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留学中介的名校案例??
Shock-Y

当一个中介的老师说,我们拿过康奈尔、宾大等名校的录取案例,家长就会很容易相信对方的实力。那么,这些名校的案例都是真的吗?我们该如何客观辩证的看待这些案例呢? 首先了解一下,中介的名校案例从哪来的呢?附上一个小视频的分析,在此就不码字了。。
相信大家最想知道的是,我标题所提到的:如何看待?我的看法如下: 1.打破机械对比的惯性思维 上面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在这儿还要再次强调这一点,看似和“如何看待”这个主题不相干。但我却认为这是“如何看待”的核心问题。绝大多数被案例误导的人都是受国内一直以来的一维的人才评定体系所影响,喜欢机械的对比——看到有人没有套磁拿到Offer就否定套磁的意义,看到有人GPA很高没有什么科研经历而拿到录取就否定科研经历的作用,看到有人分数和科研经历和自己差不多就认为自己会拿到对方一样(起码是相似)的申请结果…… 如果我们不能在对待案例之前就意识到我们普遍存在的这种问题,那么大多数人很容易就习惯性的走入误区。一旦先入为主,那么即使以后看到一些正确的观点,也不太容易接受。所以在看案例之前,就一定要提醒自己:案例只是参考,不可以机械对照。 2.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申请本质特点 仅仅知道不要机械对照当然不够,我们还是无法判断案例中哪些信息对自己比较有参考价值。在看一些案例之前,我们最好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申请特点。之所以强调本领域是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学位申请特点各不相同。我们在准备申请时,要从所申请的国家,专业,学位对应的申请所考察的核心重点是什么,这些核心重点对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或形式进行考察的。在了解这些本质特点后,就能够站在一个全面的角度看待申请。 例如当我们了解了美国强调多元化的办学理念时就能理解,同样一个学校,既会录取硬件条件很好软件背景一般的申请者,也会录取硬件条件一般甚至是低于最低标准但软件非常突出的申请者。当我们知道全面了解理工类PhD申请的申请流程分为Committee统一审核确定和有招生需求的教授独立招生两类时,就会明白套磁不适合所有学校,对前者学校作用小,对后者作用则较大。当我们知道教授对硕士和小本在申请时考察点的不同,自己应该更多参考那种类型的案例。 虽然现在网络资源很丰富,但是由于大多数申请者要将时间精力投入到本专业的学习中,不能像我们这样全面系统的研究各个领域的申请特点。所以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如果有可能的话,专看那种就某个问题争论的帖子。这种帖子两种观点会激烈辩论。而兼听则明嘛。不过有些遗憾的是这种帖子现在不多,因为两方控制不好,有人容易有过激言论导致帖子被封。但只要关注,还是能看到的。即使不看这种帖子,也可以做到同时看不同申请者对同一个问题的讨论,自己分析分析。这样效果也会不错。 3.辩证看待案例,抓住核心点 这一句,是总结,也是核心。但又是废话。因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做到这点,就得基于前面两点,基于自己是否有辩证思维的习惯。只要大家能时时培养辩证思维的习惯,提醒自己不要机械模仿,同时能够全面了解自己领域的申请本质特点,那么就能辩证的看待网上或身边的申请案例,从中抓住对自己最有参考价值和学习价值的地方,避免自己走入申请误区。 因此,一个公司有名校案例,并不代表他们就一定在高端申请方面很专业。大家应该更多的去分析,对方的案例是在什么时候拿到的?所申请项目的含金量是多少?更重要的是,要看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到底是什么?因为主营业务才是一个公司实力最强的地方。 -------------------------------------------------------------------------------------------------------------------------- 附上水哥豆瓣在线答疑帖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3887159/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在澳漂到中年有些迷茫了 (今天想学习)
- 欧米茄,我居然五年没回国了😅 (A)
- 说一说回不了国的时候,亲人去世,大家都是怎么熬的 (St.Supreme)
- 八一八你在国外干过最孤独的事 (adelaji)
- 孤独到只能跟deepseek讲自己的不开心 (翼嘉|Ai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