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之Mi:选秀是怎样把我们从你们身边正常的普通人,变成了你们所不能理解的神经病
来自:狠狠红(out of place)
演讲稿: 大家好,很高兴来到betacamp做一个关于选秀方面的交流。我将从粉丝的角度,向大家呈现这样一个过程,是什么让我从正常人变成了一个神经病。选秀之Mi,这个Mi既是“网游防沉迷系统的”Mi,也是“谜语”的Mi。 实际上,神经病并非选秀粉所特有。我有一个同学,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都是同学,后来我们在不同的地方读大学,工作,渐渐不太往来。大家知道,在90年代初有一部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叫做《新白娘子传奇》,我的同学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赵雅芝,但让我非常惊讶的是,去年我听说,她为了追赵雅芝,跟着赵雅芝在国内跑了半圈,一起坐头等舱,在北京住五星级饭店,可能花了有上万人民币,很可能一次就是她半年的收入,终于和赵雅芝混成了熟脸,拿到了赵雅芝的手机号。 我听说了这个故事之后,就非常粉丝见粉丝,神经病见神经病,两眼泪汪汪的跑去找她叙旧,非常不怀好意的问她,是不是这两年找到了什么赵雅芝的粉丝论坛,加入了什么qq群,然后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不出我所料,同学立刻承认,她的确是加了一个论坛,和她一起全国追逐赵雅芝祖籍的论坛网友还有几个,每次她们把自己追星历程贴到论坛上,长篇连载,都能引起网友的巨大羡慕。久而久之,她们就成了这个论坛的核心成员,这个论坛的名人。每次赵雅芝来内地,别人都期望从她们那里能得到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于是她们就不得不一次一次追着赵雅芝全国跑,满足大家的这种期待。 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神经病不是选秀粉特有。就连赵雅芝这种老牌明星,都可能拥有像我同学这样很极端的粉丝。关键的转折点在于:她是不是被群体化了?我相信大家自己身边肯定也有各种各样不同明星的粉丝,有的可能比较极端,有的就是普通意义上的喜欢看某个明星,欣赏某个明星,看看电影听听歌就算了,不会做出去接机送机,去宾馆门口等一个晚上为了见偶像一眼,花很多钱去追着偶像跑,专辑一买就是几十张上百张。其中的区别你如果去问问,我相信,比较极端一点的粉丝,肯定都是参加了什么歌迷组织,平时会和一群人在一起交流做粉丝心得,这样的人,极端化的概率很大。 而你们听说的极端粉丝,又肯定基本上是选秀选手的粉丝。这也是造成大众和选秀隔阂的一个原因,你们很可能会觉得,比如身边某某正常人,自从看了选秀之后,就和入了邪教一样,整个人都变了。所以你们会觉得,选秀不是一个好东西,把好好的人都弄神经病了。所以我这次做这个交流,本质上想告诉大家,选秀为什么特别容易把人群体化,我们又是怎么样心甘情愿的接受这个群体化过程——即便是我这样,我非常清楚的看到了群体化过程,但也仍然甘愿接受。这就是选秀的魅力所在。和一个人受过多高的教育,是不是天生就是冤大头没有关系。任何一个人,只要你走上了做选秀粉的第一步路,之后,就差不多会变成我这个样子。 选秀需要粉丝群体化,做选秀粉,需要去百度贴吧发言,需要去天涯盖楼(盖楼的意思就是版聊,基本上知名的选秀选手在天涯都有自己的高楼,几百页上千页),乃至需要去加一个qq群,最后发展到集资,为选手花钱,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集资,比赛投票需要集资,做灯牌需要集资,甚至粉丝会发展到集资去买版面做广告,李宇春的粉丝就曾经花钱包下了北京地铁车门上的广告。这和做普通非选秀选手的粉丝不一样。除了做选秀粉以外,我个人还喜欢冯德伦,喜欢莫文蔚,但正常情况下,我不会主动想去认识其他喜欢他们的粉丝,当然,其他人也不想认识我。 因为做选秀的观众,喜欢一个选秀歌手,短期内是有目标的。比赛的时候,这个目标就是人气,就是投票。手机投票1块钱一张,你可以自己私底下投,一个礼拜你能投12张票。但是你会听说,如果你加入了某个qq群,把钱捐出去,组织会帮你去批发,找投票公司,自己组织qb投票组,去淘宝上买票,你一块钱能投两张票,这个时候你要不要参加这个组织?那当然要参加!或者,你敏锐的注意到了,电视直播里面,其他选手的灯牌比自己偶像的灯牌大、漂亮,装备统一,道具众多,训练有素。你很急,你很想为偶像出力,这个时候你也需要找组织——找组织最直接的动力,来源于想为偶像做一点什么的渴望。不是选秀粉,不会那么强烈的体会到,我要为偶像做点什么。因为做选秀粉,你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变到一个人的一生,而金城武刘青云之类,你可能也很喜欢他们,但他们不会给你你的努力会改变他们的感觉。 或者是,你喜欢上了一个偶像,你想找周围同事聊聊,结果你的同学你的朋友你的同事,都不看选秀,对你嗤之以鼻,说“你居然还有这个闲心”,你很郁闷,这个时候你就可能上网来找共鸣。更比方说,你和你周围的同事一交流,发现你特别讨厌的一个同事,刚好支持另外一个你很讨厌的选手,怎么办?上论坛找疗效啊! 再比如说,比赛期间,你是粉丝啊,你很关心自己偶像,这一周唱什么歌,状态好不好,你想知道很多关于偶像的信息,比如这一场偶像被评委批评了,上了pk台,心情到底好不好啊,他是不是很受伤了,你想知道,于是你就要上论坛,找这种信息。每年选秀的时候,阴谋论都非常盛行,电视台节目组是不是不喜欢我的偶像,谁谁谁家有背景,爷爷是高官爸爸是卖法拉利的,等等。短时间内大量的真消息假消息横飞,这样会特别造成信息恐慌。这样,你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你需要求证这些内幕消息,你需要每天都听到大量资讯,和看股市一样,你对所谓内幕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可能是你群体化的第一步。 总之,因为做粉丝,会有为偶像贡献一份力量,投个票集个资的需要,有要找同伴一起看比赛交流观后感的需要,有对真消息假消息求知欲的需要。还有其他一些可能性,比如仅仅简单因为上网搜新闻看视频看照片,所以就误打误撞进入到了贴吧。总之,做选秀选手的粉丝,有无数的事情,把你往集体往组织里推,让你一步一步,越来越群体化。这就是做一个神经病的开始。 接下来的部分要讨论群体化是怎么加深的。现在你已经踏到了神经病患者的门槛上,是什么把你一步一步往深度神经病里推的。 首先,神经病是会传染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个人的观点会在群体里得到加强,得到放大。当你一个人默默的认为,你喜欢的选手是台上最美的最帅的最会唱歌的时候,你需要找人来认同你这个观点,当如果你在群体里,每天接受几百遍类似观点的轰炸,你就会越来越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你接受这样信息的同时,也会输出这样的信息,成为轰炸别人的一员。这个时候,你就像一袋速溶咖啡一样,融入了这个群体。 你可能会看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从电视台做节目给这个选手镜头多那个镜头少,得出结论,这个选手可能是被看好的被保护的,那个选手是不受待见的是可能被放弃的。这种文章,当你一个人做粉丝的时候,你有可能会觉得很没有道理,很庸人自扰,但是你既然已经被群体化了,你回到qq群里,听到qq群里唉声叹气一片,又有其他人举出例证,比如她这个礼拜去现场探班了,的确发现总导演和其他选手说话的次数比自己偶像的次数多。比赛期间有无数的小道消息,分不清消息源,分不清真假,你在公众论坛上看到的时候会半信半疑,但是qq群里面,朝夕相处的同伴这么说的时候,你自动放弃了判断能力,认为自己喜欢的选手可能的确正处在水深火热的黑幕当中。 所以为了冲破黑幕,你决定要为偶像做更多的事,你决定响应组织的号召,少打车一次,少在饭店吃一次饭,你要追加给偶像的集资投入。这种以传播黑幕传播悲情来换得集资增多的方式,叫做“虐票”,虐票一般都很有效。而你既然给偶像的投入增多了,那么感情也就得到了增长。作为资深选秀粉,我一直相信,并且的确观察到,从投票到集资,从集资100元到集资1000元,中间的每次转折都是对偶像情感的飞跃。为偶像花过1000元以上的粉丝,比赛后在新闻平淡期,也基本上很难再流失了。这就是群体化的作用,让爱更爱,让恨更恨,让个人的付出超出他的预算。 选秀特有的Pk,也是让粉丝的群体化不断加深的原因。当你已经为一个人花了1000块钱的时候,这个人就代表了你的选择你的喜好你的品位,你与他荣辱与共。他一路过关斩将,加经验值加魅力值,你会觉得,这是自己为他打出来的江山,他赢了是自己赢了,他输了是自己输了。所以你需要一直去和其他选手的粉丝pk,巡演的观众人数,灯牌数目,灯棒数目,网站投票,你不能眼睁睁的看见他输,所以就算在比赛结束之后,这种群体化也有利益上存在的必要性,你仍然有一些目的,需要群体化去完成。 这里说的是利益上的需要,同样,情感上,群体化也是一种需要。名粉效应也是让你进一步群体化的重要因素。卡西尔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人是符号化的动物”,文字写得好的粉丝,会让群体里的其他人也有这样的自豪感,“我们果然是文采最好的粉丝团”,长得漂亮的粉丝会让人觉得“我们谁谁的粉丝,美女就是多”,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工作于500强的,也会得到追捧。名粉是一个粉丝群体里的参照物,他们是其他人眼里“理想的自我”,他们是意见领袖,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得到其他人的追随,其他人希望自己和这些名粉一样,像他们一样疯狂的去爱偶像,像他们一样聪明美丽。 交友的需求也是巩固这种粉丝群体化的原因。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认识很多不同的朋友,同学、同事、老乡、球友等等。群体化在完成了利益上的使命之后,他还可以完成一种交友的需求。现在中秋又快到了,我因为追星而认识的一个云南粉丝会问我,你要不要云腿月饼?我们有除了选秀以外其他话题上的交流,房价怎么样,股市怎么样,这些,和你们的其他朋友圈并无区别。有人因为追星而找到了工作,有人因为追星而认识而结婚,这些都是真实的例子,我可以给你们举出更多实例。所以到了这一步之后,群体化的粉丝们不仅会相约一起去看演唱会,还会相约一起吃饭,一起做头发,一起去旅游。这样,一个人一辈子都难以再离开这个圈子了。 在最后我想说一下选秀粉对于偶像的感情。选秀会给人一种感觉,台上的这个人是我选出来的。他们和那些已经被打磨成熟推到前台的人不一样,他们是我们最先看上的,然后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他一步一步被其他人看上,被其他人喜欢。他的身上有我们的印记。这种感觉,像是这个偶像是我定制的。 这种情感,如果你不能理解,来看看亦舒在《星之碎片》里写过的一段话:“琪琪说:以前在香港念中学,有一个小阿飞老是追求我,半夜打电话来约会,我怕他吵醒家人,穿着睡袍下楼去骂他,但是他蹲在楼梯口等我,他的眼睛在黑暗中闪闪发亮,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你没听过吧?无论怎么样,男朋友我希望是自己挑的好,总有那么一点温柔在牵动着心,无论如何,闹翻了,成了仇,还是好的,因为当初在芸芸众生中,是我先看中他的,他身上有我的印记,那印记除我之外没有人看得见。你明白吗?我也说起迷迷糊糊的话来了——家豪!你为什么哭?” 好了,这个话题我要做的汇报就到此为止。当然有一些更加深层的东西,考虑到大家都不是选秀粉,所以在这里我没有提到,大家可以来我们选秀学小组里继续讨论。来,重复一下我们小组的地址是:http:http://www.douban.com/group/showtime。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推荐尚雯婕《IN/内核》,顺推赵雷《赵雷》杨宗纬《原色》 (狠狠红)
- 74新帖:秀国年记——5年:3位英雄;8大天神;6个小丑,及其他 (Seine)
- 大家看蘑菇屋没有? (狠狠红)
- 青年周末:选秀后的低谷人生 (Ann)
- 挖个坑 (狠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