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自尊

小马过河

来自:小马过河(斯人若彩虹,遇见方知有。) 组长
2016-01-12 11:46:16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小马过河

    小马过河 (斯人若彩虹,遇见方知有。) 组长 楼主 2016-01-12 11:47:24

    自尊强有力的影响着人们的期望、行动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高自尊的人愿意检验他们对自己的推断的有效性。高自尊的人自我认可程度很高(肯定自己的整体价值),他们往往倾向于接受其他人,甚至包括那些和他们意见相左的人,并且一般具有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高自尊的人期望把事情做好,他们会努力尝试,很可能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功。他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因此,高自尊的人有很强的自信心,并且对自己的优缺点也有很现实的评价。与此相反,低自尊的人常常把事情往坏处想,而且付出的努力较少――尤其当任务充满挑战而且费力的时候。因此他们在学业、事业中取得的成功也较少。通常低自尊的人用不断地批评来胜过他人,因而常常使自己变得孤立。同时,低自尊的人又常常过分专注于这些不被接受和拒绝,这又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自尊,形成恶性循环。低自尊的人会抗拒变化,因为低自尊的人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正面反馈。 特征编辑 低自尊者具有一系列特征,识别这些特征,是克服低自尊状况的前提。----龚晴川 行为方面

    低自尊者经常贬低自己,如说“我做不好任何事情”、“我笨拙”和“我没用”等等。 他们缺乏责任感,行为不负责任。例如,他们往往很难把自己已答应的工作坚持到底。 他们缺乏自信心,抱着失败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是防御性的和孤独的。当朋友们通过赞扬和建设性批评对他们进行帮助时,他们不予理会,或者对朋友进行攻击。例如,他们可能会说,“喔,你也像那样,”或者“你也不完美。”他们把别人的帮助看成是对其自我的威胁。因此他们不仅排斥自己,也排斥别人。 他们常常不能或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提供有关自己的重要信息。如果他们“自我公开”——使自己的情况为人所知,那么,这种“自我公开”也是不真诚的、言不由衷的,其价值主要在于粉饰。 他们常常抵制变化。他们似乎更喜欢僵化和无所作为的行为方式而不愿冒险尝试新的行为、环境和人际关系。 思想方面

    低自尊者对自己抱着一种阴郁的看法,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象产生于一种一般性的态度:我是无价值的,因此,我在这个世界上是微不足道。他们认为自己是无用的、不必要的。他们似乎认为,他们不应当对自己抱有好感,否则,就会导致自负。 有这种自我贬损态度的人看不清他们生活的目的,常常对自己生存的理由发生怀疑。他们认为自己对变化无能为力,而竭力在自己之外寻求答案。因此,他们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这种脆弱的立场使得他们的言行更多地适合别人的需要和欲望。未能得到自我满足的挫败常常导致他们的“放弃”。他们接受这种观点,即这个世界是悲惨的,对此任何人都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至于他们自己尤其无能为力。于是,他们常常用对待自己的不信任态度来对待世界。 感情方面

    他们心情抑郁,而且,严重的负面情感如果不能以健康的方式加以排遣而郁积在心,会进一步侵蚀自尊心,导致自我怜悯和自我低自尊者感觉不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他们常常把别人关爱的表示看成是不真实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值得关爱的。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是不值得关爱的,是因为他们不爱自己。 仇恨

    他们认为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让人与己分忧就是承认无能,这使他们更加脆弱,导致消极的、自我破坏的情感:无目的、冷漠、孤弱和绝望,最终甚至可能自杀。 消极思想引起消极情感,消极情感引起消极行为,消极行为又支持消极负面思想,如此周而复始,每一部分在影响自尊心的同时又受自尊心的影响。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有些学生的低自尊状况,主要是他们在儿童、少年时期所处的不良生活环境和接受不当的教育方式所造成的。如家庭内部的冲突和家庭关系的紧张,父母对子女的冷漠、专横、恐吓和苛求等等,都会妨碍孩子自尊心的发展并可能影响他们的未来。然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如果愿意,他们是能够克服低自尊的状况,达到令人满意的自尊水平的。还必须指出的是,有些学生的低自尊状况,是与他们不良的学习成绩相联系的。他们往往学习成绩不好,产生焦虑、烦恼和失望等情绪,使自尊心受到挫伤。对这类学生,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无疑是增强其自尊心的必要条件。然而,造成他们学习成绩不良的原因,可能是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的问题,也可能是低自尊,当然也可能是这些原因的综合。如果是低自尊造成学习成绩不良,而学习成绩不良又进一步挫伤自尊,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如何打破这个怪圈?从解决心理问题入手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建议编辑 1努力像高自尊的表现那样去做,因为行动会带来心境的改变。 2 认识并接受自己、包括瑕疵和所有的一切。 3 要确定你用来评价自己的标准和期望,即你的理想自我是合理的。完美主义者经常用不切实际的标准来评估自己,这会不断削弱他们的自尊。 4 能客观地看待他人的评价,并且相信你对自己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

  • 小马过河

    小马过河 (斯人若彩虹,遇见方知有。) 组长 楼主 2016-01-12 11:48:47

    上一周我写了自尊心不高会如何在女性的关系中显示出来的。这周我会简略地谈一下低自尊心会起源的几个地方-你自己的经历和最初给予你关怀的人与你的关系是如何塑造了你对自我的看法,以及别的一些重要的外界因素是如何影响你的。这里是对低自尊来源的一个简洁以及这些情感显示的方式。

    1. 不赞同的权威人士

    如果在你成长过程中一直听到说无论你做什么都不够完美,那你怎么能成长成为一个具有正面形象的成年人呢?如果你曾被过多地指责,那么无论你做什么或者你有多努力地去尝试,在今后的日子里,你都很难感到自信或者对自己感到舒服。那种逼迫你不断失败的羞耻心会让你觉得天昏地暗般的痛苦。 2. 不参与的/过早干预的关怀者 当你的父母或其他最初给予你关怀的人不关心你的时候,你是很难有动力去奢求更多、奋斗更多或认为自己理应值得得到更多的 - 就像你最大的成就根本不值得被注意。这样的情况一般会导致被忽略、不被人所知以及自身并不重要的感觉。它也会让你感到自己对于任何人都不重要, 或者你也许会相信没有人在你身边并担忧自己的所在之处,而这其实是你痛苦的过去的余悸。不被认知的感觉会导致认为自己应该为自己的存在感到抱歉。 3. 权威人士在争吵 当你的父母或其他关怀给予者争吵或者互相不给好脸色看的时候,孩子们吸收了那种负面情绪,和大人们建立出的不信任的环境。那是很可怕,让人难以接受以及没有组织性的。当父母的一方在孩子周围过度发狂或行动异常的时候,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对于一个遭受过多大人们的争斗的孩子来讲,他们会觉得自己造成了争吵或父母痛苦状况。激烈的摩擦其实就跟过度威胁以及驱使恐惧的感觉一样,孩子们也许会认为自己引起了这样的状况。这种被坏的影响的感觉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4. 被欺负 ( 父母不支持你) 如果你有一个相对安全,赞同的,有意识的家庭的支持,你也许会有更好的机会去从小时候被侮辱 被欺负的阴影中重新恢复挽回自己的自尊心。而如果你在家庭中以及没有了安全感并且在家以外依旧感到折磨,这种让人难以接受的迷失的,被抛弃的,没有希望的以及充满自我厌恶会侵袭你每天的生活。这也会让你觉得每一个和你做朋友的人都在帮助你,因为你认为自己是如此破碎的了。又或许你会认为每一个出现在你生活里的人都是贪心的,不值得被信任的。没有了一个支持你的家庭,被人欺负的影响会显示出来并悲剧一样的腐蚀生活的质量。 5. 被欺负(父母过于保护) 相反地,如果你的父母不分状况地过分的支持的话,它也会导致你没有准备好去面对一个残忍的世界。缺失了去建立一层厚厚的保护膜原始的本能,你会觉得充满挑战甚至很羞耻地把自己看待成一个不能接受任何家以外的挑战的人。这么看来,你也许会觉得没有准备好或者觉得很羞愧去承认自己这个肮脏丑陋的秘密,即使对你的父母,因为你需要去保护他们以免承受这个知道事实的痛楚。相反的,你把这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的秘密隐藏起来。这样的羞耻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并且蒙蔽你的视野。最终看来,你父母对你的观点貌似和整个世界对你的观点是对立的。这点迫使你紧紧地依靠着在你生活中前进中的那些熟悉的事物,怀疑父母亲对于你正面观点的成立与否,并且默认了自己不够优秀或者就像受害者那样而且理该成为嘲弄的对象。 6. 被欺负(父母没有介入) 如果你的最初关怀者在你被欺凌的时候并没有介入,对你的经历不予重视,或者在你需要他们庇护的时候让你失望。你也许会在不值得注意,不值得关心以及因为被忽视而产生的怒火中挣扎。当整个世界都不能给你安全感的时候,那种羞耻以及痛楚是很残忍的。这些感触也会被唤起如果父母亲处于变化以及混乱的状态 - 那时候没有人会察觉到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如果在家庭里有争吵混乱的话,便很难去取得关注或者觉得有空间能容纳你的挣扎。相反的,你也许会退到隐蔽处而且变得更加孤立以及困在羞愧中不能自拔。 7. 学业挑战没有关怀者的支持 没有一件事能比觉得自己笨更降低你的自尊心。如果你觉得你不能理解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 就像你越来越落后却没有人注意到或者没有人介入来帮助你弄清楚你需要怎样的适应 - 你也许会在内心里相信自己也许有某部分的缺陷。你也许会感到心不在焉并且过度怀疑自己的智力,而且对分享自己的观点觉得很不好意思。这种自己不够优秀的羞愧感是很难消失的,即便今后你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方法适应学术困难。 8.创伤 生理、性、或者情感虐待也许是最打击人的并且明显引起了低自尊心。被逼到一个违背自己意愿的生理或情感的地位会让你觉得很难去爱上这个世界,很难去相信自己相信别人,这会很深地影响自尊心。这也许会让你觉得这是你自己的错误,而其实是谁的错误都不是你的错误。很明显,在这些情况下,一时间有太多事发生,你也许需要去回顾,去脱离,去离开。这回让你觉得你自己什么都不是。为了去取得这些状况的控制权,在你的脑海里也许你已经让自己相信你是参与其中的或者甚至应该得到责备的。你也许已经发现了解决这些虐待的方法,去经营那些在你的理解里不健康的混乱,所以哪怕经历很多别的感觉,你最终也会觉得自己是令人反感的很令人羞耻的。 9. 信念系统 如果你的宗教(或别的)信念系统让你一直觉得自己是永远有罪的,那这也许会和生活在一直遭受权威反对的环境里的经历很相似。无论这些判论是来自有权威的人物或是你生活中已经建立了的信仰系统,它会引起羞愧,有最感,矛盾以及自我厌恶。很多结构清晰的信仰系统提供两种途径:一是全部都是好的还有一个全部都是坏的。当你不可避免地坠入两者间的深渊时,你最终会觉得很困惑,觉得不对,被误导,羞愧,假以及对自己一遍又一遍的失望。 10. 社会和媒体 媒体上的那些人毫无疑问地都是经过包装并且修饰达到了不现实程度的美丽和苗条。这就像传染病一样传播开来,状况也是越来越过分。现如今,男人女人们都觉得他们无法得知在外面的世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也许低自尊的种子就在某处埋下了,但现在的社会和媒体使得自己的不完美是如此的触手可及,根本没有给不适当的感觉留下任何安慰。当接触媒体的年龄层越来越年轻,孩子们被迫越来越早的进行着对他们不公平的比较。 当然,每个低自尊的来源都是因为无数个帖子的原因。然而,有个很重要的需要知道的就是,过早地经历这样的情形并不意外着你必须要像个成年人一样被其束缚。它们会慢慢地渗入你的细胞,并且用不同的方式吞噬着你对自己的认知。但你有很多的途径去让自己准备的更好,也不那么沮丧,也更有自信地向前。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回顾自己的经历的时候,你会意识到在一些情况下你遇到的那些嘲笑以及密集的否定的信息并不一定是专指的你。这些判论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说话者的论调。这样的视角会帮助你减弱那些你接收到的或形成的负面信息的力量。不但如此,理解不是只有你一个人经历了这些会降低你的孤立感以及羞愧感。 你也会经历一些你根本无法理解的状况。你不能也不被期待去理解,或原谅这些情况。最重要的事你要继续去寻找办法让你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地舒心和安全。你越多的理解低自尊的来源并且把这些理解带入状况中去,那么你就更能够用你自己的理解去开始修复自尊心。

  • 小马过河

    小马过河 (斯人若彩虹,遇见方知有。) 组长 楼主 2016-01-12 11:50:17

    高自尊的人 生命出生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脱离母体,成为个体,走出对母体的共生依赖关系,形成新生个体对养育者(母亲、父亲,及其他重要亲人)的依恋关系。在依恋的同时,分化也在进行,这就是成长。好的依恋产生好的分化,这就是健康的成长。依恋与分化的含义,非常符合直面疗法的两个基本概念:寻求关联与坚持独立。成长需要资源,依恋就是通过建立关联,让个体获得资源,使成长得以发生;成长的目标是成为自己,分化就是个体尝试独立,并在经验里渐渐确认自己、实现自己。依恋是说一个人在关系中成长,分化是指一个人坚持要成为自己。如果依恋的需求得到适当满足,一个人就会自然经历分化的过程。成长本身就是一场冒险,依恋让我们感到足够的安全,分化是因为我们感到安全,才敢于去冒险。在建立依恋的时候,我们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经历分化 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发现了自己,有了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谁,了解自己的需求,确认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成长,就是经历依恋与分化,在这个过程中,他内心里发展出一种自尊。这里所说的自尊,不是通常所说“这个人自尊心很强”的意思,而是指一个人在怎样看自己,对自己怎样的基本理解,通常的说法是自我概念或自我意识。我们很容易看到,有的人发展出高的自尊,有的人却拥有低的自尊。高自尊的人有良好的自我认同,有充分的安全感,能够确认自己的长处,对自己的弱点也能适当接纳;他们有很好的自主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能够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他们有热情,敢去尝试,不怕犯错误,总能从错误中获得经验,从而更加确认自己;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寻找各种解决办法,也会坦然寻求别人的帮助;他们真实、坦然,不会扛着沉 重的面子,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 与此相反,低自尊的人安全感差,依赖性强;他们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同,把自己的价值等同于别人的认同;他们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自己,在生活环境中看到过多的负面因素,总觉得自己不行;他们也想做事,但总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总是事情还没开始就已经放弃;他们很少有自己的看法,总是“某某说”,如“妈妈说”,“爸爸说”,“老师说”,即使有自己的看法,也不敢坚持;他们在人际关系中通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积极情感,更不敢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或态度;他们内心里有极深的不安全,行事为人会有过度的防御,可能会通过追求完美, 以满足自己无意识的安全需求;他们很在乎面子,不敢真实。 自尊高低,与成长经验很有关系。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适当的依恋与分化,他就能够从环境中吸收积极因素,来建立自己的自尊,他知道自己的优点,确认自己做得好的经验,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也能抵御来自环境的贬损因素,他不因为自己有错误、缺点而过分苛责自己,也不会用别人的负面评价来定义自己,他 能综合自己的经验,更全面、真实地看待自己。 如果一个人跟父母形成过度的依恋关系,就不能实现充分的自我分化,这可能导致他的低自尊。这往往来自家庭环境的阻碍。如母亲(父亲也会)过于满足孩子的依恋需求,害怕并阻碍孩子经历自我分化。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胎儿长大了,母腹的空间不够了,就会发生分化(出生),从而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和资源。在心理成长上也是如此。但是,有些母亲被强大的潜意识所控制,不能接受孩子在情感、思想、精神意义上经历分化,从而长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们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对孩子过多控制和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的成长资源匮乏。她们这样的养育行为,是为了保证孩子的绝对安全,要把孩子安放在母腹,不让它去面对和经历存在危险因素的世界。她们为这种养育方式付出的代价是,孩子的自尊或自我意识很难发展出来,虽然长大成人,内心里依然是“妈 妈的小宝贝”。 有一个孩子自幼都是妈妈在安排一切,他成绩好,有高的智商,却因为缺乏经验,没有发展出高的自尊。从小到大,他脑子里装的全是妈妈的道理,自己没有主见。到了高中时期,同学在一起谈到“将来想做什么”的话题,问到他,他感到很惶惑,说:“这要问我妈妈。”同学们就哄笑起来,以为他说话很幽默。其实,他是真的不知道,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还有一位女子,她已经二十七岁,内心的自我却是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在现实中一遇到事情,她的行为表现就像在四处寻找妈妈,需要自己拿主意的时候,她总是说“可是妈妈说……”这些都是分化没有 完成的情况。 根据直面的理解,心理障碍的内在根源是严重的不安全感,而不安全感的现实根源往往是家庭环境,特别是亲子关系中既没有形成好的依恋,也没有帮助孩子实现好的分化直面的经验证明,父母用否定、威胁、贬低、拒绝、过度忽略、过度保护、包办代替、讲太多道理等方式对待孩子,会把过度的不安全感投放到孩子的头脑里,在那里形成一个“阴暗的走廊”——走廊越长,自尊越低。人的生活是从他的头脑开始,如果他的头脑里形成一个长长的阴暗走廊,就会在他的现实生活中延伸为这样的行为表现:害怕陌生环境,害怕接触陌生人,行为举止像一个牵着妈妈衣角的幼童,不敢尝试不同的经验,害怕犯错误,在人际关系中退缩,过多防御,不敢向人提出要求, 遭到拒绝之后,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表面上拒人于千里之外,内心里又非常渴望关系。 成长的目标,就是成为自己,当然是一个真实的自己。而在直面疗法看来,心理问题的本质,反映为一个人不能确认自己,不敢活出真实的自己,躲到用来应付人生的防御面具后面去了,在这个面具下的自我不能跟人建立真实的关系。我们的教育——不管是在家庭里,还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总是讲“好”,要求人们做“好人”,直面的辅导去求“真”,鼓励人们做“真人”。如果失掉了“真”,“好”会变成一种强制。“好人”总是跟自己过不去,压抑自己的情绪,忽略自己的需求,牺牲自己的观点,只为换取别人的好感和好评。这样做会在内部积下许多阴影,造成对自己的损害,也可能使一个人不自觉中把阴影投射到别人身人,给他人造成损害。有一种心理障碍叫强迫症,它的根源往往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过多违背自己真实的意愿。例如,有一个大学生的症状表现是控制不住自己吞咽口水,考察与分析发现,症状的根由却是,当事人从幼年开始就太过乖顺,不加区别地接受别人对他说的任何话,习惯对所有人说“爸爸说得对”、“妈妈说得对”、“阿姨说得对”、“爷爷说得对”、“老师说得对”。结果,就像不加分别吞咽任何食物一样,他的内部就积累了压抑的情绪,用习惯性的吞咽动作表现出来,让他无法控制、痛苦不堪。症状往往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当事人的强迫行为反映的本质是,他为了“好”,牺牲了“真”。我后来读到陶行知的一个教育理念,跟直面疗法的本质极为相通:“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一个真实的人,能够确认自己的独特,能够鉴别自己的感受、感情、需求,他既能在人我之间有明确的边界意识,又能够尊重他人,跟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过去,我们讲“亲密无间”,讲“大公无私”,它们表达的是一种人际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但把它们当作一套原则在现实中具体实施,就会出现问题。细察下来,其中缺乏一种边界意识。如果一个人过于追求“亲密无间”,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挫伤。如果一个社会过于强求“大公无私”,可能导致普遍的伪善,人们表面讲一套,背后做一套。直面在人际关系中倡导“亲密有间”,在社会行为上倡导“大公有私”,既要有关系,又要有边界,这很真实,很符合人性。高自尊的人,既有关系能力(亲密),又有边界意识(空间),人际关系问题的基本表现是:要么没有界限,要么界限太大。二者密切相关:因为没有边界,人在关 系里受伤害;因为受了伤害,人筑起一堵墙来保护自己,又让自己与他人隔绝了。 直面疗法相信:真实就是力量!成长的人,在尝试变得真实;逃避的人,会躲在面具后面。高自尊的人是真实的人,低自尊的人戴着面具。高自尊的人确认自己的情绪,也自由运用自己的情绪,他生气,是因为事情让他生气,他也会适当地表达生气。低自尊的人不了解自己的情绪,也不能主导自己的情绪,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别人认为他应该生气,他就生气了,别人认为他不应该生气,他就把生气压抑下去了。高自尊的人不被面子左右,可以坦然地表现自己、发挥自身的能量。低自尊的人太讲面子,所到之处总要小心翼翼地保护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压抑了自身的资源,限制了自我能力的发挥。对于个体是这样,对于群体也是这样。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子损耗了我们民族的许多资源,是低自尊的表现;相比之下,犹太民族却是一个拥有高自尊的民族,它敢于真实、不讲面子,能把自身的潜能最为充分发挥出来。

  • 小马过河

    小马过河 (斯人若彩虹,遇见方知有。) 组长 楼主 2016-01-12 11:55:21

    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为的是塑造更好的形象,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这些都是自尊的表现。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