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词:汉语VS英语(转)
来自:杂七杂八(10倍股,一半是眼光,一半是耐性)
汉语的高度发达在词汇方面表现为词汇精炼、构词方便。 一种观点认为,词汇反映着语言发展的状态,词汇量越大语言也就越发达。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大千世界,事物难以尽数,一物一词,是原始造词法。上古汉语曾使用过这种造词法。现在的西语构词法同汉语语音一样,也类似于汉语原始状态。这也正是西语词汇量庞大的原因。 上古汉语造词十分精细,如, 牯: 公牛 牻: 毛色黑白相同的牛 犍: 阉割过的公牛 犊: 小牛 犫: 牛喘气声 骎: 形容马跑得快的样子 騤: 形容马强壮 駉: 马肥壮 驵: 壮马 骜: 骏马 骥: 好马 骀: 劣马 驽: 跑不快的马 騑: 古时指车前驾在辕马两旁的马 骖: 古时指驾在车两旁的马 驷: 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骃: 浅黑带白色的马 骅: 赤色的骏马 骆: 黑鬃的白马 骊: 纯黑色的马 騧: 黑嘴的黄马 骐: 青黑色的马 骠: 一种黄毛夹杂着白点子的马 骝: 黑鬣黑尾巴的红马 骢: 青白色相杂的马 骓: 毛色苍白相杂的马 牿: 绑在牛角上的横木 驺: 古代给贵族掌管车马的人 这种原始造词法在英语中常见,如 sheep: 羊 mutton: 羊肉 chimera: 羊身 jimmy: 羊头 gigot: 羊腿 eanling: 羊羔 wool: 羊毛 calf :.小牛 bezoar:牛黄 byre:牛栏 dairy:牛奶场 leglen:牛奶桶 hamburger:牛肉饼 jerk:牛肉干 brewis:牛肉汤 如果汉语一直沿用这种造词法,那么现在汉语词汇早就超过1975年出版的《美国百科全书》中一百多万单词数了。比如公鸡、公鸭、公狗、公猪、公猫、公羊等等都一一造词,母的呢?总不能厚此薄彼,也照造。还有猪肉、狗肉、鸡肉、鸭肉、鸡毛、兔毛诸如此类,统统都造。这样一来词汇越来越纷繁,但能说这样的语言越发达吗?汉语早就摈弃了这种造词法,汉语词汇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有精细向精炼的发展过程。 词汇精细向精炼的发展过程是词汇的词义概括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经过长时期逐渐完成的。比如“马”,这个词义就概括了马的一切,“牛” 概括了牛的一切,同时又概括出来某些事物共同属性和特征的词汇,如公、母、毛、肉等,这样一来,组词造句搭配自如,灵活方便,自然和谐。汉语没有西语那种记词之苦,简洁易学。上例中的牛肉干、牛肉汤就不收入汉语词典。发达的语言词汇可以以少胜多,相同的事物可以用最少的词汇来描述,掌握了基本词汇,便可自产出西语中许多一事一词的词汇。比如英语,学会了deer (鹿)和flesh、 meat(肉),却不会谁说Venison(鹿肉),汉语中鹿肉这类词没有专门学习的必要。人们对语言学中词的定义好像没有太大的争议,但实际上不同的语言中词汇并不一定一一对应。 这种不对称性有时影响到其它语言与汉语的沟通。由于汉语的高度发展,汉语翻译其它语言碰到的问题相对较少,翻译中遇到其它语言有而汉语没有的词时较容易处理。 汉语根据语义组词,十分灵活方便。这种构词法最大的特点是自解性强。例如英语“hotpot”一词,汉语可翻译成“土豆烧肉”,一看就知道什么意思。若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甚至可以先拿过来直接使用,待以后另造适当的词或慢慢汉化。如早先的“democracy”,最初音译成“德谟克拉西”,后改称“民主 ”。这种方法现在仍然采用,比如最近的“clonc”,目前译作“克隆”。有些音译词则慢慢汉化了,如“逻辑”(logic)、“沙发”(sofa)等。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象“克隆”这种以音造词的方法是落后的造词法,造出的词往往自解能力很差。“萨斯”不能自明,不解释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再如“达不溜替欧”(WTO,世贸组织),自解能力差且不说,说着也不顺嘴,既不符合汉语习惯,呜哩哇啦一长串,有悖汉语简洁明了的特点。 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知识爆炸的世界中,语言的词汇在经常变动,新词在大量地产生着。西语多以音构词,不如汉语以义组词科学,更能适应这种变化。 一种语言的构词科学与否,是衡量语言是否发达的主要标志之一。 英语在发展中也在改变着这一落后的构词法,“驴肉”作“donkey meat”,渐渐朝以义构词的方法上发展。不仅如此,语法上也有逐步向汉语语法方向靠拢的趋势。 根据语法特点,人们把英语划入屈折语,汉语划入孤立语。汉语落后论者认为屈折语最先进、孤立语最落后。英语向孤立语方向发展这一现象不支持汉语落后论的这种观点。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和外国人一起学英语~ (Attributively)
- 【线上实验】英语组句【实验报酬】35元/人 (文)
- 寻找热爱文学、心理学、哲学等人文社科类的读书搭子,共同成长~ (修心悦读会)
- 我想建一个表达生活细节的群 (表达夹层)
- 自然语 (吳霞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