自己听完之后的文字转述,那样的文字只是转述者自己的文字。如果今天的晨读,引发几个人的文字转述,那么即使我所讲的“原文”消失了,其实远比客观整理“原文”意义大多了。 董奎龙: @崔茂新:‘’用自己的生命和心灵去理解、领悟经典,去感通圣贤人格,自己新的见地、发现和所谓的创新灵感就在其中了。‘’摆脱汉后文人的框框,用自己的诚心接近圣人,才有可能读出真正的夫子,才会让人生走入正道。谢谢老师!鞠躬。 井玲: 孔夫子讲得好!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崔茂新解读得很棒!受益匪浅!感恩,都来不及! Shu Cheng: 同意@温海明 老師"信而好古"之信字應作"相信"讲。 崔茂新: 信从相信到信任、信赖、信念到信仰,有一个不间断的深化和提升的过程。比如,夫子对周公的信,已经就是信仰了。 井玲: 信就一个字。而信多少?怎么信?全在个人,千差万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