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并没有故事
亮亮
约读的第二本书是《也许并没有故事——埃里克﹒侯麦和他的电影》。作者是法国的帕斯卡尔 ﹒博尼策,译者是何家炜。 这本书买来没有十年,也有七八年之久了。对当时的我来说,“埃里克﹒侯麦”是个陌生的名字。之所以买它,原因只能有两个:一是被简单句式的书名一眼勾住。嗯,“也许并没有故事”,对类似这样的哲学命题我都会好奇,会有止不住的欢喜,并愿意亲近它。二当然是因为这本书关乎“电影”。 这本书说是喜欢,但其实读起来并不太轻松,特别是对于我这样没有哲学背景的人来说,里面有不少概念,读完似懂非懂,需要来回几遍细琢磨,即便这样,但读它的兴趣没有减。 先来说说侯麦。百度后得知:侯麦(1920年4月4日—2010年1月11日)是法国电影导演、影评人、记者、作家、编剧与老师。也是战后法国新浪潮指标人物,曾经《电影手册》的编辑。 他在49岁导演的《我与慕德的一夜》,获得一致喝彩。侯麦风格始终如一,几近固执的简约和散淡。侯麦的魅力在于他的电影里始终简洁隽永的影像风格;兼具文学气息与人生哲理的精妙对白;还有敏感、脆弱、优柔的主人公。 “一切皆有双重性,即便是德行。”来自巴尔扎克的这句话印在本书的引言开头部分。我是AB双鱼,对“双重”这样的字眼肯定敏感。如果细究内心,每个人都是矛盾体。而这种矛盾在婚姻和生活中更是一种有趣存在。《也许并没有故事》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正在于侯麦对电影主人公矛盾内心于行云流水般的解析,“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去爱?就是这样的基本问题,冲击着侯麦片中人物的内心。他们怎样找到自己的出口?侯麦的喜剧作出了讽刺而又幽默的回答。”正如本书作者博尼策所说, “侯麦的人物都是温吞吞、胆怯怯的那种,是灵薄狱里的居民。然而这个表面上平庸无奇的世界经常暗流涌动,被焦虑暗中噬咬,为疯狂所围困。并非那种惊人和丑恶的疯狂,而是一种不起眼的然而紊乱的疯狂。” 听听,“温吞吞”、“胆怯怯”、“平庸无奇”的表面、“暗流涌动”的内心,还有“不起眼”却“紊乱的疯狂”。不愧曾做过八年的文学教授,侯麦让他的电影充满文学的质感,这是我喜欢的。 在《六个道德故事》这个集子的序言里,侯麦这样解释他电影的“文学”特质: “我的意图并不是拍那些毛糙的事件,而是拍这些事件中某个当事人作出的一个叙事……一切发生在叙述者的头脑里。由别人来讲述的话,故事这不一样了,或者迥然不同了。我的那些主人公有点像堂吉诃德,都把自己当做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或许并没有小说。” 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我只看过唯一一部,也是最轰动的一部,《慕德家一夜》。侯麦自己都说“叙事不仅断然允许存在一些空隙,一些秘密,而且或许从头到尾都是虚假的。这就是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如同《慕德家一夜》中的叙述者说,“我提醒你们,另一种看的方式是可能的,它将缩减我的故事直到乌有。”既然侯麦总在提醒我们,要关注电影展现背后隐藏的东西,“或许藏着另一个文本,另一个故事,一个与提供给我们的故事绝然不同的潜伏或潜在的故事”。那么,好吧,这听上去实在有趣,背后的东西!展现出来的请不要尽信,它只是叙述者口中的故事局部哦!这里面会藏着什么?故事欲言又止了吗?为什么要这么说?侯麦的电影又为何要这样来讲故事? 一直认为,任何电影故事叙述的方式,其实就是电影导演的气质的情趣再现。不同导演,不同的气质,当然赋予电影也会有各种不同。细究下去,甚是有意思。同道中人,欣赏就好。 不过真的是要欣赏吗?既然侯麦提醒我们,还有背后的故事,那就以我看过的《慕德家一夜》为例,来探寻叙述者没说出的还有哪些? 还是留给下篇分享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台湾人究竟是谁 (菠菜)
- 《国际教育的门里门外》读后感 (菠菜)
- 约读2019001:《被讨厌的勇气》(第一夜、第二夜) (Azure)
- 我们在南屏 (亮亮)
- 思维导图是思维训练的好朋友 (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