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解》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自:沂河泥鳅
试译: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为我师之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用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而注意不犯。” 疏解: 一 “三人行”既可理解为三人一起走路,也可理解为三人共同做事。 强调学习不可拘泥于书本,也不可拘泥于讲堂上的老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其实可以随时学,处处学。 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说:“道在人身,不学于古人,不见此道之远有所自。不学于今人,不见此道之实有所在。不学于道途之人,则不见此道之大而无所不包。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可知道无不在,惟学则在己。能善学,则能自得师。” 二 夫子之所以说“三”人,而不说四人、五人,是强调每个人身上都有可学的东西。三人者,其中一人为我,另外两人,一个或者比我强,;一个或者比我差。 从比我强的人身上,我可学习人家的优点与长处。而比我差的人,则可以成为我的镜子,供我对照检点自己,以避免有他同样的毛病,或者犯他同样的错误。 朱子《论语集注》云:“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 三 本章所谓的善,有三层含义。 一层是从德性上讲。他人比自己孝、比自己义、比自己性情好,可以从正面学。 一层是从才艺上讲。他人的才比自己高,艺比自己精,可以从正面学。 还一层则可以从做事上理解。他人在勤勉、认真、负责、效率、方法等方面,比自己强,可以从正面学。 而假如别人在这三个方面不如自己,更应该学,只是这种学,是从反面学。从反面学,就是以别人为镜子,对照自己是否有他同样的毛病;或者认真总结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以免自己重蹈覆辙。《弟子规》所谓:“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而事实上,一个人往往不会绝对比自己强,或者绝对不如自己。例如,他在德行方面不如自己,但在才艺与做事方面可能比自己强。再例如,他在某事上做得比自己强,但在某事上,可能做得不如自己。所以,一个人只要有心,有时能在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学到正反两方面的东西。 刘宝楠《论语正义》云:“三人之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于义亦可通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论语译解》7.22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沂河泥鳅)
- 《论语译解》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沂河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