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墟书思录-《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刻舟

刻舟 组长
2016-04-22 12:53:11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刻舟

    刻舟 组长 楼主 2016-05-02 15:25:01

    在大多数社会中,人类并不单纯是互赖的,作为自由行动者而与其他成员展开策略游戏。同样,他们也并不是始终遵照礼仪等级而各自扮演角色。大多数的人类关系实际上是彼此亲身相识的人与人之间的。无论这种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它们都会受到诸如家庭、亲属、朋友和邻里等相互联结的其他类型关系的影响。这些关系是日常传统秩序的一部分。除了不同寻常的情境,无需明确展现,并且,日常的传统秩序也使得这些关系不能被简单地化归到依赖或策略、支配或被支配之类非此即彼的对立范畴之中。

    日常人类关系向策略关系——因而也就是向变动不局的权力关系——的转型是标志着现代社会产生的众多长期基本进程之一:这种转型只可能发生在宫廷社会的独特型构在整体文明上留下一个深刻印征之后,而这样的型构又产生于某一特定时刻的制度性封闭空间之中。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虽然礼仪将宫廷中永无休止的策略游戏凝固进了一个固定的情节场景和等级秩序之中,但社会的策略化和永恒保持策略游戏的精神状态仍能存活,甚至能够逾越宫廷社会所设下的界限——就像是一个幽灵从魔瓶中被解放出来一般。宫廷社会在当下社会的核心中所留下的印征不仅限于礼貌行为的形式,还延伸到了权力运行的中心机制。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一方面,生活在制度性封闭空间之内的人们相互依赖,这迫使他们去接受严格的形式、精确而严厉的法律、礼貌的互动方式和清晰明确的等级序列;另一方面,持续的可视性、差异性和竞争性所带来的压力将整个型构保持在永恒的兴奋和运动中,使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注定会突破法律与文明系统的裂缝而爆发于表面。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在小范围部落的真实仪规中,阈限性的境遇——无论它们是发生在个人的进入仪式之中,还是再集体性的仪式之中——仅仅是暂时性的。一旦仪式结束、面具被摘下,悬置的状况终结,社会秩序恢复,每一个人又各归其位,因此也就不存在仪式僵化或腐化的危险。

    然而,对于我们的社会以及大多数“高等文明”而言,仪式确实让人联想到死气沉沉、“机械僵化”。礼节与那些被看作文明中心的宫廷联系起来,而宫廷则是这样一个地方——在其中每一个人都毫无间断地扮演者特定的角色并参与精致的仪式。因此,必然的结果就是,宫廷自身成为一个矛盾性的存在,因为它处在永恒的阈限性状态之中。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 刻舟

    刻舟 组长 楼主 2016-05-06 15:30:36

    对“超然”的思考变形中,“指向超然的意识运动变成了迷惑性的启示,使人们看不见现实的背景结构”,并且产生了一个幻觉,认为“超然”这个超验的领域能够被完全地实现,成为世界性的准则,宇宙中的实存。因此,诺斯替主义总是与启示性的思潮和社会运动密切相关,或者转变为现代世俗的等价话语,实证主义和进化论的科学主义总是与政治、社会或技术的乌托邦一同出现。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诺斯替思想根本的经验基础是,对于“超然”的消极面相,如异化、焦虑和绝望等,有强烈而且是单一维度的认识。这些经验是“孤立”的产物,同时造成了进一步的个体化,引向了过度的智识思考,追求对于存在困境的完全精神和语言性的解决。这一经验还通过天启式的见解和乌托邦体系——它们突然而彻底地抹除了人类存在的邪恶——在诺斯替反潮中集合大众来支持对现实秩序的反抗。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古代诺斯替教徒“尝试着通过将间体分割为‘世界的实体’以及‘超然’这两极来逃离间体,而现代的天启式的诺斯替运动则试图通过将‘超然’转换为这个世界而彻底摧毁间体”。用韦伯的话说,古代的诺斯替主义者坚持纯粹非世界性的态度,采取宗教性的拒世,而现代诺斯替主义者将宗教性拒世给世俗化了,并使其服从于入世的行为准则。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间体,或曰与神圣的张力,是人类存在的永恒可能性,一旦消除,必将产生严重后果。这种解释要么意味着对于此世的拒斥,以及对于来世救赎的排他性追求,要么意味着“超然”的内在化,以及对于神圣存在的否定。人类的生命是而且应该是永久处于由间体设定的紧张状态之中,但只有宗教达人才能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维持这样一种存在。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机器的核心要素并不是工具,而是组织。所谓原型机器并不是一个或简易或复杂的工具,而是一个由人类零件组成的组织。所谓机器的原型就是一个凝固可的仪式体系,身处其中的个体表演者的行为表现已经被严格规定,以便达成运动的一致性并且尽最大可能产出有用的产品。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那个关于不受任何约束的个体的神话,事实上只是“专制君主”这个巴洛克式概念的民主化——现在每一个富有进取心的人,都不过是试图屏一己之力成为专制君主——例如,那些浪漫诗人实际上是情感上的专制君主,而商人则是实践中的专制君主。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城市生活的特征:它总是生机盎然、激动忙乱、积极主动而保持反思,追求灵性而保持世俗,因此它也是阈限性的。城市生活总是把乡村生活作为它的平衡——为城市的无节制提供稳定的平衡,或者当作一个度假、避难和逃遁的地方——就好像在另一个意义上乡村也是一个安全的天堂。当前所处的全球化进程打破了这种模式,无论它被叫做地球村还是巨型都市,都必将处于永久的阈限性状态。这个阶段的本性都是敌视生活、拒斥世界的。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 刻舟

    刻舟 组长 楼主 2016-05-09 18:40:48

    关于现代性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存在个体或群体处于边缘情境这样的事实。疾病、疯癫、犯罪及死亡永远都不能被消除,因为它们是存在的永恒特征,也是人类生存现实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的特征不仅系于边缘与阈限情境的真实存在,而且系于它们变得如此“成问题”的既成事实及其发生的方式。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不能通过一种绝对的标准,就判定现代社会比历史上的其他时期遭受了更多的痛苦、贫困与压迫。这类对比是不能做的,在另一意义上,做这类比较只会把真实问题推向虚幻和意识形态,最终沦为一种无法把握的自我鞭挞与自我怨恨中(来自一种作为现代知识分子鲜明特征的罪感)。现代性的具体特征确切地说就是楔入这些社会中的巨大裂隙,这些裂隙的一边是妄图解决与边缘及阈限经验相关的所有问题的乌托邦梦想;另一边则是一种应对这些特性的顽强维存的特殊方式。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试图压制、否定或消除人类生存的基本经验的努力可被称作“阈限性的边缘化”。相反的过程可以称之为“边缘性的阈限化”,也即把边缘的、被排斥的地位重新价值化为唯一“本真的”或“真实的”人的状况。在“另类的”政治流派及运动中,这就涉及把边缘个体和群体重新定义为革命与进步的“真正担当者”。

    从那以后,所有“真正的”革命运动都拼命搜寻层出不穷的可以称作“边缘”群体的人,然后把他们发动为先锋。在不同的时期,这个方法被应用于与“失去革命热情的”西方工人相对照的俄国工人,中国的农民,学生,或第三世界的不同运动。

    所有这些思想与运动具有许多共同特征。它们绝不会满足于补救苦难或不公平,而总是迫切要求从一种边缘地位“神奇地”转变为一种阈限地位,进而使排斥者变为领导人和先锋。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现代社会在处理临时阈限性现象时面临了如此多的问题,以至于它们将阈限情境替换成永恒的边缘认同状态。这是因为现代社会是一种在长时段、大范围的阈限危机中产生的社会类型,这使得甚至是例行的日常生活行为也变得特别“成问题”。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人们对事物的欲望,并不仅仅出于对客体对象内在属性的需要,或者对它们有天生偏好,也是因为其他人对该事物的欲望。这种欲望的模仿行为是传染性的,如果不加阻止则会膨胀为大规模的暴力。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阈限性实际上是更生的源泉,是意义的复建,是旧瓶装新酒。但如果没有了合适的“瓶子”,鲜活的发酵力也会被稀释或者彻底挥发;如果每一样事物都处于永恒变迁中,那么世界实际上仍处于不变之中。阈限性是兴奋与多样性的源泉,是摆脱迟钝单调的日常生活的激扰,但是没有什么比永久的阈限性更为枯燥乏味了,甚至连摆脱例行常规的希望都没了。个体不得不发明出越来越精细乃至有悖情理的娱乐形式,以此疯狂地追求体验,希望以兴奋超越对永久阈限性状态中忙乱生存的厌倦。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56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