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 文化国度的盛宴
中国文化(中国语言文化)
全球化视野下,交通便捷化,贸易国际化,由此便产生了与不同国家人的交流问题。由于其它国度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等都是与我们迥然不同的,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民以食为天,咱就简单聊聊跨文化交流餐桌礼仪那些事。 中西餐在吃的方面都有两方面的礼仪,一是来自自身的礼仪规范,比如说餐饮适量、举止文雅。另一个是就餐时自身之外的礼仪规范,比如说菜单、音乐、环境等。尽管有许多不同,但还是有许多规则是大多数国家通用的。有一种说法,不懂得中西方的礼仪差异,不懂跨文化交流,就不算是正宗的现代人。那么中西就餐礼仪终究有些什么差异呢? 在中国,就餐前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筷子是进餐的主要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不可用筷子敲击其他物品,更不可以用筷子对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就中国人而言,一坐上餐桌,往往会滔滔不绝,互相夹菜,互相劝酒,以显出彼此的热情与关心。这种闹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内心的愉悦,温馨和睦,一团和气。在座位排序方面,中西方人在正式宴会上都讲究座位的安排。这在跨文化交流中上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圆桌,一般情况下,坐北朝南或者正对门厅的座位为上座,两边为偏座。通常是让年长者、位高权重者或主宾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与上座相对,其余客人则按重要程度做偏座。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所以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作为了排座的标准。总之,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 在西方,在就餐气氛方面,西方人的饮食讲究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西方人一上餐桌就会静静的享受自己的盘中餐,即使要分享食物,也会用小盘分好,各自食用。进餐时与客人交谈的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咀嚼食物时不要说话,即使有人与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之后再回答。座位排序上,西方正相反,右为尊,左为次。西方餐桌常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别坐两端,客人位于两旁。以男女主人的右手为上,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在安排上将尊重女性、女士优先作为排座标准。在儒鸿书院的跨文化交流课程中特别提及了这一点。 跨文化交流,是一种亦成的必然。用好的话凡事皆事半功倍,用不好则事倍功半。学习和正确遵循其他国家的礼仪制度,已不仅仅是自身形象的需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多一份用心,多一点观察,格局结局将大不相同。 相关阅读:跨文化交流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口才艺术 演绎开莲花香 (中国文化)
- 上海书法培训 笔正心正一字见心 (中国文化)
- 茶道交流 偷得浮生半日闲 (中国文化)
- 形象礼仪培训 更优秀的资本 (中国文化)
- 国学入门 时代呼唤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