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陈博文
灯生阳燧火
何谓士大夫 说到士大夫,不得不提起士,士在春秋后期与战国时期作为一个新的阶层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范文澜将其分为四类:其一为学士,如农、墨、道、法等专门家在文化上有着巨大贡献;其二为,策士,即纵横家;其三为方士或者术士,从事天文、地理、医药、占卜这一类的人;最后也是最下等的是食客,即寄食于豪门贵家、帮忙帮闲的门客。而此时的士更多的是以知识分子的角色出现,随着历史的演进,士这个群体参政的机会更多了,与政治结合更加紧密,当士与官僚结合起来时,就形成了士大夫这个群体,《辞源》中对士大夫的释义有两个义项:居官有职位的人及文人,从这可见士大夫既是知识分子同时也有官位。在英语中对“士大夫”这一词语的几种译法大都是用官员加文人这两个词才能比较准确的表达其含义。美国学者赖文逊对中国的士大夫的称呼是外行人,其认为中国官员受过学院式教育,经过书面考试,但却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学者的人文修养是一种与官员任务略不相及的学问,但他却赋予了学者以承担政务的资格;这种学问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需要技术效率之官员职能的履行方面,而在于为这些职能提供文化粉饰方面。从此看似乎士大夫仅仅是一个参与到政治中的知识分子,但是实际上士大夫在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决策者,他们在从政的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并非是解决具体的某一事,而是保证方向上的正确性,即所做之事要符合国家所推崇的官方思想,这些策划上的事情是归属于士大夫,而具体的执行则是由另外一个群体——吏,当然这种分化并非是从最开始便是如此,而是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而士大夫这个称号是源自周朝的分封制,分封制中的层层分级最底层的爵位就是士,大夫是在士的上一级。这是从狭义上来说,而从广义上来说士可以是所有贵族官员的总称,这个群体是一个中间阶层,君主之下,庶民之上,他们既是国家政务的承担者又是国家高级文化的继承者。 总而言之,士大夫所代指的群体是我们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政治制度,他们一边是知识分子,一边又是官吏。不同时代的士大夫身上带有着属于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性格及处事方式。他们的存在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士大夫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