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7.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表情]其如予何[表情]?”
来这学
--<2015-07-10>-- 《述而》7.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表情]其如予何[表情]?” 导读老师: 温海明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冯国栋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吟诵领读老师: 刘琴宜老师 中华吟誦协会理事 李國鵬老師 太原北辰學堂校長 (来自刘祥柏老师在论语汇说文解字群发的帖子:“主要引自杨伯峻译注和朱熹集注。个别字词读音和词义根据情况补充说明。”) 【論語譯註】 7.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 [譯文]孔子説:“天在我身上生了這樣的品德,那桓魋將把我怎樣?” [注釋][表情]桓魋——“魋”音頹,tuí。桓魋,宋國的司馬向魋,因爲是宋桓公的後代,所以又叫桓魋。[表情]桓魋其如予何——《史記•孔子世家》有一段這樣的記载:“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讀音與詞義補充】 桓魋,音huán tuí。 【論語集註】 魋,徒雷反。桓魋,宋司馬向魋也。出於桓公,故又稱桓氏。魋欲害孔子,孔子言天既賦我以如是之德,則桓魋其奈我何?言必不能違天害己。 【論語正義】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包曰:“桓魋,宋司馬。天生德者,謂授我以聖性,德合天地,吉無不利,故曰其如予何。” [表情]正義曰:《書召誥》云:“今天其命哲。”是人之知愚皆天所生,夫子五十知天命,知己有德,爲天所命,故此複言“天生德於予”也。《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去衛過曹,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於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逋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是此語爲夫子答弟子之辭。《世家》云:“是歲,魯定公卒。”爲定十五年。又云:“孔子遂至陳,主於司城貞子家。”《宋世家》則以孔子過宋在宋景二十五年,當魯哀三年。《陳世家》及《十二諸侯年表》又以孔子至陳在湣公六年,當魯定十四年。傳聞異辭,未知孰是。 注:“桓魋”至“予何”。 正義曰:桓魋,即向魋。稱桓者,向是桓族也。“聖性”者,孟子以堯舜爲性之言,性成自然也。夫子聖性,是天所授,雖遭困阨,無損聖德。故曰“吉無不利”也。此夫子據天道福善之理。解弟子憂懼之意,若微服而過,則又知命所宜然矣。 【論語全譯】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注释] (1)桓魋:魋,音tuí,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评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让我们等待明晨温老师、冯老师的精彩解读,让我们做好预习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冯国栋: 这一章涉及到桓魋这个人,桓魋,宋司马,名向魋,国为是宋桓公的后代,故称桓魋。 李伟东: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德? 冯国栋: 介绍下这句话在背景: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和弟子在大树下习礼,桓大司马派人来踢场子、拔树 此章有两个问题。一、夫子与桓魋有什么梁子;二,伟东老师说的德 刘清平: 找茬的 李伟东: 刘清平之流? 崔茂新: 人有三命,生命、性命、德命是也。其生命可夺,性命、德命不可夺也。 冯国栋: 据汉书的记载:宋桓司马为石椁,仲尼曰:不如速朽! 刘清平: 孔子习礼,桓魋无礼取闹。 李伟东: 前几天在其他群,也有人扬言要对孔门“赶尽杀绝”... 冯国栋: 桓魋为了不朽,做了一个石椁,夫子说象你这样的人,不如快点烂了好 孔子家语里记载的更为清楚:孔子在宋,见桓魋自爲石椁,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杇之速愈。 李伟东: @冯国栋 为何如此说桓魋? 冯国栋: 伟东老师,桓司马后来据曹反宋,乱臣一枚 背景就差不多是这样 李伟东: @冯国栋 看来夫子看出此人的“反骨”了 冯国栋: 对,桓魋也觉得夫子从卫到宋,对他是个很大的威胁。所以才有桓大司马拔树、踢场子的事。 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四时合其吉凶 人有三命,生命、性命、德命是也。其生命可夺,性命、德命不可夺也。 李伟东: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夫子同于道同于德,故无忧。 冯国栋: 子畏于匡地,也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李伟东: 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 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四时合其吉凶@冯国栋 [强] 冯国栋: 夫子为何能不忧不惧? 崔茂新: @李伟东 如果没有经历五四和文革的骂孔批孔毁孔浩劫之灾祸,有人说要把“孔门赶尽杀绝”,还算一种狂妄而不自量。文革批孔之后,再说此等话,则除了愚蠢还是愚蠢,除了仇恨还是仇恨。保有此想,他将永无摆脱仇恨地狱之日。 冯国栋: 正如崔老师所说,夫子认为德命在我,生命之危则不足以危之 程子说:何人莫不知有命也,临事而不惧者鲜矣,惟圣人为能安命。安命故不忧不俱。 每个人都知道命,但是能临事不惧的,很少。为什么,是因为圣人能安于命。来的自然 会来 李伟东: 安身立命 若溪: 夫子不为已,故无惧。 李伟东: 夫子心怀万物一体之仁,与天同德,天不灭其,更有何人能灭其? 崔茂新: 天生徳于予,德命在我而不可夺,犹志之不可夺。孔子的关注点不在于一定要活着,一定定要做成什么事,而在于只要我活着,我就活在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的过程之中。 冯国栋: 夫子有时也不甘于命,伯牛有疾,说命矣夫,斯人而有斯疾也,斯人而有斯疾也。 李伟东: 夫子能善终,绝非偶然 崔茂新: 性命,天生禀赋使命本身;德命,对天生禀赋的体认和生发。 @冯国栋 对伯牛“亡之,命矣夫”的感叹和痛惜,对自己,则从无不认命的意思表露。 冯国栋: 颜子死,说天丧予,天丧予! 李伟东: 德行德行,德是命之行,善行之积,可以这样理解吗? 冯国栋: 德、命、运的内在冲突,其实使我们看到一个更为鲜活的圣“人”,而不是一个太上忘情的德人 这也是儒家与道家的分际吧 小虾米: 还有一款叫天命,是此处性命的近义词吗? 冯国栋: 我觉得天命近于道,是全体的;性命近于德,是个体的 蓝旗主: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