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媒体报道一环保活动的几点困惑?
十介书生(我学会淡定、淡定……)
援引:福州日报报道9.12活动 分类处理垃圾有门道 1000千克废纸可造纸850千克 记者 李效翔 通讯员 吴喜达 本报讯 “每利用1000千克废纸,可造纸850千克,相当于节约木材3立方米,或少砍伐树龄为30年的树木20棵。所以,城市垃圾的管理与处理意义重大,需要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积极参与。”昨日上午,以“城市垃圾之困”为主题的“东南周末讲堂”讲座在省图书馆开讲,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讲座由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曹文志主讲。曹文志介绍,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将垃圾分类后,有机垃圾经过处理可用作花木肥料,可回收垃圾可分送有关部门回收使用,其他垃圾封装送交城市垃圾管理部门处理。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方法。 …………………………………………………………… 以上是福建日报对9月12日,厦门大学曹文志教授在省图召开的“城市垃圾之困”的报道。而福建电视台的新闻频道、海峡都市报也都进行了相关报道,但报道的内容都与福建日报的相差无几。 关于垃圾处理,垃圾分类在中国已是既陌生又熟悉的话题了。每一年政府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和民间组织都对这一块问题有相应的措施和活动。而媒体在跟进这些环保活动的时候无疑是要肩负着“文以载道”的重任。 笔者也听了曹教授的讲座,再看媒体的相关报道的时候真是捏了一把汗。媒体在发挥其有主权性选择新闻报道点的时候,无一例外都集体做了聋哑的作秀人。 在这豆腐方块的文章,怎么样去表达最有价值的新闻?或许媒体之间、大众之间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可是在媒体对于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的报道是否可以任凭媒体我选择我喜欢呢? 在这四方方的小豆腐块,不痛不痒的几句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曹教授是给人普及一些基本知识呢?面对“城市垃圾之困”这样大的题目,媒体们真的就没有更充实,更丰富的报道了吗?这到底是媒体工作者缺乏公共服务意识,还是集体被迫失声?可是曹教授可以在讲台上呼吁“城市垃圾之困”,怎么媒体确是集体不闻不问呢?还是媒体习惯了在公共服务上作秀的角色,习惯了拼凑文字、习惯了敷衍塞责? 曹教授所讲的“城市垃圾之困”的困点在媒体见到哪些踪影呢?曹教授所提的来及处理建议又被谁给吞吃了呢?民众的岂不是在这时候正在期盼能知道些什么吗? 我认为媒体在当尽得责任上失责了,与媒体公共服务的宗旨和责任失调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中国代表指出福岛核污染水问题:1.如果安全,日方为何不留着... (Da Yong)
- 曾经大力推广的“沼气池”,为何没有普及? (Da Yong)
- 蚂蚁森林公益合种,冷杉,胡杨,云杉,华山松,樟子松,侧柏... (掌上育林合种)
- 紧急声援!舟山市小动物保护协会被农民烧毁! (戒杀护生茹素)
- 【世界环境日】分享一个网站: Amazing Endemic Species(神奇... (Shen 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