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获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
来自:变形守望者
王家新等获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 (综合消息):经过半年多的征集、阅读和评选,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于5月10日在南京揭晓。共有包括3部小说、3部诗集、1部剧本在内的7部作品最终胜出,它们是:《彭燕郊诗文集》(彭燕郊)、《我的丁一之旅》(史铁生长篇小说)、《周伦佑诗选》(周伦佑)、《推拿》(毕飞宇长篇小说)、《幸遇先生蔡》(沙叶新话剧剧本)、《未完成的诗》(王家新诗集)、《圣天门口》(刘醒龙长篇小说)。其中《彭燕郊诗文集》获得本次学院奖非常设奖,其余6部获得文学创作奖。“文学批评奖”部分,评委会认为,进入终评的6部文学评论著作虽然质量也很高,但不足以代表近两年来中国文学评论的最高水平,因此,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文学批评奖空缺。 “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办,是中国第一个由高校研究机构主办的文学奖,旨在鼓励文学的多元性。该奖项是中国大陆范围内的双年度文学奖,两年评选一次,凡评奖时限内在中国大陆首次正式发表、出版的汉语作品,无论作者在世与否、居住地为何处,均可参与评选。 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的终评委包括董健、丁帆、格非、钱理群、孙绍振、陶东风、王彬彬、王尧、吴俊、吴义勤、张新颖等11人,均为文学评论家和作家。 该奖评委会主任、南京大学原副校长董健教授说:“学院奖既不是官方奖项,也有别于流行文学的评选,终评委全部都是大学的教师,体现学术的独立立场。一方面,我们对技术的圆熟有严格要求;另一方面,我们也倾向于作品表现的精神力量。在中国目前面临的‘文化危机’中,我们要发出自己的一点微弱的声音。” 据了解,自2008年11月接受作品推荐以来,评委会共接到1300多部(篇)推荐作品,经两轮网上筛选,选出300余部作品进入初评,再经初评选取22部作品进入终评,最终由上述7部作品获奖。 终评委吴俊认为:学院奖的特色在于与评奖对象脱离了利益关系,能够做到尽可能的公正。同时,评奖只看作品品质,不分文体,有助于鼓励文学的多样性。此次的奖项设定原来是特等奖1个、文学创作奖8个、文学评论奖3个;而最后文学创作奖只评出了6个,文学评论奖则完全没有。这也充分体现了奖项宁缺毋滥的品格。 评委王彬彬承认,要办一个“干净”的文学评奖,就是每次都要与种种非文学因素抗争。“我们的原则能坚持多久,其实也说不好。”所以,此次当代文学学院奖的评奖,在章程中处处以程序的设置来保障评奖的公正透明。比如,终评委只能在初评委产生的候选作品名单中,选择最后获奖作品,这就保证整个评奖工作是有延续性的,最后关头不得有任何人可以“横插一脚”;再比如,评委名单只能随最后的获奖名单一起公布,甚至评奖工作组之前的邮件往来皆是密送形式,终评委也是到了最后密闭研讨阶段才知道其他的终评委是谁,同时每次评奖的评委都会轮换,没有“终身评委”,从而最大限度消除了有人“活动”的可能性。 “我整体感觉整个评奖过程是非常严肃认真,非常干净的。”终评委、清华大学教授格非说,评奖的关键,就在于评委能否顶住很多东西,不带任何私利地进入评奖过程。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保证评奖的“大学眼光”。“我感觉我们还是坚守了大学的独立性,真正体现和维护了文学评奖的严肃性和学术性。”南京大学教授董健先生说。 学院一词很有意味,它既可表示保守和稳健,又可表示新锐与创新,那么,此次学院奖的真正意蕴是什么呢?“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时代,学院都是它的文化高地、精神高地和思想高地,那么,学院奖就特别重视文学作品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含量,商业性很强的作品在我们这里获奖是不可能的。”王彬彬说。同样,在终评委、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眼中,学院奖意味着一个高度自律的奖项,强调经典性,而不是立足于文化的短视效应。 为最大限度地体现“学院内涵”,章程规定,“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的终评委必须全部来自高校中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教授,初评委则必须一半以上,同时,他们也应该是目前国内最为优秀的一线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者,显然,首届评奖做到了这一点。据了解,初评委中包括孟繁华、唐晓渡、贺绍俊、张新颖、施战军等11位学者。 由哥伦比亚大学主办的普利策奖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有着巨大影响,此次由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心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效仿普利策奖,突出公正和权威的特点,是中国文学史上首个由大学研究机构主办的文学奖。 首届当代文学学院奖颁奖仪式将由南京大学择期举行。 (梁雪波整理)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策兰所写的曼德尔施塔姆诗歌译后记(王家新 译) (子健)
- 诗歌爱好者,贴几首自己的诗, (白衣胜雪)
- 本人挑战世界级大师写作志趣,修最高诗艺。下面为佛罗斯特风... (yilan0)
- 王家新出版著作一览 (剩世陀螺)
- 金弢——让策兰还原策兰 (金弢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