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僧”化身“大股东”
kazan
“苦行僧”成“投资大师”了。 一份“徐家汇”的上市招股书的公布,让刚刚在“假捐”舆论中平静下来的余秋雨再次来到了风口浪尖。 这位在“文化苦旅”中修行多年的知名学者,在千禧之旅中到古巴比伦、埃及等地探索人类古代文明之路后,又将足迹留在了中国股市的创业板上,他给众多“贫苦”中的文人同胞们指出了一条致富之路,甚至有人说:“文人致富有榜样,想投资,看余郎”。 潜伏8年的价值投资 谁说只有华尔街的职业投资家才能上演价值投资大戏?文化人余秋雨也能。余秋雨即将坐收的上亿财富,就是他“独到”的8年长期投资的成果。连一些证券界人士都感叹:“现在的名人怎么这么厉害!眼光太毒了!”。 据了解,2001年12月,当时还是上海六百的徐家汇商城决定解散职工持股权,并计划将其持有的24.5%股权转让出去。最终,这些股权转让给了上海祥龙物业、徐汇副食品公司、上海六百的31位公司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以及余秋雨等4位外部自然人。 其中,余秋雨以每股2.9239元的价格购入82.5万股,共出资为241.22万元,购入了上海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公司1.5%的股份。而经过近8年的股本转增,如今余秋雨的持股数量为518.6445万股。参照8年前原始投入,其现在的每股成本仅0.413元。业内人士估计,以中小板零售行业公司上市首日平均涨幅130%计算,徐家汇首日价格有望逼近30元,而余秋雨所持股市值增值将超过60倍,并有望突破亿元大关。历时8年的价值投资让余秋雨“大丰收”了。 有业内证券分析师就感叹道:综合来看,余秋雨的理财投资观念还是相当理性的。在2001年,中国股市环境还算一般的情况下,余秋雨就能如此“大手笔”购进“徐家汇”的大笔股票,说明余秋雨对上海这个城市经济的认可。同时,中国零售企业一直在股市表现不错,余秋雨在那时就投资该企业,属于胆大心细型,不是很多股市里常见的“赌博行为”。 作家中的超级商家 出书、出镜、写书法,余秋雨的致富途径相当多。多元化的挣钱方式成就了这位文人富豪。 在娱乐事业尚不发达的上个世纪90年代,版税和工资无疑是余秋雨的主要收入。1992年,余秋雨第一部散文合集《文化苦旅》的出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化苦旅》的热卖,奠定了他在大众心目中“著名作家”的身份。此后,《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作品集也畅销一时。2006年,余秋雨更是以版税1400万登上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即便是最近无新书出版,他每年仍有265万元的年收入。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意识中“穷”文人的概念,“中国历史上很多优秀的作家过着高于一般人民的生活”,他曾表示。某作家富豪榜创制人曾感叹:“余秋雨可以说是作家群体中的超级商家,简单来说,就是商人型作家”。 自1999年参加凤凰卫视[1.80 -2.70%]的“千禧之旅”开始,余秋雨就频繁“出镜”。有人曾评价他:“到处演讲、做节目,越是商业活动和政府的‘门面工程’,越能找到他的影子”。据了解,2008年,余秋雨参加小型活动的出场费为3.5万元一场,更有知情人透露:“他一年的出场费数百万元很正常”。 除了出场费,书法作品也是余秋雨较新的致富路径。2005年,余秋雨在其博客上公布了第一批书法作品,他的书法作品随后开始成为一些人收藏的“抢手货”。比起写作,书法作品的创作容易得多,而且也赚得容易。 尽管近些年围绕在余秋雨身边的负面新闻不少,诸如“史实错误”“文革劣迹”“含泪劝告”“捐款门”等等,而且这些事件几乎与“书”“作家”没什么关系,但余秋雨的“钱途”丝毫未受影响,相反,他的出场费和书画价格更是越“炒”越高。 余秋雨并不满足于版税、出镜、书法所带来的丰厚收入,他还热衷于投资。2004年,九久公司以及其旗下的“99网上书城”正式开张,余秋雨以不下100万元的资金加盟;2000年成立于清华大学的网络出版商中文在线,巴金,余秋雨与余华等均为该网站的股东,而且余秋雨还别具特色地以“作品入股”的方式加盟到这些网站中;1998年到2002年,余秋雨还曾“零报酬”任ST万鸿董事。不难看出,余秋雨的投资经验非常之丰富,俨然一位“投资文人”。据估计,余秋雨此次在上海徐家汇商城发的“横财”将是其目前年收入的40倍。 致富标兵是与非 中国经过了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收入都蒸蒸日上,这其中也包括作家,只是作家收入上升得“慢得像蜗牛爬树”。 据作家圈内的人士评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中,年收入能超过5万元的人不过5%,可是余秋雨又迅速致富了。可以说,现今的文人中很难找到像余秋雨这样具有商业头脑,且能玩转资本的了。 余秋雨究竟是纯粹的文化人,还是具有商业头脑的投资者,人们开始质疑了。一直以来,人们印象中的余秋雨还算是个很有文化的人,除了出版书籍,最多也就是到各地进行演讲。而这次持股的事,让所有人都惊讶不已。就连与他合作的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育海都对他刮目相看了:“我和他合作这么久,真的从来不知道他持股徐家汇商城,而且即便与我们合作,余秋雨也从不过问经营层面的事情,他只参与文字、书、出版等文化方面的业务”。 “君子固穷这个概念说的不仅仅是他在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故意过贫困的生活,这是矫情。我可以用无数的事实证明,中国历史上很多优秀的作家过着高于平均水平的生活,更不要说外国的雨果、托尔斯泰几乎过着贵族生活。中国一般的作家也过着高于平均水平的生活。”这是余秋雨5年前的一番话。自打一开始,他就没想过做个“穷文人”。 一个文化名人一夜之间即将成为亿万富翁,余秋雨的暴富和此前的“捐款”一样,引来强烈的质疑。经济学家叶檀甚至直言,“余秋雨持股上海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家汇’)涉嫌侵吞国有资产”。 质疑一:余秋雨怎么买到股票的 公开资料显示,余秋雨的股权来自于“徐家汇”的“职工持股会”。“按理说,作为局外人,在企业没有上市的情况下,是很难知道股权转让的信息的。”兴业证券分析师丁杰分析认为,余秋雨当时已经是个文化名人,交际应该也很广。很有可能,是上海第六百货商店的核心高层透露了相关信息,只要有点金融知识的人都知道,购进像这样处于核心商业圈的企业的原始股,毫无疑问是亏不了钱的。一旦将来上市,赚钱只是时间问题。“类似情况在中国企业改制时,还是比较常见的。只要掌握了信息来源,剩下的就是梳理人际关系了。”丁杰说。 质疑二:余秋雨占国有资产便宜 “毫无疑问,余秋雨持股‘徐家汇’已经涉嫌占国有资产便宜。”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叶檀如是表示。“难道当时‘徐家汇’急需余秋雨的200万现金?‘徐家汇’位于核心商圈,如果要低价招股,别说200万,2000万都没有问题”……在叶檀看来,“徐家汇”商城是国有控股公司,其股权分配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十分不健全。对于这么一个相对优质的国有资产来说,它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选择机制,通过什么样的制度找到它的原始股权的持有者?应该有相应的制度,“纳税人作为国有资产的真正拥有者,他们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只能在二级市场买入高价股票。而我们却看到了余秋雨等人轻轻松松就拿到了低价股票。不公平,也不合理。” 质疑三:余秋雨为什么不回应 虽然“徐家汇”在圈子内名气不小,但由于余秋雨这个第十大流通股东的存在,公众对余秋雨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即将上市的“徐家汇”。 此前,不管是“含泪”还是“诈捐”,在遭到质疑时,余秋雨或早或迟都会通过博客等方式作出声明。但这两天,除了余秋雨助手曾表示“顺其自然”外,余秋雨方面并没有任何回应。据称,这段时间,余秋雨一直在国外。可是在国外,就不能做回应了吗?记者昨日也致电“徐家汇”,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和余秋雨的合作“涉及商业机密,不方便透露”。 对此,著名文化评论家何三坡表示,余秋雨本来就是个文化商人。“不做官宦,便成富贾。这是他必然的命运。”有钱了当然是好事,估计从今往后,余秋雨就不会再闹诈捐了,“他总是被质疑,可能已经习惯了。再说,群众的眼睛太雪亮了嘛!”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秋雨时分》有完整的视频吗? (Tom)
- 缘 (汐水轩Ivan)
- 有人看过余秋雨的《空城》吗 (啦啦啦)
- 用几个词形容下你眼中的余秋雨 (emma yu)
- 转让几本老书秋雨散文 宋霭龄全传 三毛 莫言 (gol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