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实的幸福》到《持续的幸福》
浩明
以下文字基于七分钟悦读会分享整理 幸福福是当下一个热门的话题,也是一个人类永久的话题。 我原计划想在读书会分享的书是《真实的幸福》,后来我临时把分享的书而改为《持续的幸福》,这是同一个作者写的一本新书。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前主席。作者说这两本书的内在逻辑关系是这样的:《真实的辛福》是福幸福1.0版,讲的是如何让你实现满意的生活(Happinees)。《持续的幸福》是幸福2.0版,说的是如何让你实现蓬勃生辉的人生(Flourish)。 马丁.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是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马丁.塞利格曼早年是从用狗做的动物实验当中,发现了“习得性无助”这一不可思议的现象。他起初把狗放在笼子里,锁上笼子的门,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以难受的电击,狗在笼子里会努力逃避,但因为门是锁上的,所以总是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躺倒在笼子里开始呻吟和颤抖,原本是可以主动逃跑出笼子的,现在却绝望消极地等待电极痛苦的来临,甚至在真实的电击降临之前就幻想出受电击的巨大痛苦。这条狗的消极悲观心态并不是先天的心理特质就是这样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体验学习而获得的消极悲观心态,这就是动物的习得性无助。 通过研究发现人类也存在相似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如一个人经常在某件事情上失败,他就可能在这类事情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你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会遭遇到不同父母的不同的回应方式(书中用的词是“解释风格”),对孩子的不同的回应方式,会引导孩子对考试成绩不好做出不同的归因路径,积极主动的方式会培养出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消极被动的回应方式最终会养育出一个消极悲观的孩子,导向消极心态的孩子会内心自认为,是因为自己智商低(或归因为其它不可变因素)导致考试成绩不好,而不再用心努力去寻求改变,如此下去只会走向负面循环。 人类既然存在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悲观,那么人类是否可以通过后天的体验和学习获得更加积极和乐观心态呢?“习得性积极”就是指我们能通过学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积极乐观,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假设,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目标。 幸福1.0的三个元素是: 1、 积极的情绪:也就是我们的感受,如愉悦、狂喜、入迷、温暖、舒适等; 2、 投入:它与“心流”有关,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时间好像停止,自我意识消失; 3、 意义:与目标和目的相关,是一些你愿意为之奋斗的超越自身现状的东西。 辛福2.0增加了两个新元素: 4、 成就:成就是关于胜任力方面的,成就(胜任或成绩)往往是一项终极追求,哪怕它不能带来任何积极情绪,意义,关系。 5、 人际关系:人的社会化的关联感。 《持续的辛福》这本书,从以上五个维度,清晰地说明了如何测量和发展一个人的满意生活和蓬勃生辉的人生。 袁浩明2015年9月19日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分享】陆文夫小说《美食家》 (沉柯)
- 七分钟重启大家提炼书单 (周瑞)
- 【分享】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 (沉柯)
- 读书笔记《戴笠传》 (jingyi1971i)
- 【感悟】悦读分享之乐 (亦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