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林点将录·正榜头领之五十七 凌纯声
来自:la-salle(直到不惑之年/仍然是一个学徒)
作者:胡文辉 地微星矮脚虎王英 凌纯声 凌纯声(1901—1978),字民复;江苏武进(常州)人。 民国时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有南北派之分,北派以燕京大学为重镇,服膺新兴的功能学派,侧重汉人乡村社区的社会分析;南派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为重镇,于法国民族学派及美国文化历史学派浸淫较深,侧重边疆后进族群的历史考掘。北派厚今薄古,意在致用,世俗声名更盛,以费孝通为代表;南派重古轻今,无与国计民生,而成绩更为持久,以凌纯声为首席。 凌氏论著宏富,其论文集名为《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分作“中国边疆民族与文化”、“中国古代与环太平洋文化”两大部分,正可涵盖他一生先后致力的两大学术领域。 凌氏二十年代留法,在巴黎大学受业于人类学诸名家,获博士学位。返国后受聘于中研院,1930年赴东北考察赫哲族,为中国现代田野调查的先行者;稍后完成专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确定赫哲族属通古斯族一系,并全面总结其社会文化特征,论者评为“中国民族学家所编著的第一部具有规模的民族志专刊”。其后与芮逸夫合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以实地调查结合历史文献,描述细致,分析深入,亦为现代人类学名著。论文如《唐代云南的乌蛮与白蛮考》、《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及《畬民图腾文化的研究》,或辨识族属,或述论政制,或考察文化,皆用力之作。 1949年凌氏随史语所渡海迁台,在地理处境上由广阔转为狭小,但在学术视野上反由狭小转为广阔。由于台湾特殊的海洋地理背景,多保存南岛(南洋)民族的原始文化形态,此时他身处其境,眼光为之一变,其学问重心乃由境内的边疆民族转向境外的海洋文化,学思泉涌,力作迭出,可谓更上层楼矣。 凌氏突破西人所谓“印度尼西亚文化圈”学说的地理局限,指出在远古时代,不仅东亚大陆(东南)、东南亚及南洋群岛已构成更大范围的“亚洲地中海文化圈”,甚至东西太平洋地区亦存在共同的文化因子。围绕此一主旨,他对各类文化特质分别作专题考述,仅专刊即有《树皮布印文陶与造纸印刷术发明》、《台湾与东亚及西南太平洋的石棚文化》、《美国东南与中国华东的丘墩文化》、《中国远古与太平印度两洋的帆筏戈船方舟和楼船的研究》及《中国与海洋洲的龟祭文化》五种,论文更包括父子连名制、吐舌人像、铜鼓、猎首祭、犬祭、崖葬、洗骨葬、嚼酒、玉石兵器、封禅与社等杂多事项,其选择论题之罕僻,牵涉地域之宽广,绝不受现代国族地理的拘束,在“冷眼向洋”的中国学界,实为空谷足音。 凌氏既有西方人类学的训练,又有本土学问的基础,既重视田野调查,又重视文献记录,故能处处发现史料,打破隔阂,中外系联,古今互证。早年多做个案式的族群研究,为民族学的正道,论证皆中规中矩;而晚年做远距离的文化研究,则每承受传播主义之说,甚至相信中国古代封禅为西亚神庙文化东传的遗迹,“大胆假设”有余,而未尽能“小心求证”也。此外,引证古史文献有“信古”倾向,亦其一病。 诗曰:蛮夷环布太平洋,文化传播费考量。莫道初民尽湮灭,中原古俗见边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们的父亲郑秉珊先生 (la-salle)
- 《杨绛全集》的错漏 (la-salle)
- 11月24日倪亦斌博士讲座报名 (伊芸-芸書房)
- 骑马民族征服日本论 (la-salle)
- 三部马可·波罗研究的经典之作 (la-sa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