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来自尼采的嘲笑声
来自:已注销(从未存在过)

指对有形而上学稳固性的结构及其中心进行消解,每一次解构都表现为结构的中断、分裂或解体,但是每一次解构的结果又都是产生新的结构。 “解构”一词由钱钟书先生翻译。 【不可定义的解构主义】 “上帝死了”尼采如是说。哲学的新纪元从此开启,后人不断尝试推翻传统哲学体系和权力体系,为全新的创造力注入了力量。19世纪末的大变革来源于18世纪40年代的德里达提出的先进哲学题目: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解构主义”是对结构本身的反感,而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虽然解构主义拥有特征:开放性和无终止性。但是,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反抗而生的哲学理念是难以明确定义的。因为其本身存在也是一种结构,他必须将自己本身随时解构掉。 【解构主义VS形而上学】 “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解构主义服装应用——三宅一生】 掰开、揉碎,再组合,形成惊人奇突的构造,同时又具有宽泛、雍容的内涵。这是一种基于东方制衣枝术的创新模式,反映了日本式的关于自然和人生温和文流的哲学。三宅一生用一种最简单、无需细节的独特素材把服装的美丽展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他设计的服装是“东方遭遇西方”的结果,目的是让穿他的衣服的人从服装结构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却又表现独特 的体形美。 【解构主义与文学解构——钱钟书】 西方解构主义将矛头直指西方思想史观念的整体性与同一性,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与语言中心主义,任意涂抹传统的“宏大叙事”,在人文科学话语中自由嬉戏等等主张,都可用来比附与解说钱锺书著作,或者说,两者之间有着精神上的一致性。 1967年,法国的德里达以《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 三部著作的出版,正式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我们在钱锺书著作中读出了极为鲜明的解构性特征。他的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解构性特征,基本上来自他作为当今中国的文化批评大师所独具的对人类文化的超人感悟和先见卓识,来自他在各人文学科、知识话语之间的自由穿梭,觑巧通变。“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可解构性与可构建性转化】 正是解构主义这种破碎、片断、无中心的文化形态,使后现代的最大特征──“拼贴”成为可能。 19世纪末的正式形成,与后现代设计及各方面的应用,让解构主义超越了哲学,不再仅仅浮于理论,而是真正的跃然纸下。解构哲学是把原有的哲学去掰碎,但是掰碎不是为了毁灭,现代知识领域的流通以及互溶是解构的原因也是解构的意义。取其表面而保留本质,然后通过本质去重塑新世界,是解构主义对现代社会的最终奥义。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海盗梦想 (已注销)
- 诗文推介 ▏我的烧杀劫掠的使命 (已注销)
- 当我们谈论金融,我们在谈论什么 (已注销)
- 英雄主义是波浪式精神 (已注销)
- 激动人心の江浙沪之旅 (已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