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话唠
来自:eve(兔牙君Gloria)
埃及人非常擅长聊天,见埃及人见面,握手拥抱亲吻(同性)之后聊起来眉飞色舞没完没了一直不解,他们(她们)都说些什么?时间长了,发现埃及人个个如此,神聊无比。于是问学生,他们们告诉我,不过是问好而已。我诧异,问好能问十分钟吗?后来发现,能。一般问好的方式除了先说“萨拉姆阿吗利空”(愿你平安)外,接下来便是问你好吗?你身体好吗?你爸爸好吗?他身体好吗?你妈妈好吗?她身体好吗?你哥哥好吗?你弟弟好吗?你姐姐好吗?你妹妹好吗?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然后再从头开始,回到你身体好吗是上来。埃及人有的是时间,能把时间消磨掉是最大的快乐。所以,不仅问候话多,其他时候亦如此。两年前,国内朋友来埃及,陪他去亚历山大,车快开到的时候不知道走那条路进城快,于是决定问埃及人。埃及人非常热情,告诉我们:你看到前边第一个路口了吗?我们说:看到了。他于是说:你们车开到第一个路口的时候不要拐。你们看到第二个路口了吗?我们回答:看到了。他说:你们车开到第二个路口的时候也不要拐。然后接着说:你们看到前面第三个路口了吗?我们答:看到了。他说:你们车开到第三个路口再拐。我们终于松了口气。其实这句话让中国人说肯定要简洁得多:往前走第三个路口拐。在感受埃及人热情的同时也深深感觉到他们对于谈话的喜爱。由于乐于交谈,谈话时翻来覆去,注意力不集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比如说你跟他们三个人谈一件事,其实很简单,两句话就说完,比如说在埃及比较受欢迎的中国汽车奇瑞埃及人叫Splenza,你告诉他们Splenza中国人叫奇瑞。三个人点头称是,然后其中一个会问你:Splenza中国人叫什么?你回答:叫奇瑞。然后第二个会问你:奇瑞是什么?你说:奇瑞就是Splenza。第三个会问你:Splenza怎么了?你会告诉他:我刚才说Splenza在中国叫奇瑞。第一会再问:奇瑞是中国车?你回答:奇瑞是中国车,就是你们说的Splenza……你这时可能心里说:上帝啊,饶了我吧。埃及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也无需长,有的是时间,那么讲效率干什么? 埃及的晚上很美,人们大多都在外边坐到凌晨一点钟左右。早晨不起,或上课迟到对于埃及学生来说很正常。在中国,大多数的大学生也都有过逃课的经历。但有一点大家都清楚,如果逃课被老师发现会是一件很倒霉的事。但埃及学生不同,他们逃课之后并不忌讳撞见老师。如果一个中国大学生逃了某老师的课,至少在下课的时候不会出现在这位老师经常走的路上,会躲着这位老师。可埃及学生胆子大,他们可能就出现在这位老师上课教室的门口,老师出来他(她)会主动打招呼,上来握手。你问他(她)为什么没上课,他(她)回答会很简单,我感觉累,不想上课。当然,埃及教授遇到这样的情况会大发雷霆,吓得学生赶紧道歉。但下次依旧如此,就像鲁迅笔下的阿什么刚挨完赵太爷的哭丧棒,没一会儿就忘了,觉得似乎头有点疼,似乎谁把谁打了,但似乎跟自己也没什么关系。 埃及香水非常发达,人们都喜欢用香水,不管男女老幼。据说法国香水大多为埃及原料。我对香水素无研究,不法断其真假,但埃及的香水发达却的确如此。中国人一般很少用香水,我是说中国男人。因为中国男人觉得用香水有些女气,而自古以来女气一直是为堂堂中国男人所不齿。当然,中国男人少用香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男人有体味的不多。到了欧美,到了埃及你会发现,体味重者绝不少见。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闻到很重的狐臭味道一不留神直冲你的呼吸道,让你欲忍不能,欲吐无地。所以,他们用香水。于是得出一个猜想:狐臭导致香水的产生。由此推想,香水发达的地方狐臭一定泛滥。当然,一种事物诞生的原因可能很快就会淹没在其迅猛发展的洪涛之中,就像孩子的诞生,尽管为父母的产品,但一旦诞生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无法完全控制其发展。人们发现香水好,于是不管有无体味,都用上一点以造就迷人的味道。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电影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MBC PERSIA频道),其故事将香水的魅力推到极致。一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为了炼制出绝世的香水,居然杀死很多纯真少女,取其体香提炼。在其被捕后押赴行刑的绞刑台上的时候,他打开这瓶绝世的香水,沾湿了手帕,抛向下面观看的人群。手帕所经之处,人皆陶醉,连刽子手都被这香气控制。人们跪倒在地,口喊“天使!”就这样让这位凶手逃之夭夭。最后他将这瓶香精涂在自己身上出现在市井中,人们立即将其围拢,很快便只剩下一滩水迹,连骨头都被人一沾而空。香水有此魔力真是登峰造极,但埃及的确传说有一种香精叫“沙漠的秘密”有非凡的吸引力。电视上看到一个广告:一个男人抹了一点点香精,然后到图书馆读书,对面漂亮的女郎正在读书,立即为其香吸引。然后起身,寻找自己的手机。反复寻找无果,便向这位男士借手机,然后拨打自己的号码。电话铃声从女郎牛仔裤后兜处响起,于是女郎换回手机,但男士手机上已经留下了女士手机号码,女士手机上自然有男士号码出现。女士离去,嫣然一笑,朝男士做了个打电话的手势。 香水发达与否本不影响我在埃及的生活,但接下来的事情却让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且与香水有关。两年前,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一位教汉语的副教授拿来厚厚的一本打印的文字,说是她的论文,请我为她修改。言语诚恳,让我无法拒绝,于是接受。可读起来发现,许多地方根本无法读懂,而突然一段又异常通顺。总体风格凌乱,改起来十分辛苦。但既然接受,就不能抱怨,改吧。花了一周的时间终于改完,她表示感谢,并问我需要多少酬劳。中国有句老话,叫君子不言钱。于是拒绝,帮忙而已,不用付钱。一周过后她见到我,送了我一瓶法国香水(产地为埃及)。虽然不喜欢香水,但人家已买,无法拒绝,于是接受。本以为因此应该是朋友,可不料只两个月过去,因为一点小事儿(一位中国朋友来访,同时见到这为中国朋友,介绍她的时候没有介绍她的中文系主任的头衔)就大发雷霆,全不顾正常的礼仪教养。当时很生气,告诉她:我没有义务介绍你是不是中文系主任,甚至没有义务介绍你。之所以介绍你,是因为把你当作朋友,既然你不把友谊但回事儿,我没必要认识你。大惑不解。且不说系主任不过就是教研室主任,在中国是不会当作官衔来介绍的(除非有意让其难堪),这是礼貌,就是我有义务介绍你而落掉了这个头衔,也没有必要这么失态。后来时间长了发她们很在意头衔,且万事现用现交,一次性买卖,一旦办完,一切又从零开始。这段与香水有关的故事并无香水的余香,但其让我认识其本性的功绩却久久无法消散。 香水发达与否本不影响我在埃及的生活,但接下来的事情却让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且与香水有关。两年前,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一位教汉语的副教授拿来厚厚的一本打印的文字,说是她的论文,请我为她修改。言语诚恳,让我无法拒绝,于是接受。可读起来发现,许多地方根本无法读懂,而突然一段又异常通顺。总体风格凌乱,改起来十分辛苦。但既然接受,就不能抱怨,改吧。花了一周的时间终于改完,她表示感谢,并问我需要多少酬劳。中国有句老话,叫君子不言钱。于是拒绝,帮忙而已,不用付钱。一周过后她见到我,送了我一瓶法国香水(产地为埃及)。虽然不喜欢香水,但人家已买,无法拒绝,于是接受。本以为因此应该是朋友,可不料只两个月过去,因为一点小事儿(一位中国朋友来访,同时见到这为中国朋友,介绍她的时候没有介绍她的中文系主任的头衔)就大发雷霆,全不顾正常的礼仪教养。当时很生气,告诉她:我没有义务介绍你是不是中文系主任,甚至没有义务介绍你。之所以介绍你,是因为把你当作朋友,既然你不把友谊但回事儿,我没必要认识你。大惑不解。且不说系主任不过就是教研室主任,在中国是不会当作官衔来介绍的(除非有意让其难堪),这是礼貌,就是我有义务介绍你而落掉了这个头衔,也没有必要这么失态。后来时间长了发她们很在意头衔,且万事现用现交,一次性买卖,一旦办完,一切又从零开始。这段与香水有关的故事并无香水的余香,但其让我认识其本性的功绩却久久无法消散。 来埃及生活可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吃饭问题。埃及的菜虽然不贵,但品种却很少。最常见的是黄瓜、土豆、生菜。肉类能买到牛肉,很贵,但到处都有。鸡肉也不难买到,但年年禽流感,有点儿不敢吃。本以为到了伊斯兰国家,牛羊肉会很多,涮羊肉不是很好吗。可到了埃及才发现,羊肉很难买到。埃及的大学几乎没有食堂的概念,外面有快餐店,开罗大学校园里就有。在埃及的大学里不怕冷清,到处都是学生,坐在外面花坛的墙上,聊天的、吃快餐的,就是很少看书的。还是说吃饭。自己一个人在国外不愿意做饭,有时候就去快餐店吃。在埃及换过四处住房,第三个在市中心,离一个快餐店很近。且这个快餐店的名字Sandwichina,包含有一个“中国”在里面,所以感到亲切,所以喜欢去。尽管里面的快餐是典型的西餐,但因为里面有空调,有无线网络,所以还是喜欢去吃。随着中国人越来越多,这里经常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一边喝着可乐,一边上网,很惬意。这个快餐店也因此时常爆满,需等待才能有座位,即使是安排的门外。可后来,中国人几乎一个也不去了。原因可能有些可笑:因为店主看中国人常去上网,觉得是占了他们的大便宜,于是向带电脑的人收取25镑的上网费。这简直是抢劫,于是大家不去。网吧上网的费用也就每小时1镑,25镑就是连续在网吧上网25小时的费用。虽然不再去了,但仍然大惑不解。有人来就有人气,而你号称跟国际接轨,快餐店里有无线网络,这就是人气的一个因素,店主难道这点道理都不懂吗?后来一件小事提醒了我,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他们无法忍受客户占快餐店的便宜的。一天去鱼市买鱼,看中一种鱼打算买点。问价,说18镑一公斤。讲价,能否14镑。讨价还价之后达成一致意见,15镑一公斤。因为是几个人一起去的,都想买点,便决定买六斤。本以为卖鱼的埃及人会高兴,没想到他马上改口说不行,你买那么多还是18镑一公斤。以前买别的东西也遇到过此类事,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你买一公斤,我损失3镑还可以,你买六斤,我就损失18镑。18镑啊,那可以买360个阿宜食(埃及人的主食,我们叫埃及大饼)啊!至于一天能卖出去多少直接影响每日的收入他就不考虑那么多了,因为埃及人有的是时间。今天卖不出,明天卖。这让我觉得埃及人太可爱了。 在埃及呆久了,特别想念家乡的饭菜。埃及饭还不错,但与中国的菜比较就单调得多了。一般埃及人正常的主食是“阿伊食”,我们称埃及大饼。刚出炉的时候闻上去很想,有一次为了照张正在烤阿伊食的照片,花了一镑,结果人家给了我二十张。吃了好几顿。阿伊食有很多种,面不同,颜色不同,味道也不同。有的有麸子,有的没麸子。到小吃店可以买到“塔妹芽”,我们有人称之为素丸子,是油炸的素菜丸子。挺好吃的,且比较便宜。还有混合有米有短面条的饭,吃上去也很不错。如果说埃及菜给人留下印象较深的要算是“唛盒式”,有许多种,是生菜包馅或土豆、小西葫芦、茄子等中间掏空填馅蒸熟的一种食品。其原意为“包裹”,吃起来很好吃。最喜欢的要算埃及的三明治,一张阿伊食一刀两段,从中打开,放入烤好的虾或香肠,一个埃及三明治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三明治五六镑,比较便宜。提到烤肉,这是刚到埃及的中国人到外边饭店去改善生活的首选。烤肉,烤鱼,都比较直接,不加作料,直接放火上烤。所以,烤肉上到处是烤焦的黑色。烤鱼就更有意思,鱼并不收拾,带着鱼鳞直接放在火上。吃的时候也直接下手,将鱼皮撕掉,然后抓鱼肉吃。吃完一面将鱼翻身,再次重复第一面的吃法,撕皮、抓肉、擦手。记得有位刚来埃及的朋友,看这烤鱼不知道如何下嘴,最后拿起鱼咬了一口,然后吐出:怎么都是鳞啊?还有一种烤肉还不错,有滋有味(主要是里面放了盐,其他烤肉没放),叫“烤服它”,比较好记。比较好记的还有烤肉,阿语叫“烤爸爸”,看来在埃及吃饭做父亲的要有点忍耐精神才行。 据说埃及现在文盲率仍很高,许多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尽管埃及的教育是免费的,但人们似乎并不喜欢学习,更无法理解中国人的观念:知识改变命运。在埃及,大学生的学费每年也只有160镑,也就200人民币。四年的学费相当于八百元人民币而已。但还是有许多埃及人不去学校,或者去学校也只是玩儿。听到一个笑话,说一个中资企业在埃及招聘员工,之后根据他们的文化程度分配工作。大家集合,领导讲话:会写自己名字的站到左边来,不会写自己名字的站到右边去。结果一些人站到了左边,一些人站到了右边,可中间仍有许多人没动。中国人纳闷,这些人应该是属于会写自己名字的还是不会写的?结果有人告诉这个中资企业的领导:他们属于听不懂话的。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外语朗读群 (萧邦的迷妹)
- 招聘阿拉伯语兼职 (Île)
- 关闭了哦 (漫漫吃蛋糕)
- 想自学阿拉伯语,完全小白 (滑水小白菜)
- 大家好,我是阿拉伯人有需要翻译可以找我 (OB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