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历史及功能简述
来自:🌵伊安
1959年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吐鲁番古墓中发现了一千多年前的剪纸对鹿、对猴、和几何形团花,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剪纸遗物。从其剪纸的精美程度推测,在此之前应当还有一段历史发展的过程。 宋代民间剪纸艺术已经广泛流行。据《唐宋遗记》载:“江淮南北,五月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绡剪制艾叶,或攒绣先佛、禽鸟、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麟凤、茧虎戎蛇、排草蜥蜴,又螳螂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周密在《志雅堂杂抄》中,还记录了当时艺人在繁华都市的大街上剪出各种纸花纸字售卖的事迹:“想旧都大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明清时剪纸大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清代小说《红楼梦》描述刘姥姥来到大观园,见到各式各样的小面果子,拣了一个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乡里最巧的姐儿们,剪子也铰不出这么个纸的来!我又爱吃,又舍不得吃,包下家去,给他们做花样子倒好。” 明清时代印染、织染工艺发展,小件的刺绣品往往要用到剪纸花样起稿,这些花样多出自妇女之手。为了满足印染、织绣作坊的需要,民间剪纸还可以批量生产。 剪纸和年画一样,最早因民众驱邪纳福的心理需要而产生。 在魏晋时代便有采艾叶剪成人形或虎形悬挂门上,或者剪彩为虎,上粘艾叶做成“艾虎”随身佩带的习俗。新疆吐鲁番古墓里曾经发现唐代的招魂剪纸。明人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书中有京师除夕日“门窗贴红纸葫芦,曰收瘟鬼”的记载。《帝京岁时纪胜》书中记述明清时北京端午习俗:“家家悬朱符,插蒲虎、艾虎、窗牖上贴红纸吉祥葫芦。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辑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样式,抽作大红朱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北方一些地方如今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日,人们要剪龙蛇贴在屋内各处。南北各地有端午剪“宝葫芦收五毒”“宝剑”“剪刀铰蝎子”等图形张贴的习俗。山东民间以往遇遭灾病流行,人们纷纷用黄表纸剪牛、桃、手持剪刀的猴(孙悟空)等,张贴在迎街的门上,以驱除病魔。“抓髻娃娃”是黄河流域各地民间常见的巫术剪纸。人们用“抓髻娃娃”剪纸去病招魂、消灾、免祸、止雨祈晴,相信剪纸有着广大的法力 。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 P364-365,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杭州传统剪纸教学 (需要的可以联系我哦) (杭州剪纸教学)
- 剪纸&手写 和友邻合作的,他手写,我剪纸 (屿春花儿)
- 我出了一本剪纸书,适合新手小白,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当当... (azalea319)
- 两年前的作品了 (鹿鸣霜)
- 刚刚入坑剪纸圈 (D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