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墟书思录-《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刻舟
一项不遵循常规学术路径的事业,其驱动力不是来自于个体经验,就来自于政治关怀。受个体事业动力驱动的思想家们往往明确拒斥政治上的关注,而受到政治性驱动的思想家们却经常试图将自己的个性从工作中彻底清除掉。然而,大多数反思性历史社会学家却同时追求这两者。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对韦伯来说,个体主义并不是手脚和头脑只是长在个体的人身上这种琐碎的同义反复的意思,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用以确立某一类型社会秩序的社会学观念—在这种秩序中分层的原则既不是基于社会地位也不是基于普救说的程序,而是依据于某一共同体的名义上的自由选择。这个选择必须得到个人内在的深度确信的支持,这个共同体也必须确信个体自身的内在价值。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如果“获取之心”与“禁欲精神”的古怪结合产生了现代经济社会,那么现代政治社会则基于更为古怪的“文明”与“暴力”的融合。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文明与暴力相结合的时间与空间就发生在“绝对主义”时代的宫廷之中。宫廷并没有被现代资产阶级理性及其行为所战胜,而是在它表明上的寿终正寝之后仍如幽灵一般施加这影响,并对当前打上决定性的烙印。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封闭空间环境中的社会生活特点,就是展露无遗、无处不在的彻底可视性。由于同样的人始终占据着同样的狭小与封闭空间,他们就不断地遭遇到他人,并在他人眼前进行一切活动。因此,最外在的例行化日常行为中的课件部分就变得极为重要。一个人如何展演最为简单的“自然”功能,比如吃饭、就寝、如厕或吐痰都成了问题,其具体方式首先需要考虑到他人的在场。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增长的可视性作为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被整合入社会的自我表征与功能运作之中。实然就此转换成应然。所有事情若要证明自己是真实的,则必须要让自己明确显示出来。 这种趋势对思维和信仰体系的整体结构都产生了根本的影响。就思维而言,在无所不在的可视性条件下,真理就被等同于表征。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吴墟书思录《战国歧途》 (刻舟)
- 吴墟书思录《史记的读法》 (刻舟)
- 吴墟书思录《萨哈林旅行记》 (刻舟)
- 吴墟书思录《海德格尔导论》 (刻舟)
- 吴墟书思录《雨》 (刻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