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新民晚报<<黄山唱曲>>
来自:大樗(赏秋季)
黄山唱曲 日期:2009-09-04 作者:胡建君 来源:新民晚报 胡建君 明末清初,画家弘仁与江注在黄山琴箫合奏,引得仙猿啼鸣。 四百年云烟缥缈。前不久,我随着上海昆曲研习社一行,追循先人的足迹,去往黄山唱曲。 上海昆曲研习社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赵景深、管际安等人发起,社员大多来自赓春社、同声社、啸社、风社等著名曲社。著名艺术家俞振飞、言慧珠及在沪的传字辈艺人也都为曲社成员。现任社长甘纹轩女士是著名曲家,举手投足皆大家风范。曲社每周都有集会,每月一次同期会唱。 上山之前,大家玩笑拟定黄山上适合演唱的曲目,比如可以唱《山桃红》《山坡羊》《山丹花》《山石榴》《山花子》《山渔灯》《山麻秸》,以及《铁冠图·探山》《千忠戮·搜山》《虎囊弹·山亭》《孽海记·下山》《琵琶记·扫松》等等,众人抚掌而笑,难怪昆曲是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了。平素亲近词曲,如果比作人的话,词是个咏花餐花的君子人,曲则是戴花嬉花的滑稽翁。曲的通俗是一种老练自信,犹如熟悉家乡的人散步不定路线计划,远兜远转,不离其宗。 谈笑间,抵达山麓猴谷,投宿于溪畔农家。没有听到仙猿啼鸣,满耳是淙淙的水声,极目是浓郁的绿色,有人兴起临渊喊嗓,大樗在水边擫笛歌吹,一曲《皂罗袍》,犹觉水气泠泠。真个如《山中杂诗》所说,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黄昏悄然而至,于是曲会开锣。墨猫先歌《牡丹亭·拾画》,大樗擫笛,猫三立打鼓,“则见风月暗消磨……”便沉到了温柔乡。接着又有《阳告》《酒楼》诸出,场面俱齐。小王一番“幽谷清音”,令人想到梁谷音老师。小叶唱道“遥望见绿杨斜靠画楼隅,滴溜溜一片青帘风外舞”,天生一副好嗓子。远水客串的酒保也极有声色。用过晚膳,移镇户外,又唱《佳期》《南浦》《寻梦》整出并若干散曲。回廊下笼灯一盏,桌椅纵横,只见得“彩云开,月明如水浸楼台。原来是风弄竹声,只道是金珮响”,又道是“桑榆暮景应难保,客馆风光怎久留”……一句句唱词,恰是此间写照。曲社中几乎人人都是多面手,复旦的夫妻档、台湾周、大樗、远水、小胡等,吟唱吹弹,各有千秋。同期录音中留下了淙淙水声、潇潇风竹、遥远的犬吠与窃窃的人语,那么近,又那么远。 第二天早起登峰,雨雾中的黄山是动态万千的,岩壑浩浩而又轻舞飞扬,据说黄山的云海是可遇不可求的,“云中仙驭参差是,肯为使君乘兴来”,何其幸也。入夜时分,社员们自带灯具器乐,直上曙光亭。是夜云淡星明,周遭夜山展开淋漓的水墨长卷,我突然明白了墨分五色的道理。 披衣而坐,有人眺望云山,有人短信传情,有人提灯照亮曲谱。大樗歌《亭会·桂枝香》,俨然半醉微醺。台湾周一曲《思凡·诵子》,连他的背影都是入戏的。高昱唱《游园·步步娇》,杨柳亭内掌灯,这对夫妇,一个清而正,一个闺而韵,何其般配。到《长生殿·弹词·五转》时月出星明,“恰便似明月下泠泠清梵,恰便似缑岭上鹤唳高寒,恰便似步虚仙佩夜珊珊”,恍惚间抬头遥望夜空,竟看到了猎户座的流星雨。不知何时,众声相合,群笛呼应…… 遥想那年秋夜月明,山山可数,弘仁坐文殊台上吹笛,江注和歌,也是一般的况味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绝版赏析》栏目,您觉得怎么样? (努力)
- 纪念陈宏亮先生 (judice)
- 上海崑曲研習社拍曲記錄(2009) (远水)
- 近期还有线下活动么 (涵涵)
- 成人无基础 想学昆曲 可以在这里学习吗 (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