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看的一些老片子和读物
荣小螈赠阅
我是个自律性很差的人,心性又很浮躁,由着自己慢生活并没有像别人那样努力阅读一些文学经典观赏一些名片什么的,都是随意看一些非经典的文艺作品。在这里厚脸皮晒,不过是促一促聊兴。 近一年看了几部老电影,比如《小城之春》《浮梦天堂》《恋爱之道》《太太万岁》,基本都是反映小市民生活的,是我最喜欢的题材。《小城之春》用的女主人公自我旁白叙述,显得很别致,女主人公演得非常自然;李纬扮演突然造访女主人公家的医生,她青梅竹马的前男友。我感觉结尾太轻忽了,削弱了留在小城此境中的那对夫妇和女孩子的心理变化呈现的戏剧效果。仿佛一场春梦。《太太万岁》是张爱玲的剧本,本来我就很有兴趣,讲了男子花天酒地在外养外室,然后又浪子回头的生活八卦故事。值得看的是女主人公心理内外呈现得很细腻。把一个旧式家族里的少奶奶的委屈演绎得毫不夸张,又让人同情。这是张爱玲的本事和认识。 还看了著名的意大利影片《甜蜜生活》,片子太长,我分三次看完。感觉非常严肃非常有反思,根本非我所想,不是那种甜腻的喜剧。 看了胡蝶主演的《女儿经》,东北口音的普通话,时长二个多小时。片头是同学聚会,然后一个个同学展示自己的生活经历。最后回到聚会现场。 韩寒的《后会无期》,也在网上追看了。觉得不赖,意犹未尽,心里还有一种隐隐的激动。一些不伦不类的人遭遇在一起,混搭效果是那么荒唐又有些不是滋味,像生活一样真实。小林武史的编曲也很有特色。 电影《摩根先生第二春》last love,内容有关忘年恋。老头曾是哲学教授,退休后和老伴在法国定居,老伴的去世令他很不适应,而他和儿女关系也不融洽,就在他身陷孤境时,公车上结识了教恰恰舞蹈女教师。女孩贫穷但是很年轻,没有上过大学。老头在女孩的热情邀约下也去跳舞。后来他儿子来探望他时发现,认为女孩有所图。女孩爱上了教授已婚的儿子,并试图弥合他们父子的关系,老人去世后把房子留给了女孩。那个儿子决定离婚后再来找女孩。片子很好看,有轻乎的愁绪弥漫其中,好像萨冈的文学调调。 速看完《洗澡之后》,感觉杨绛老人很有个性,自己的作品不愿意别人染指,我就猜她也中意自己这部小说,这部玲珑之作。我看完也还算满意,因为不能期待百岁老人伤筋动骨地回忆那些文化政治运动。而且千头万绪也难以让人有心情和精力,精心编著小儿女们的儿女情长故事。现在这样就可以了。姚宓跟许彦成最终结为夫妇。故事虽然很平淡也不错。感觉小说给自己制造的气氛是平定镇静,就像大雪天去赏梅,情绪高涨,但人又不显得怎么雀跃,一切都融于天地自然。我喜欢《洗澡》的笔调。不知道为什么,姚宓他们好像只会讲悄悄话或者暗自喜悦,标准的群众做派,让我感觉亲切。我觉得《洗澡》比《围城》好。 我买的黄燎原的《烂生活》,是匆匆浏览的。他还是文人一个,英文书名用shitlife。感觉作者自己先骂自己一道,别人下嘴就会嘴下留情。况且看这书的人还得自问为何看,这样一来,再讲别人的烂生活也就不会那么偏激了。他用这种方式告别他从前的日子,就是一种交代。书末也是写主人公过着平静的家庭生活,围炉打盹什么的。 读完了邵洵美的诗集《花一样的罪恶》,感觉他这人很有意思,诗句里透出的脾性怪朴实的,直接的。 看了2004年贾樟柯导演的<世界>。它讲了在世界公园内表演歌舞的赵小桃和她姐妹们的生活。穷苦人奔生活的题材,主要篇幅展现的还是人们的精神无奈和困顿,而非金钱上的。我很容易进入影片描写的人们的境地。因为它很真实,几乎跟我们的现况和遭遇是平行一致的。我们就是影片里那样的小人物,有时看不出自己的生活前景。影片里的俄罗斯卖艺姑娘的生活梦想也不过是攒足钱去投奔蒙古乌兰巴托找自己嫁过去的姐姐而已。影片的调子有点淡淡的哀愁。片中下雨那节摄影很美,很有诗意。我爱贾樟柯的影片。我感觉他很具平民意识。 在看止庵的《惜别》。本来不太理解他为何引经据典那么多。难道是因为他博学?我跳过那些摘引的章节去看他简单描写母子关系和他母亲日常生活的记述,反而很感动。令我心坠心痛。书后附有他做的有关母亲的梦。我也做过很多梦,有关去世的父亲的。醒来很怅然,好一会儿不知道梦里和现实,哪个是真的?我去豆瓣看别的网友怎么说,他们都称道这本书。后来我想明白了,推测是博学的止庵通过这本书,这一文学方式向母亲缓缓告别。 看了老徐《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故事讲得流畅单纯。两对丽人,其中一对只是故事的衬景。虽然老徐大夸里面的男孩女孩怎么美,但镜头并没怎么体现。相反镜头下那些俊友显得很普通。女主演面孔还有些浮肿和苍白。但影片突出的是单纯、干净的特质。就连男主演讲话有些慢的缺点也增添了一丝诚恳的感觉。俊男靓女加欧洲老城的风光,一点怀旧一点温馨,美好就尽在其中了。 罗伯特德尼罗参演的《新年前夜》,讲在纽约时报广场灯落时每人都达成自己的愿望故事。是一出典型的好莱坞主旋律影片。 网友萝卜劝我要戒读现代垃圾,要多读经典。我总当耳旁风,读看很随意。 看了传说中口碑不错的国产3D动画片《大圣归来》,觉得没有传说好,音乐不对位不给力,剪辑有些含混,不够惊艳。 看了卡通与真人演出的《捉妖记》,很喜欢片中的小妖王胡巴,它就是萌娃。男主人公的扮演者景柏然表现不错,另外就是大陆演员阎妮和香港演员吴君如和曾志伟的演技值得看。配乐还行。动效还可以,剪辑不那么精准。 台湾名导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首映,我觉得影片摄影很美,山水画般的仙境,人物显单薄,故事简单,人好似简单傀儡。很无奈的无力感。 看十多年前我生病时买的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自传《魔灯》。没想到大师的语言还很优美诗意,当然这有翻译的功劳,翻译是张红军。不知道是他自己翻译的,还是从港台译本意译的三度创作,总之很不错。 最近一直没怎么看书,找出杨典的《琴殉》在看,他拉拉杂杂从乐史琴人和有关琴的故事讲开去。 最近在看英剧《都铎王朝》,每天两集,断断续续地看,有时碟出问题,就只有漏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