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精英校才是美国校园酗酒文化的起源?
逸天
美国四年,F姑娘从滴酒不沾的清教徒,变成了一个酒鬼。几乎每个周末,F姑娘都是这样度过的:晚上八九点钟,她首先去朋友家『预习』(pre-game),也就是先喝上几杯,不到烂醉的地步,但是足以让她情绪高涨。之后,F姑娘就会和朋友们去兄弟会或者当地的酒吧,畅饮一番,之后再去一个城里的club。在club锤击耳膜的音乐里疯狂地扭一阵蹦跶一会儿,再晃晃悠悠地回家,有时候独自一人,有时候带着男人。周六中午起来,晚上再同样的方法玩耍一番。 到学校的第一周,F姑娘就被要求上一门『酒精课』。学会了好多冠冕堂皇的名词。比如说,binge drinking(纵酒)就是连续喝掉4-5杯酒。也许因为祖先是清教徒,和法国人不同,美国人喝酒的方式总有点像逃难的。F姑娘恰好参加学校的游泳队,如果游泳队赢了比赛,全队就会去畅饮。喝得没头没脑,找不到方向以后,第二天早上再摇摇晃晃地去上课,头上好像扣着一顶巨大的锅。如今,F姑娘已经大学毕业,24岁高龄,实在不能理解自己当年如何熬过这样的日子。现在看来,趴在马桶上呕吐不止,以及在第二天早上头昏脑涨,睡也睡不着,醒也醒不来,实在是毫无乐趣可言。 美国法律禁止21岁以下的年轻人喝酒,也就是说往往大三以前的孩子都不能合法买酒。当然,不少人会弄一张假身份证,假装自己已经过了21岁。酒保对于这类的情况一清二楚。但到底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抓去见警察大人,全看他们的人生观。F姑娘曾经也有这样一张伪身份证,但是某一次好事的酒保非要验明真伪,威胁要叫警察。她是外国留学生,在美国用假身份证真是吃不了兜着走,搞不好要进监狱或者被驱逐出境,吓得她跪求酒保放她一马,从此扔了那个假冒身份证。同届有一个大一新生,因为从中国大陆去新加坡念书,辗转了两年时间,进入大学时候已经20岁,于是马上成了大家的宠儿。总有人央求他买一箱啤酒或者五瓶龙舌兰,派对用。这男孩木讷不善交际,但就是因为年过二十一岁,却频频被邀请到各色派对上,前提都是要给大家跑腿买酒,可见酒来之不易。法国的年轻人可以忍受一边吃着晚餐一边喝点红酒,美国的年轻人一喝酒,90%以上的情况都是『纵酒』。也就是在周末派对上,两个小时光景,一口气喝掉4-5杯,不醉不休。

如果说中国人会因为酗酒失态感到不好意思,不愿意想起昨晚说过的傻话,做过的傻事,美国人反而有些莫名的自豪。比如,周末纵酒之后,陆陆续续在周日早上就可以看到各色朋友发在脸书和Instagram上的微醺照片,都是东倒西歪、勾肩搭背、眼神迷离,四肢各种缠绕在一起。F姑娘最开始颇为惊讶,毕竟,这些丢人的私房照片竟然往往是本人发到社交网络上,供所有人观赏的。似乎在昭示天下,自己的夜生活非常丰富,是有朋友的人。 甚至没有进过大学校门的人,想起大学,就想到了『酗酒』、『派对』和『大麻』。关于美国大学常见影片往往是《动物之家(Animal House)》或是《美国派》类型。几个故事的必备元素都是没头没脑的一夜情,疯狂酗酒,吸大麻和可卡因,但是主角却莫名其妙地找到了真爱。这样混乱甚至糜烂的生活往往都是以酒精为支撑,让各种年龄段的美国人津津乐道,算是美国共同国民经历。 我在大学时候是个书呆子,每天在家中图书馆点灯熬有苦读,我的金发碧眼的室友就经常对我说:『你这样真是白上大学了。』室友加入了最火热的姐妹会,每天游走于各种派对酒吧之间,四年下来男友炮友不下几十人。言下之意,美国大学就是让人用来『浪』的,而那些天天蹲在图书馆的人,确是丧失了美国大学的真谛。

在本质上,美国人并不觉得东倒西歪的醉酒照片有什么丢人的,毕竟我们在上大学。到了找工作或者申请研究生院的时候,为了防止被谷歌,都会进行一些反侦察行动:比如删除掉一些老照片。但是在校园里,没有这样的照片,倒是让人觉得觉得此人假正经,或者『帅』到没朋友。如果纵观美国社会学家对于校园酗酒文化的研究,基本都是在研究酒精如何迫害了校园文化:比如,酒精往往是第一『迷魂药』,导致了不少校园性侵案件。但是,研究同时表明美国44%的大学生经常纵酒,却极少有研究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酗酒?』或者说,酗酒的乐趣到底在哪里?我只能尝试作答。 一方面,美国年轻人看似聒噪,但是『宅男』『宅女』内核的人不在少数。但美国文化基本只奖励超级外向者。在课上,如果不说话,老师就假设你无话可说,而不是深藏不露。甚至有不少课程20%以上的评分都来自『课堂表现』,也就是意味着如果不喜欢当众发言,那么就很难在课上得到好成绩。有不少讽刺美国评分标准的人说,美国教育其实是在奖励那些自恋的喜欢听自己声音的人。而课外,往往那些社交明星或者圈子里的宠儿,都是非常外向的『人来疯』类型。他们见到谁都热情地微笑,友好地拥抱。甚至有些妹子为了体现自己属于『人来疯』一类,常常在大街上远远地看到了自己的朋友,就要大叫着冲过去将其抱住,并高声喊着『好久没有见你了!我想死你了!』生怕路人不知道她有一个『朋友』。在这样只喜欢奖励『外向人』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想要假装自己『朋友满天下』。但是社交恐惧往往是客观存在,而酒精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社交润滑剂。一旦喝了酒,就可以和过去只敢偷瞄的漂亮妹子攀谈,和并没有几句共同语言的室友搂在一起聊人生。酒精似乎一下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如果说人和人之间是一堵砖墙,那酒精就可以拆去上面的几块砖。 另一方面而言,饮酒几乎是美国年轻人突破最浅层社交的方法。一般在一起烂醉过,一起在大街上嘶吼过,说过傻话,干过傻事,往雕塑的脚下撒过一泡尿,就很容易拉近距离。如果恰好有一方喝得烂醉,乃至酒精中毒,需要另外一方护送回家上床,那就更是进一步拉近了友谊,算是难兄难弟。如此经历好几个这样的晚上,那这群人就算是好朋友了。可以说美国人的友谊肤浅,但是也可以说美国人平时要装得太冠冕堂皇,只有靠酒精才能勉强扯下面具。所以,很多兄弟会、姐妹会、其他学生组织为了『友谊速成』,都会定期要求成员去一起畅饮跳舞。 当然,性和爱情也油然而生。如果没有酒精,可能很多人都无法顺理成章地和刚见面的人耳鬓厮磨,第二天清晨再装作昨天只是一时兴起,从此老死不相往来。不排除这些露水情人也有终成眷属的,维持了一个三个月以上的情人关系。 酒精文化到底从何而来?我猜想是一些东部的精英大学。 在精英大学里的人们往往爸爸是李刚,或者天赋异禀,所以不需要努力学习也可以有光明的未来。和我金发碧眼的室友一样,精英们(或者想要成为精英的人)都想要轻描淡写地表达:『我并不需要为美好生活付出努力。』最起码,『我并不需要为美好生活竭尽全力。』我有一个男性同学,特别喜欢在酒吧请朋友们喝酒,往往价格不菲。后来才得知,这是他显示自己金钱和地位的方式——酗酒而无需日夜工作学习,体现了自己家族的地位,而送朋友酒喝,就是慷慨大方,懂得享乐的贵公子了。这种猜测恐怕并没有事实依据,但是确实有数据表明,大学里『豪饮』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校园社会地位最高的人:运动员以及兄弟会的明星。 如果说毒品和酒精都可以拉近陌生人的距离,酒精算是较为公开的方式,而毒品往往在派对的某个小房间里发生。至于美国大学派对的小房间里都在发生什么,还是听下回分解吧。

更多资讯请关注 云飞跃官方微信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美本留学,怎样才能写好留学文书? (苏雯雯)
- 海外名校申请交流群,可拉 (老黄爱分享)
- 海外名校申请交流群,进吗? (老黄爱分享)
- 2022年9月22日(周四)晚7点分享留学作品集攻略 (Youhaa北欧)
- 国外的吃喝玩乐🐶🐶 (Ri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