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个瞬间》
書店守望者(辭舊迎新)
前几日去中国美术馆看“建国60年美展”,很为那些历年的画作所触动,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获国际奖的国画《两只小羊羔》、60年代的年画《向雷锋同志学习》,还是70年代描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许多作品、80年代的“伤痕之作《枫》,虽然现在看来艺术上不甚高明,却让我一下子回到了往日。我在展厅里流连忘返,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后来与朋友交流,朋友也有同感。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创作于当时的画作,原汁原味保留了鲜明的时代感,凡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很容易唤起特别的情感记忆。这种时代感不是后人靠资料创作所能表达的。 读《60个瞬间》,又一次让我感受到了这种奇妙的心绪。 丰子恺写于1961年的《新年随笔》,讲述了他乘坐三轮车的一次经历。路上,他与驾车员闲谈,当驾车员听说他姓“丰”时,就说:“我知道一个老画家姓丰。”丰子恺说我就是。于是,驾车员到了一家商店门前,请丰子恺稍等,买了一本很漂亮的手册回来,请他题写留念。丰子恺画了一个儿童,手掌上停着一只和平鸽,题上“和平幸福”四个字,又加上驾车员的上款,签了自己的名字。下车付车钱时,驾车员坚决不要,丰子恺一定要给,结果拉扯起来,引得警察以为吵架,过来干涉。过后丰子恺欣慰地想:刚才这一幕很像“君子国”里的情景……凡是从那个年头过来的人,都不会怀疑,这是真实的故事,是只有那个年代才会有的故事。类似这样表现新社会人的精神面貌的故事还有萧乾的《万里赶羊》,艾青的《决口》,陈广生、崔家骏的《在建筑工地上》等。 胡风夫人梅志的《四树斋》则表现了另一种时代感。50年代初,胡风从上海迁居北京,家里人多,作家协会一时不好安排,他就在地安门买了一处房院。第一次有自己的房子,他很喜欢,特地移来四棵树栽在院里,分别是梨树、桃树、杏树和一株丁香。在这里写下第一篇文章时,文后注明1953年某月写于“四树斋”字样。文章送给当时的作协党组书记邵荃麟看,看到最后时,邵荃麟惊呼起来“什么‘四树斋’,你要四面树敌吗?”胡风也吓了一跳。此后这个斋名就夭折了。史铁生的《“文革”记愧》、矫健的《到巴金花园去》都记载了这类精神压抑的经历。 当然不止这些。书中也包括有关定都北京、抗美援朝、原子弹试验、林彪之死、重返联合国、审判“四人帮”、小岗村“包产到户”这样重大的历史瞬间,内容记述确切、表达生动,可谓文学性的“信史”。其中,我更喜欢从特殊角度记载重大事件的文章,如庄则栋的《“乒乓外交”》、李冲的《江山如此多娇》、溥仪的《从皇帝到公民》等。庄则栋讲述的是他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1971年在日本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如何破天荒与美国乒乓球队接触,而毛泽东怎样利用这个契机,推动中美关系解冻的故事,读来妙趣横生;李冲的文章记叙关山月和傅抱石在建国十周年之际,领命为刚建成的人民大会堂绘制巨画的过程,周恩来、陈毅、郭沫若等为之提出关键性的意见,最后,毛泽东为巨画题名,张正宇临摹到画上;溥仪的笔下对同在战犯管理所服刑的伪满洲国“大臣”们埋怨有加,对关心他、宽容他的所长感激不尽,很能反映他“皇帝”的性格。 60个瞬间,60篇文章,涉及到65位作者,其中有文艺家,如丰子恺、胡絜青、艾青、萧乾、梅志、周瘦鹃、徐迟、史铁生等;有政治人物,如溥仪、邓拓、符浩(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图们(曾参与审判“四人帮”)等;有媒体人士,如范用、郭超人、戴煌、鲁光等;也有不擅作文的事件亲历者,所以,文字风格差别很大。有的文章,写的是凡人小事,但细腻,篇幅长;有的文章,写的是历史关头,但大开大阖,仅千八百字;有的文章,文采斐然;有的文章,朴素含蓄。我最佩服艾青的《决口》,虽属“主流内容”,但选材很小、行文平实到极点,意在文外。现在的人,恐怕不知道艾青还写过这样的文章了。 60个瞬间,60篇文章,其中没有抒情和感叹,只有人和事的实录。它们虽然只是历史大漠中极小极小的沙粒,但却毫不含糊地展示了大漠的本质,每一个沙粒都经过了风雨海浪的磨洗,都是新中国60年沧桑的见证。 延伸阅读 时光倒流六十年 《中国生活记忆》,陈煜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版,45.00元。 与寻常已有的一些“社会记忆”的书明显不同,《中国生活记忆》是以60年的长度来显示自己的深度,这使得它与寻常短时段的“社会记忆”的书有着时间结构上的重大区别。譬如,它的描述可以从上世纪50年代“发行粮票,开启票证时代”一直到新千年的“超级女生,想唱就唱”。对截然不同的领域和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记忆书写,真正显示了本书与众不同的大跨度和全覆盖,这使它与寻常只截取某个时间段的“社会记忆”的书在空间结构上又迥然不同。 回到“记忆”的理论性界定也许是适宜的:“借助记忆,人们才能知道自己过去的经历……”以此观之,所谓的“社会记忆”,其实便是一个民族对自己曾经历史的一次探访,或者说,其实便是整个人类对过往生活的一次重度。 在这样的认识中,它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感觉,也叩开了我们感受的大门。 ● 王唯铭(作家,上海) 《亲历者的记忆:协商建国》,杨胜群、陈晋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9月版,39.00元。 1948年,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势如破竹之时,中共号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拉开了建立新中国的序幕。亲历者的回忆,为我们描绘出“民心所向”的建国图卷。 《亲历者的记忆:历史转折(1977-1978)》,杨胜群、陈晋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9月版,32.00元。 1977到1978年,是中国命运转折的年代:围绕“两个凡是”的交锋,检验真理标准大讨论,“改革开放”的决策,恢复高考,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60个瞬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9月版,32.00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019年阅读目标~坚持读书! (李小姐在北京)
- 喜欢文学历史的朋友请进 (哈利菠菜)
- 【分享】外研社双语在线阅读网站 (发条橙)
- 新中国文学翻译名家--喜欢翻译文学的看看(转) (上海夏天)
- 创刊婉拒广告让想象力飞翔 (artech官网正式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