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墅关的桑蚕业
来自:苦集灭道(上善若水)
说到浒墅关镇,大家都知道它是江南重镇,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那么,它的蚕桑业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呢? 清末以前,浒墅关镇并不以经营蚕桑事业著称,明嘉靖《浒墅关志》在提及本地物产时称“若纱、罗、绫、绢、绸、锦、紵、丝,则多出郡城”,在道光《浒墅关志》中,浒墅关的物产也没有蚕桑,反倒家家织席,“席出各乡村,吴中草席自昔著名天下,浒墅乡村妇女织席者十之八九,或杂色相间织成花草人物,其名有五尺加润满牀独眠之异,凡坐具枕几,修短广狭,无不如其式而为之,席草之肆,席机之匠惟浒墅有之,南津北津通安等桥席市,每日千百成群,凡四方商贾皆贩于此,而宾旅过关者,亦必买焉。”这就是说,浒墅关的农家副业主要是织席而非养蚕。 但到了清末,浒墅关的田野里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民国《吴县志》记载:“光绪之季,长洲西北镜与无锡、金匮接壤乡民,见其利溥,相率栽桑、饲蚕,今田野间亦有十亩闲闲之象”。也就是说,浒墅关一带从清朝末年开始逐渐栽桑养蚕。浒墅关人之所以从这时起开始追逐蚕桑之利,与当时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紧密相关。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年代初,欧美丝织工业得到了蓬勃迅猛发展,丝织品的消费量也迅速增加,这两个因素导致生丝需求急剧扩大。另外,地中海国家的蚕桑业由于受到蚕微粒子病的破坏,使欧洲丝织工业对中国生丝需求加剧。国内情况是,《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丧失了对海关进出口贸易的控制权,中国蚕桑业被完全置于国际市场的影响之下。另外,1851年太平天国对国内丝织业的严重破坏使国内生丝需求骤然下降,加剧了中国生丝生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以上种种情况导致了19世纪末期中国生丝出口的大幅度增长,而这种增长带来了国内生丝价格上涨,进而带来蚕桑业的扩张。 1844年上海开埠,此后上海港生丝出口量逐年增加,因此上海出现了众多缫丝工场,成为缫丝业的一个中心。而作为上海腹地的江浙地区,则成为上海缫丝厂的原料供应地。紧随上海之后,无锡也出现了很多缫丝工场,进一步加剧了蚕桑生产的扩张。 浒墅关的蚕桑业正是在这场蚕桑生产的扩张中缓慢发展起来的,而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落户浒墅关,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浒墅关蚕桑业的发展。1912年,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在浒墅关落成,这所学校的前身是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1904年由报业巨头史量才在上海西门外高昌庙桂墅里创办。宣统元年,江苏谘议局决议,在苏州开办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堂,而恰好此时史量才正把事业的重心转到《申报》上,他的妻子又在待产,无暇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所以在1910年决定将上海私立女蚕校归并官办。1911年,江苏省政府勘定浒墅关镇南首“二都六图官荒地六十二亩五分”为校址,动土兴建校舍。后又会同苏州农工商局,“详省指拨八都二十图官荒地九十八亩为桑场”,继又增拨剩余官地四十八亩为桑场之用。新校舍于民国元年九月落成,沪校乃正式迁到浒关。(《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五辑,第59页)江苏谘议局当年之所以决定在浒墅关镇建女子蚕业学校,恐怕与浒墅关优越的交通环境有关。首先,浒墅关在明清两代作为运河上最大的钞关,其水路之便利自不用说;另外沪宁铁路于1904年通车,浒墅关作为沿线大镇,也有了新式的火车站。水路与铁路两方面的便利交通条件,应当是江苏谘议局决定将学校迁址于此的重要原因。 学校归并公立,迁入浒墅关后,江苏省每年都会从教育预算经费中单独划拨固定的经常费和临时费,作为女蚕校的办学经费,学校的经费来源得到了保障,学生们得以摆脱缴纳费用的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1916年,学校的第一批毕业生毕业了,但是她们却遭遇了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很多学生当起家庭主妇,有的回家养蚕制种却遭遇失败,在学校里学习到的蚕桑知识没有了用武之地。 1918年,郑辟疆接任女蚕校校长一职,他决心要改变这种情况,“乃决定:(一)启发学生的事业思想;(二)树立技术革新的风尚;(三)从自力更生和节约的办法,尽量充实实习实验设备,以提高教学质量;(四)坚决向蚕丝业改进途径进军。”郑辟疆校长认为如果能够将这四点贯彻执行,蚕丝业不难改进,学生自有用武之地,学生投入蚕丝业战线越多,蚕丝业必然更易改进。(《苏州文史资料》)为激励学生的敬业精神,女蚕校请费迈枢为女蚕校作校歌词,季绕西谱曲: 宁沪苏常,淮海徐扬,膏腴壤地理辟蚕桑。女红无害,农事无伤,实业教育此提倡。阳山之阳,我校恢张,济济兮乐育一堂。英才蔚起,成绩昭彰,振振兮名播四方。经纶天下,衣被苍生,古文明创业西陵。意法日本,继起竞争,挽回利权谁之任?勤则能进,诚则能成,勉兮哉校训服膺。愈研而精。愈振而兴,盛矣哉日上蒸蒸。 在“勤则能进,诚则能成”校训的激励下,为了促进蚕丝业改进,郑辟疆从两方面逐步进行改进工作,首先在学校里改良发展新一代蚕种,接着深入农村进行养蚕与制丝的改进与推广。1918年,学校鼓励毕业生经营新蚕种业,1920年在校内扩充蚕种实习生产,1921年设立原蚕种部,生产原蚕种与原原蚕种,供新蚕业发展的需要。1923年在增设试验部改良品种的同时,女蚕校又设“推广部”,深入蚕户各家对养蚕治桑进行技术指导,并形成多处固定基地。女蚕校携带蚕桑丝茧、蚕种、蚕室、蚕具、丝车等标本模型、实物图表浅说等展品,深入到吴江双阳、开弦弓、八都、严墓、吴溇、庙港等地示范推广指导。这一系列推广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1)消毒防病。宣传、指导与检查消毒工作,使流行性蚕病减少到最低点。(2)组织蚕种催青、稚蚕共育。这两项措施,为蚕茧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到养蚕户、组,巡回指导。(4)指导售茧,提倡鲜茧共售,合理估价,使蚕农获得合理茧价。(5)蚕种储备、蚕本贷款。蚕校推广部采取向丝商贷款给蚕种场预付定款的办法,排挤投机商贩,保护蚕农利益。采取为蚕农介荐,向银行(汇丰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低利贷款、售茧偿还的措施,帮助蚕农筹资养蚕栽桑。(6)举办蚕农工读班、技训班等,帮助蚕农提高文化识字水平和养蚕操作水准。女蚕校的推广改良工作在苏州地区起到了相当大的成效,蚕户由过去只养一季蚕变为一年能养多次蚕,改良种得病率低、产量高,大大提高了蚕户的经济收入。接着,推广部着手土丝改良,1925年,在震泽开弦弓村试行土丝改良,参加者十人,成丝276两;1926年成丝1358两;1927年成丝13090两。但是,质量虽然有提高,数量上还是太少。震泽的丝行看到这种情况,便与学校合作,改装土丝车,到1928年,改良的丝车有92部,参与者有98户,成丝达到了27360两。这一年,学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开弦弓村组织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以经营机械制丝,这是我国农村自办机械制丝工业的创举。自此,生丝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受到丝织绸庄的欢迎,树立了信誉。郑辟疆校长在校内设立试验部,负责地方品种的选育、引进品种的驯化和蚕病的防治等。在校园之外,郑校长私人出资,在浒墅关家宅内试养培育原种,取得成功,后开办蚕种试验场——壬戌馆。此外,他还鼓励支持女蚕校教师及毕业生兴办蚕种场,仅吴县就有天远、大有、国华、浒关、于国、三元等十多家由女蚕校校友创办的蚕种场。1926年春,女蚕校毕业生及镇江职校所办的12所蚕种场共出产蚕种五万四千多张(浒墅关本地不计),投放市场销售一空,深受蚕农青睐的是杂交新品种。到30年代,江南地区蚕农使用的蚕种全部为改良种。在众多蚕种厂中成效最大、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大有蚕种厂。1926年,在蚕校任教的邵申培与郑辟疆达成共识,决定“足下起步,先从校友中集资创办蚕种场”。经过努力,筹得12000元资金,“假蚕校南河岸官荒地,建成大有蚕种场”,推选邵申培为蚕种场经理。这一年为虎年,又因为浒墅原名“虎疁”,故以“虎”牌为注册商标品牌。当年制得春种12000张,销售后深得蚕农用户欢迎。之后,大有蚕种场得到无锡乾甡丝厂的投资入股,扩大生产优质蚕种,翌年资金扩大到3000多元。大有蚕种场还与竞进社合作,在昆山大西门外创办大有二场。1927年秋后,在嘉兴王店创办大有三场。1930年于宜兴芳桥创建大有六场。1931年,大有四场创于浒墅关镇北金鸡乡,大有五场创建于武进漕桥,大有七场、八场、九场、十场、十一场分别创设于无锡后宅、浙江嘉兴栅堰桥、南浔(湖州,后迁吴县东山渡水桥)、德清、安徽青阳木镇。到1934年止,浒关庵桥设大有总场和十一处分场,总经理为邵申培。抗战胜利后,大有蚕种场又在台湾新竹东区开设“家蚕试育所”,使大有“虎牌”蚕种植根台湾。自1926年到1948年的22年中,大有蚕种场发展至12家之规模,资金总额增至50多万,1937年全场年产蚕种达64.2万张,产量增幅达50倍以上。建国后,浒墅关大有蚕种场与其他蚕种场合并,成立“浒关蚕种场”。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浒关蚕种场自1978年到1987年迎来蚕种生产的黄金时期。蚕种产量逐年递增,最多时仅普通种的产量就达到55万多张;桑田有1869.34亩,遍布浒关与苏州城的各角落。据说,当年的浒关蚕种场是苏州资本最大、产值最高、实力最强的企业,其生产的蚕种不仅供应本省需求,还支援了众多省份,推动了它们的蚕桑生产,同时也支援了包括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阿富汗等友邦,为他们的蚕桑事业做出了贡献。(《浒关蚕种场场史》)浒关女蚕校推广改良蚕种、改良制丝技术等努力,在江南地区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它的很多创举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成为国内蚕业学校的翘楚。在其帮助、影响下建立的众多蚕种场,也成为学校改革中国蚕丝产业的助力,深刻地改变了浒墅关及周边地区的蚕桑生产,也影响了浒关人的生产与生活。“过去每到养蚕时节,浒关的妇女们便到女蚕校或其它的蚕业机关上去做女工,而不需要去蚕业机关做工的时节,浒关的女子们便在家里替蚕业机关上结茧草的网。由此而得的收入也很可观,大大改善了农户们的生活。”(《生活周刊》1931年第五期,第52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浒墅关的蚕校和蚕种场,深刻地影响了农家的生产与生活,她们不仅按照蚕期来分配自己的劳作时间,一年的工作也围绕着养蚕进行。以往农户分散养蚕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形成了“女蚕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浒墅关的蚕桑业是在清末以来中国蚕桑业的大发展机遇中乘势而起的,它虽然不如草席编织业那样源远流长,却为浒墅关镇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并成为中国蚕桑生产的重要基地。浒墅关的蚕桑业又是以蚕校为原动力的,女蚕校的迁入给浒墅关带来了新的养蚕技术和种子革命,使浒墅关不仅成为蚕桑生产重地,更成为周边地区改良种的供应地,其影响力由江南扩散至全国乃至周边国家。 如今,女蚕校已迁出浒关,并入苏州大学,浒关蚕种场也仅剩下天平山脚下一隅,蚕桑生产在浒关逐趋没落。现在我们重新回顾浒关蚕桑业兴起与辉煌的这段历史,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那些辉煌,更要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为浒墅关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