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宇星:莹润如玉 光彩照人------ 龙泉青瓷小识
禾(何處青山不道場)
2005-7-16 13:46 长久以来,一直对龙泉的青瓷艺术有着一种莫名的喜爱。不仅因为它的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更在于造型的端庄浑朴与色泽的纯洁斑斓。受家父的影响,从小我就对青瓷有着一种耳濡目染式的关照,在其中感受到中国文人与瓷器之间的巧妙结合,一种深邃的文人情怀被寄托在对于瓷器的眷恋之中,显得悠远而又深长。 据文物考古工作者反复调查发现,龙泉窑址广泛地分布在浙江省南部的龙泉、庆元、云和、景宁、丽水、遂昌、松阳、缙云、武义、青田、永嘉、文成、泰顺等十多个县市,以及福建省的浦城、松溪等县。现在已经发现了各个时期的龙泉窑瓷窑址500多处,而它的中心则是在浙江的龙泉。这里地方偏僻,道路崎岖,古代交通不便,开发较迟,直到晋代才设龙渊乡,唐初改为龙泉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升乡为县,始设县治。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更名为剑川县,南宋绍兴元年改为龙泉县。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分龙泉县的松源乡为庆元县。龙泉自宋代以来历属处州府,现在属丽水地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龙泉窑大多采用龙窑的形式。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龙泉大白岸山头发掘的一座龙窑便长达82米,宽2米左右;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安福金霸坨窑址发掘的一座南宋前期的龙窑,则长72米,宽1.85—2.30米,根据保存在窑底上的匣钵计算,一窑可装烧碗盘3万多件,数量十分可观。 五代末至北宋初期,浙江龙泉地区开始烧造青瓷,初期受到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烧造的产品具有相似之处,后来工艺水平逐渐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骨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见赭褐色窑红,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表面光泽度很强。装饰花纹较简练,风格趋于奔放。常见纹样有鱼纹、蕉叶、金枝、荷花等。南宋中晚期是龙泉窑的鼎盛时期,这段时期的青瓷产品形成了自已独有的艺术风格,显示了独特的魅力。釉层肥厚如凝脂似美玉,应是多次上釉的结果,颜色大部分以月白、豆青、淡蓝、青灰、蟹殻青、灰黄为主。其中,尤以作为龙泉青瓷两种基本色调的粉青和梅子青最具魅力。粉青釉亦称虾青釉,釉层肥厚,釉面略带乳浊呈失透状,釉色青绿粉润,釉表光泽柔和,有如青玉;梅子青釉和粉青釉相比较,则更加深沉敦厚,葱翠欲滴,釉层略带透明,釉面造型浑朴,尤如梅子刚刚成熟时秀色可餐、青翠欲滴的色调,可与翡翠相媲美。可以这样说,龙泉青瓷这种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所达到的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最高水平,它们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美玉般的“比德”精神,正是中国传统审美价值的体现。元明的龙泉窑被称为“民窑之巨擘”,这时期的青瓷,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大件器物烧制成功,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成为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从明中期起,龙泉窑开始衰落,直至清康熙年间停烧。 一般来说,我们习惯上把龙泉的青瓷产品分为两种,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的青瓷,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而这种开片又被称为“金丝铁线”、“百极碎”等。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仅就目前的调查与研究而言,学界仍旧无法就“弟窑”、“哥窑”与龙泉之间的关系得出一准确的定论。到底“弟窑”、“哥窑”与龙泉之间有无关联或者关系如何,我们也只能存疑。和“哥窑”相比,“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而“哥窑”青瓷则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更显古朴、典雅,堪称瓷中珍品。据《处州府志》记载:“章生二,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凡器之出于生二者,极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一瓶一钵,动辄十数金,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此二人于后世,则被称为是龙泉瓷窑的祖师。一直到近代,在龙泉还保留着这样一种独特的风气,即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张贴有“师父榜”,以此表达人们对祖师的敬慕之情。 编者按: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而浙南龙泉之地,又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出产青瓷的闻名之地,位居宋代汝、官、哥、定、钧这“五大名窑”之首。尤其是龙泉青瓷历来为宋瓷珍品,施釉均匀,釉色粉翠莹澈,青绿光润,细腻华美,光彩照人,开宋一代精美工艺新风,与文苑艺术交相辉映,在国际拍卖领域独件常有数百万美元的身价,并且市场潜力无限。这依托于其高超的工艺与稀缺性。 http://zjdaily.zjol.com.cn/gb/node2/node802/node806/node331993/node332013/userobject15ai4506890.html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奚淞:封神榜裡的哪吒 (静升)
- 焦亚新 作品交流 (艺林苑画廊)
- 大汉学家书画册页隆重亮相著名拍卖行 (独乐斋主人)
- 传印法师 作品交流 (艺林苑画廊)
- 杨德玉 作品交流 (艺林苑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