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翻译图书市场一瞥
深入荷兰(荷兰书虫)
http://www.cbkx.com/2009-1/1232.shtml 荷兰翻译图书市场一瞥 田传茂 摘 要: 介绍荷兰翻译图书市场的历史、现状以及荷语图书在法国的翻译情况,探讨英语翻译图书挤占其他语言翻译图书市场空间的现象,分析荷兰的法译荷图书与法国的荷译法图书呈完全相反的发展趋势的原因。 关键词: 翻译图书 外国出版业 图书市场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荆州,434023) [中图分类号] G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09)01-0093-04 [Abstrac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book market in the Netherlands as well as the translation of Dutch books in France.Finds that English translation books occupy most market space of translation books,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French books in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Dutch books in France manifest themselves in an opposite direction,and analyzes the causes for such phenomenon. [Key words] Translation books Foreign publishing industry Book market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国家间日渐频繁的交流形成的全球化趋势加快以及英语霸权地位加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翻译图书产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大都翻译自英语。只有英美两国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翻译图书比例低的状况一直没有明显改观。考察荷法两国翻译图书市场的发展变化,我们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来思考中国出版业应当如何面对全球化及英语霸权这两个谁也无法回避的现实。 1 荷兰翻译图书市场的历史与现状 荷兰处于英、法、德三强的包围之中,因此文化进口一直在荷兰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该国的精英们传统上总是喜欢追捧外国的流行风尚,习惯把接受异邦的影响看作是一种民族美德。与法国文化沙文主义及英国夜郎自大大异其趣的是,荷兰的民族自豪感并非建立在民族主义基础之上。善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情势是该民族生存的前提条件。荷兰的政治与文化实践倾向于跟着国际力量平衡的变化亦步亦趋。在国际事务中,它不是抵抗文化控制,而是主动容忍,竭尽所能接受国际现实状况。 这种适应性特征,从历史上看,与其贸易与商业活动有关。广而言之,这是西方弱小国家政治体制上的特点。在文化领域,这一特点也显而易见,而在图书市场尤为显著。荷兰的图书生产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一直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0年里增长势头最为强劲。这是荷兰经济不断增长、持续繁荣,教育系统迅速发展的时期。尽管有来自诸如广播电视等新媒介的竞争,荷兰的图书年生产量35年翻了一倍有余,从1946年的6000多种上升到1980年的14000多种。除了人口增长、教育水平提高以及购买力增强带来的图书需求增长外,因平装书的引进导致价格下降也刺激了图书市场的扩大,同时也改变了出版格局。以前出版的精装本图书大量重印;而在平装本书籍中,翻译图书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 翻译图书在整个荷兰图书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包括重印图书和新版图书,从1946年的大约5%上升到2000年的大约30%。如果说新出版的平装本系列图书是这一强劲增长的原因之一,那么另一原因是由于马歇尔计划和北约、欧盟这样的西方联盟组织加强了国家间沟通的意识,翻译图书的需求随之增长。新版翻译图书数量的增长,提高了翻译工作者的地位,反过来又推动了翻译产业的发展。 战后荷兰翻译图书的比例整体呈增长态势,但也出现了两个回落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66—1972年,这正是平装书繁荣乃至高峰期后导致过剩生产危机的时期。几家专营平装书的出版社破产了,其他出版社则重新调整了出版策略,转向一种新的、更加有利可图的平装书——大众纸皮书。第二个阶段是1980—1988年,回落原因比较复杂。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经济衰退,图书市场也经历了结构转型,由稳步增长转向周期循环。在198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失业率最高曾达到14%。经济不景气导致图书市场萎缩,几年之内图书年生产量下降近20%。1990年左右,图书生产量开始回升,1995年达到高峰。尽管经济繁荣,图书生产在1995年之后又开始走下坡路。这一变化表现在图书的销售数量,特别是大众图书的销售数量。至2000年,大众图书的销售额同25年前相比减少了18%。图书市场的下降周期虽然首先与经济环境有关,但来自商业电视(有线及卫星电视)以及个人电脑(互联网及游戏)之类新媒体的竞争也使图书市场深受其害。 如果对翻译图书在不同种类图书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对翻译图书比例的重要性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荷兰图书的统计数字一般都进行了分类。图书分为33个种类。其中有些种类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也就是说,这些种类中没有翻译图书,如教材、法律文书、政治与社会文献等。但是在其他种类中,翻译图书非常重要。在散文类图书中,大多数出版物都是翻译图书,如2002年为70%,主要包括流行文学及高度国际化的文类,如惊悚小说、奇幻小说、侦探小说及科幻小说等。还有许多翻译图书被归类为儿童或青少年读物(包括喜剧作品,翻译图书占40%)。翻译图书占较高比例的其他种类包括宗教类图书(38%),历史研究类图书(20%)以及技术类图书(20%)。 翻译图书的源语言,即被翻译的语言,可以看作是该语言国家的文化资本象征,同时也是该国占主导地位的地缘文化影响的体现。这类数据统计的通常方法是用该语言翻译图书的数量除以翻译图书的总量。如果把荷兰翻译图书市场的源语言分为四种,即英语、法语、德语及其他语言,会发现英文翻译图书的份额从1946年的40%上升到1997年的75%。英文翻译图书的增长挤占了其他三种语言的市场份额,从而导致后者所占比例下降。但是,这种统计方法将荷语图书排除在外,给人的印象是翻译书之外别无其他图书。事实是,翻译图书不仅相互之间进行竞争,同时也与非翻译类图书竞争。也许换一种统计方法,即考察上述四种语言的翻译图书占整个图书总量的百分比,结果可能更准确一些。如此,荷语图书也参与到竞争中来。统计结果显示了翻译图书在不同方面的各种特点(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除英语外,其他语言的翻译图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同时发现,直到1980年左右,整个翻译图书生产量呈现不均匀但总体向上的发展趋势。英文翻译图书明显呈较强的增长势头,占整个图书总量的百分比从1946年的2%上升到1976年的15%。同时其他语言的翻译图书份额也在增长。德语翻译图书由1.4%上升到近6%(1980),法语翻译图书由0.6%上升到2.7%(1980)。其他语言的翻译图书由1.2%上升到2.6%(1984)。 虽然英语在同对手的竞争中占有巨大优势,但德语、法语和其他语言的翻译图书也提高了它们在荷兰图书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几十年的发展看,翻译图书总体上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在经济衰退时期,这一情势颠倒过来,翻译图书生产量整体下降:德语翻译图书从5.7%(1978)下降到3.4%(1997),法语从2.7%(1980)下降到1.7%(1997),其他语言从2.6%(1984)下降到2.1%(1997)。曾有一段时间,英文翻译图书也有所下降:从1976年的15.1%下降到1986年的14.2%。不过英语翻译图书是唯一恢复生产量的种类:从1986年到1997年,其占整个图书市场的份额进一步增长,由14%上升到21%。 1997年之后荷兰翻译图书市场的精确数据无从获得。但从海牙皇家图书馆得到的有关数据同样映证了上述趋势。1990年至2002年,英文翻译图书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占图书总量的比例都有增长:从约14%上升到约20%。而法语翻译图书的下降幅度比上面给出的数据还要大:由2.9%下降到1.6%。德语翻译图书在绝对数字上保持稳定,但比例下降(由3.5%下降到2.8%)。其他语言的翻译图书在绝对数字上有所增加,而占整个图书市场的比例稳定在2%左右。 结合以上分析进行更深层的思考,我们发现80年代荷兰图书市场的变动牵涉到经济危机和文化因素。在80年代之前,上述四种语言的翻译图书占图书总量的比例都上升了,其中英语图书上升幅度最大,英语成为最重要的被翻译语言。同时,德语和法语翻译图书的份额也增长了。在80年代危机之后,荷兰似乎对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位:出版商进一步提高了英文翻译图书的比例,而法、德语翻译图书则减少了。80年代和90年代是地缘政治大变动的时期。欧洲融合加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共产主义国家之间的对垒逐渐减弱,直至最后消失,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结果是加强了英语的国际地位。这在欧洲共产主义国家解体之后以及在欧洲融合的过程中尤为明显。欧盟语言的多元格局强烈呼唤一种通用语言的出现,而英语是最合适的候选语言。正如Abram Re Swaan(2001)在分析欧洲语言体系时指出的:语言越多,英语用得越多(The more languages,the more English)。 2 荷语图书在法国的翻译 再来看荷兰语图书翻译成法语的状况,会发现1980及1990年代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情况。与翻译成荷语相反,由荷语译出的情况过去以至现在都非常少见。译入译出的比例是六比一,即每六本书译成荷语,才有一本荷语书译出。这一差异在弱小、边缘的语言国家中很普遍。这些国家的作家以及知识分子们必须与所谓的“单行道镜面效应”(Goulsblom 1988)抗争。他们就像隐藏在一面半透明镜子背后的观察者,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一切,但自己却不参与。对于小国与边缘语言社团来说,国际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单行道。 虽然不了解早期荷语译出的情况,但就我们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即使在荷兰是世界强国时期,也很少有荷兰作家被翻译。几乎没有荷兰作家进入世界经典文学的殿堂。外国人对荷兰文学的真正兴趣始于19世纪末,这种兴趣不过是对俄罗斯与斯堪的纳维亚文学兴趣的一种延伸。几位荷兰作家,如穆塔图里、考普鲁斯等,从这种延伸的兴趣中受益。在荷兰,这种渐显的需求受到了注意。1939年,海牙皇家图书馆为被翻译的荷兰作家举办了一次展览,并首次出版了翻译图书书目索引。 二战之后,公共基金资助的荷兰文学翻译工作促进会(1954)促进了荷兰文学译介。该基金会为翻译图书提供补贴,与外国出版商建立联系,委托进行试译,传播作者及其作品信息。诸如名为“我们的遗产”的弗拉芒基金会这样的社团组织也推动着荷兰及弗拉芒文学的翻译。不过,这些努力的结果却相当令人失望。翻译的图书数量很少,质量差强人意,文学界的人也不认可。战后最重要的荷兰作家之一W.F.赫曼斯撰文介绍了被翻译作家的痛苦。在文中,他措辞严厉地批评了该基金会促进翻译的实践活动。他点评了许多质量平庸的译本,并讥讽地说,那些不为人知的外国出版商可能更感兴趣的是获得公共补贴而不是出版文学作品。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变化悄悄地发生了。几本高质量的翻译图书出版了,受到批评界相当程度的关注并获得了翻译奖。例如埃德加·佩龙的小说《原产国》(1935)由菲利普·诺贝尔译成法语(1980),出版社是伽里马德(Gollimard)。该译本于1981年获得了荷兰马丁努斯·尼霍夫翻译奖。西斯·卢特布姆的《礼仪》(1980),1983年由阿德里恩·迪克斯恩译成美国英语,获得了国际莫拜尔·皮戈塞斯奖,并因此广为人知。同时,像胡戈·克洛斯的小说《比利时的烦恼》(1983)以及哈利·穆里斯奇的小说《突袭》(1982)在荷兰销售火爆,翻译成其他语言也获得了成功。所有这些作品均由著名文学出版社出版。 1993年的法兰克福书展标志着荷兰文学在国际上的突破。荷兰及弗拉芒文学是此次书展的亮点。大量荷兰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其作者也在法兰克福亮相并参加了媒体活动。相关书评文章创历史新高。这种形势至少连续保持了四年之久。法国1993年专门举办了名为“美丽的他者”的荷兰及弗拉芒文学书展。这决非巧合。考虑到这些年德法出版商之间不断的密切的联系,这次书展耐人寻味。11位被翻译的作家亮相书展,并参加了圆桌会议、读书活动、签名活动和其他各种各样的媒体活动。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在反对纯商业逻辑的统治地位、保护文化商品的政治文化语境下,法国翻译图书的统计数字。Electre数据库显示,1984年至2000年间,法国的翻译图书无论是绝对数字,还是占图书总量的比例都出现增长;虽然增长的绝对数字不大。荷兰作家现在经常被翻译,知名出版商出版他们当中很多人的作品,而且翻译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这种趋势于2003年达到暂时的高峰。这一年,荷兰和弗拉芒文学作为特邀荣誉嘉宾出席法国每年一度的书展。55位荷兰作家携其作品出席了该书展,许多报刊聚焦报道20年前还完全默默无闻的荷兰文学。 法国的荷语翻译图书数量不断上升,从1984年的每年10种上升到2002年的51种。在500多种翻译图书中,40%为文学书籍,20%为儿童或青少年书籍,其他种类的翻译图书重要性不大且比较分散。例如人文科学类,它包括政论作品、财务指南以及各种各样的历史研究书籍,种类驳杂,大约占翻译图书总量的10%。这里有必要分析一下出版商和译者的情况。大部分书籍是由一小部分出版商或译者出版和翻译的。例如大约200种新版文学翻译图书由56家出版商出版,近80位译者翻译。其中一半图书由6家出版商出版(Gallimard,Seuil,Calmann-Levy,Lansman,Longuevue,ActesSud),而有27家出版商仅各出版一种。翻译情形类似。10位译者翻译了一半图书(每人至少翻译5种),而有55位译者每人仅翻译一种。 因此,法国的荷语翻译图书市场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垄断模式:一小部分出版商和译者控制了市场,但他们有许多竞争者,因为进入这一市场的成本相对较低。其实整个图书市场的情形类似。进入法国荷语翻译图书市场的阻碍之所以小,另一原因是比利时出版商和译者的存在。他们的语言能力以及对法荷图书市场的熟悉使他们成为法荷文化的传统媒介。一旦法国需求增长,他们会立刻作出反应;反之亦然。 3 地缘政治与地缘文化原因分析 出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德国出版商自19世纪开始出版了大多数荷语翻译图书。德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德语学者,详细阐述了德荷之间的文化联盟,借此首先对付法国,然后是英国在欧洲的统治。他们把荷兰语看作是一种大众德语,属于日尔曼文化圈范围。他们认为,荷语翻译图书可以补充德语图书的产量。长期以来,德国的荷语翻译图书对法国出版商的影响很小。但是,80年代,几位荷兰作家在德国获得了一定成功,吸引了法国出版商的注意。欧洲一体化,特别是法德合作提高了法国人对荷兰作家的兴趣。 荷兰图书市场的发展显示,欧洲融合的过程在某些情形下更为支持从其他语言而不是从英语进行翻译。或许最为重要的是,存在着一种政治或文化上的力量反对英语的全球霸权。只有当力量足够强大的行动者打算进行英语以外的翻译投资,并且准备接受某种不可避免的经济风险时,欧洲的融合才能对翻译图书市场的语言多样化作出贡献。这样强有力的行动者目前在荷兰正在失势。但在法国,他们得到国家支持,并开通了一条有利于英语世界之外的国家和文化进行相互交流的渠道。 参考文献 [1] Abram De Swaan.Words of the World: The Global Language System[M]. Cambridge: Polity Press,2001 [2] Johan Goudsblom. Taal en sociale werkelijkheid. Amsterdam[M].Meulenhoff,1988 (收稿日期:2008-10-07)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关于荷兰人名B.Nieuwentijdt的翻译 (Kiritemis)
- 出版编辑流程、标点、格式、书价等等 (深入荷兰)
-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 (深入荷兰)
- 荷兰的公司 (深入荷兰)
- 翻譯新三達德「信達貼」 (深入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