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错了,李广不是去打猎——正解《塞下曲》
来自:Lord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中的第二首。千百年来,人们对此诗一般是这样理解的: 李广晚上出去打猎,经过一个树林,大风将草吹动,李广以为是老虎,就拉弓引箭射杀那只老虎。第二天早上李广去查看,发现箭没有射到老虎,而是射进了石头里。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今天,我要证明人们一直以来的翻译和理解都是错误的,是对作者真正创作意图的误读。现在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抛开成见,不要先入为主,以严谨、务实、求真的态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准确的解读,揭示作者的真正创作意图。 第一,李广不是去打猎。如果李广是去打猎,那么他在射出那一箭之后,肯定要去看一下有没有射中,射中了什么,绝不会等到第二天早上再去看。请注意,“夜引弓”的“夜”字表明了时间是在夜晚,而这个“夜”甚至可能是深更半夜,在这个时间还出去打猎可见李广是很急于起码是很想打到猎物的,既然是很想打到猎物为什么射出箭后不去看结果呢?如果把猎物射死了,可以直接把猎物带回去,如果猎物没死只是受伤了,可以补上一箭或一刀,不可能等到第二天再去拿。要知道,那时受伤的猎物可能早就跑了。所以说,推定李广是去打猎,却又认为他第二天才去看猎物,既不符合常理,也不符合人的一般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我们来做个简单的测试,请各位凭直觉和第一反应来回答:假设你就是李广,你半夜三更不睡觉跑出去打猎,向猎物射出一箭后,你会不会等到第二天再去看?答案不言自明。 有人会说,那只猎物可能是很凶猛的野兽,比如猛虎之类的,李广没过去看是怕有危险。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第一,既然李广是去打猎,那么他就应该做好了遇到各种野兽的准备,包括老虎,不管射到什么都是他意料之中的事(难道李广半夜三更跑出去就为了打只野兔或者山鸡?);第二,即使李广自己不走过去看,也完全可以叫手下的士兵去看,或者和士兵一起去看,既不自己过去看,也不叫士兵去看,只放了一箭就走人,第二天才去看有没有射中猎物,这也叫打猎?请问各位什么时候见过有人这样打猎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李广第二天才去看是诗人的艺术处理,有两个好处:第一、表现李广的自信,从来都是百发百中且中箭后肯定死了;第二,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鲜明的效果。 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是很牵强的。第一种说法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他深更半夜跑去打猎却等到第二天再去看,第二种说法更是一厢情愿的猜想,如果仅仅是为了看得更清楚,为什么不干脆写李广是白天去打猎,然后旁边还有一大帮人作证,那样看得更清楚,何必煞费苦心分成两个时间来写?多此一举嘛。 好了,既然我们证明了李广不是去打猎,而他确实是等到第二天才去看那支箭的,那到底是为什么呢?答案是:李广第二天确实有必要再去一次现场,原因我们后面再讲,现在我们先讲第二点: 第二,那支箭没有射进石棱里。首先,根据一般常识我们知道一个人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力气把一支箭射进石头里,更不要说是石棱。退一步说,即使一个人能够拥有那么大的力气,这首诗也不属于这种情况。为什么这样说呢? “没在石棱中”的“没”, 人们通常理解为“陷入”或者“钻进”的意思但,请不要忽略了另一个更关键的字——“在”。“在”表示的是一种存在,一种状态(而且是静态),如果那支箭射进了石棱里,为什么不用“没入”或者“没进”呢?要知道,后两者更加传神,更能够强调这一箭的强劲力度,因为那已经不仅是一种静态了,还能充分体现出这支箭射进石棱的动态过程。当然,你可能会说“在”比“进”和“入”用得更好、更合适,但亲爱的读者,一首诗或一厥词里面的遣词用字,在它们被作者确定下来并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之后,即使原来不合适也早就成为最合适的了,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只会注意到用这个字的妙处,而不会去挑它的毛病。我敢说,如果作者当时用了“进”或者“入”,我们现在肯定也会觉得这两个字都用得好,而不会去挑剔说应该用“在”,甚至根本就没有人会想到用“在”。就像“僧敲月下门”中的“敲”一样,如果当时贾岛未加思索也没有遇到韩愈就选择了“推”,现在我们也照样会赞叹他这个“推”字选得好,而不会有人提出应该用“敲”,不是吗? 既然作者最终没有用“进”和“入”而用了“在”,那么他的用意何在呢?用意就在于我们刚刚讲的:仅仅表示一种存在的状态。如果要进一步推敲的话,那么“在”的准确含义就是“夹在”或者“藏在”的意思。作者就是想告诉读者那支箭夹在或者藏在一堆石棱中间,而不是射进了石棱里。 有一种观点将“风”描述为“狂风大作”,继而有一猛虎扑出,实是毫无根据的凭空想象。“草惊风”实际应为“风惊草”,即草被风吹而摇动,作者并没有暗示风有多大,那些拼命想强调风大的人实际上只是为了那只根本不存在的老虎拼命造势作铺垫而已,对于这种惊人的想象力我只能表示佩服,但却不能苟同,哈哈哈…… 好了,现在我们来谈最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本文最重要的观点:李广不是出去打猎,那他到底是去干什么? 最重要的观点当然要从最用关键的问题来入手。这首诗最关键的问题是:李广为什么一定要等到第二天才去现场查看? 我们已经证明了,李广将军是在深更半夜出去野外的,又带着他最重要的武器——弓箭,而又不是出去打猎的,一个将军深更半夜带着武器去野外又不是去打猎,他最有可能是去干什么?! 没错,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李广将军是去巡逻!或者说是去查哨! 我们得出的这个结论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测,更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有充分证据支持的: 证据之一:原诗中有暗示。 中国古代诗词的用语向来以简朴凝练著称,常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暗含了很重要的信息,概括了很深层的含义,此诗更是将这一特点体现到了极致。刚才我们已经分析了夜、惊、没、在等字在诗中的重要作用,现在还剩下最后一个关键词没有分析,这个词就是“将军”。 作者强调是“将军”而不是“李广”或其他称呼在引弓射箭,就是要强调李广此时的身份,他是一个统领千军万马、奋勇杀敌的将军,而不是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一个平民百姓,或者一个普通的猎户可以半夜出去打猎,但如果说一个将军三更半夜不务正业、不去巡逻却跑去打猎,那么李广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还有那么高大吗?还值得人们千百年来不断地去歌颂吗?“将军”与“夜”放在一起,结合得完美无瑕天衣无缝。将军半夜出巡,发现林子里有动静故而引弓射箭,完全合情合理,一个坚守岗位、身负重任、尽职尽责、半夜出巡的优秀将军现象顿时鲜明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证据之二:符合常理和逻辑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李广到第二天才去看现场,是因为他第二天有必要再去一次,为什么第二天还有必要去呢?因为夜晚需要巡逻的地方白天也需要巡逻。作者用一般人看来不合情理的行动,其实是想强调李广将军的忠于职守,夜晚白天都坚持去一线巡逻,这不是一个尽忠职守的将军形象是什么? 证据之三:符合史实 李广常年征战在抵御匈奴的最前线,在半夜出去巡逻很正常。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三年(公元前133年),汉朝派了一支军队埋伏在马邑城(今山西朔县)附近,准备引诱匈奴单于入塞,其时李广担任的职务是骁骑将军。据我个人推测,本诗讲述的故事大约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好了,既然我们证明了李广是去巡逻,也解释了为什么他第二天又出现在现场,那么很自然地就能解答那个关键问题了——此时已经变成一个小问题了——为什么李广射箭之后没有马上过去看?答案是他马上意识到那只是风吹草动,并没有什么威胁存在,作为一个经常在夜晚出巡的将军来说,这种情况应该很常见,可能以前就遇到过(因为李广经常半夜出去巡逻嘛),本来就只是有点怀疑、不太确定、保险起见的一箭,射出去之后毫无动静,根据当时的情况和经验判断,他觉得没有必要过去看,仅此而已。 可能有人会反驳:既然李广第二天只是去巡逻,为什么作者要说是去“寻白羽”?这里,我们不能将“寻白羽”狭隘地理解为李广就是去找那支箭而不是去巡逻,他确实是去巡逻没错,只不过经过那里的时候想起昨晚那支箭,顺便就去找回来而已。能省则省嘛,多一支箭就意味着能多放倒一个敌人。据史料记载,李广为将廉洁,常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手下士兵,所以他做了40多年俸禄2000石的官,家里却没多少财产,充分说明了他勤俭清廉的为官作风。所以,他借巡逻之机去找回那支箭是完全可能的。 所以,卢纶这首诗想讲述的其实是怎样一个故事:李广将军半夜出巡,发觉树林里有动静,李广怕有敌人潜伏,就拉弓引箭射了过去,一箭射出之后马上意识到是风将草吹动,于是就没在意继续巡逻。第二天早上,李广又出去巡逻,经过前一天晚上的地方,发现那支箭就插在一堆石棱中间,就把它捡了回去。 最后,请诸位不要跟我提《史记•李将军列传》。我知道,但不要忘了,我们刚才可是以最严谨、最务实的态度进行研究和解读的,仅凭原诗的四句话根本看不出任何证据和事实证明作者写的就是《史记•李将军列传》里的那个故事,嘿嘿~所以,这首诗和《史记•李将军列传》的那个故事可能完全是两件事,一次是李广出去巡逻,一次是李广出去打猎,只是这两次的经过确实惊人的相似而已~谁知道呢?或许司马迁的故事本来就是杜撰的,只有我们刚才说的这个故事才是真正存在的,哈哈…
-
小小薛涛 转发了这篇讨论
那你有没有怀疑当年长坂坡的赵子龙呢?你在干嘛知道不!吃饱了撑着没事干,自己只会信笔涂鸦,却要去对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指指点点,他们不需要你去求证,你也没那个资格去理论,谢谢!
2009-09-19 21:32:36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开个新游戏:诗词问答 (云上小树🌲)
- 活动区|反义词接龙(限首字) (己已巳注销)
- 【超级接龙】来挑战接龙新玩法~ (Mnnnmkii)
- 来玩逆向诗词接龙 (曾以为已注销)
- 诗词游戏:颜色射覆 (云上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