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思想家传世名作 | 智慧经典《了凡四训》读后感
来自:梦千年✩⃛(简单快乐~)
去年11月份上旬购置了一批传统文化的书籍,而《了凡四训》作为我收藏已久的书单之一,这次也在购书之列。3月18日开始阅读这本书,用时10天,3月28日读完该书。借着这次机会(朋友江湖救急),跟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点滴读书心得。 关于本书作者 袁了凡是明朝的一位思想家,而《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的传世名作。通读全书,从他青年时相信天命,并结缘算命先生孔先生,他仕途的发展一次次被孔先生卜卦算中,让他更加相信人的一生一进一退,生与死,得与失,皆有天命,发达的快慢也都各有因缘,即使他想要妄想,也没有什么可以妄想的,妄想也得不到。甚至孔先生也算定了他的生死,五十三岁时终了此生,一生平平淡淡、没有过失,为命所缚,不得半点自在......一个人的一生,如果都一切算定了,那生命还有什么意味呢?所以当他得知“自己的天命”后便更加的对生命心如死灰,了无生趣,淡泊一切而无所求。而他的开悟,直到壮年时他入监京都(今北京)遇到当时的佛门高僧云谷禅师,在禅师的点拨下,才得以实现一个个自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梦想,才一步步走上人生的巅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从一个最初为命数所拘,心不能转物,不能有丝毫动弹的凡夫,到后来明心见性,对人生通达明了,成为一代圣贤豪杰,享誉古今。“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了凡先生的一生开悟得道之路,值得每一个后人去研读学习。而书中的"立命之学"篇章(初衷是训诫自己的儿子袁天启)更是了凡先生69岁晚年之作。现代70岁的老年人在做什么,而了凡先生呢?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浓缩并总结自己一生所学的精华,与自己的后代、与后世万千读者分享生命的智慧,这是多么无价的智慧宝库。向了凡先生致敬。 关于本书内容及几点感悟 本书正文分为四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这里以图片的形式附上目录及读书过程中的标注以更直观地与大家分享整本书的结构及大体内容。它糅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学说,运用因果报应、福善祸淫之理,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是提升个人品格修养的一本极佳读本。也是训诫后代的一本好书。

立命之学·命自我立 人具备了怎样的气禀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了凡先生平时喜欢“静坐”以静修,于是他得以与佛教大德云谷禅师结缘,并“成功”突破自己的天命。 了凡先生参访云谷禅师,他与云谷禅师在禅房里相对而坐三天三夜,未曾说过一句话,未起任何动念。本来云谷禅师以为了凡先生是大圣,听了了凡先生的宿命论,讥笑他“原来只是凡夫”。了凡先生不解,问禅师,禅师答:“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翻译过来就是“人都不可能没有妄想之心,于是终究被天地所束缚,那怎么能没有定数呢?但是只有凡人有定数;非常好的人,定数本来无法拘束他;非常坏的人,定数也拘束不住他。你二十年的生活,都被孔先生算定,没有一丝一毫的更动,岂不是一个凡夫俗子!”然后了凡先生问禅师人的定数可以逃避吗?禅师的回复正是了凡先生后来提倡的立命之学“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个人的命运都是由我们自己设定的,福也是要向自己来求。正所谓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一个人追求什么,才会得到什么。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得失,首先要明白自己生来追求什么,要为什么而活,才能有个明确的生命方向,进而在某一方面集大成。这是我在这一章节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学习圣贤智慧,从无思无虑处感格,不起心动念,修身养性,命运自然会福慧满满,收获福报必会水到渠成。 改过之法·积善的先决条件 “蝼蚁之穴,可以溃堤”,细微的不慎足以酿成大祸。而无论是个人、家庭、团体、国家,改过的重要性,不得不重视。 吉凶祸福、因果报应的征兆是先萌发于内,而后又自然显现于日常言语行动之间的。一个人如果内心有恶念,比如光想着占别人便宜光想着索取而不付出不回报,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这样的人/团体即使有福报也只是一时的,终归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所以,当我们首先从心念上想去改过,才会进而付诸行动,最终自我修养成智慧大德。 书中说:“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羞耻之心对人来说是一件大事。有羞耻之心可以成为圣贤,没有就可能成为禽兽。首先要有羞耻心,这是改过的的关键。关于“发畏心”,“畏”就是敬畏心,如果一个人没有敬畏的东西,那么这个人就难有底线,什么都能做得出来。比如连生命都不敬畏的人,就会去偷小孩卖小孩赚钱。这种人抓到可以枪毙十分钟了。“畏”的情绪是对个体自身良知的呼唤的一种表现。知道畏惧,就能够感应良知,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才能产生诚敬之心。又比如,每一个人对于父母、老师、领导或是尊长,皆应既敬爱又害怕。正因为有“畏”,才会言行举止三思而后行,不逾矩。关于“发勇心”,就是说人一旦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不要拖沓畏缩,要勇敢面对,当机立断。“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如果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畏惧之心、勇敢之心,那么有了过错就会立刻改正,就好像春天的冰遇到了太阳,还害怕不会消解吗? 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积善之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该篇用十个故事讲人行善的事迹,然后引申出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等十个方面来总结行善的方法,并用故事里的主人公行善之后自己及后代得到善报来感化世人,劝人行善。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生来就是善良的,如果可以,每个人一生都保持善良的本性,对于自己,对于家人,对于子孙后代,都是一件只有利没有弊的事情。所以,这一篇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当别人需要帮助时自己有能力帮助,请尽力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帮助别人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谦德之效·谦让不争柔顺处下 该篇讲了几个故事,都是讲一个人时时不忘谦虚谦逊,处处与人方便,自然会感动天地,“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所以说,造福全在我们自己。这里以其中一个故事举例说明。是说一个与了凡先生一起赴京会试的同学,对人恭恭敬敬、小心谨慎,受到侮辱也不反驳,受到诽谤也不辩解。了凡先生说:人能做到这些,就是天地鬼神,也会保佑他的。最后这个人果然考中了。了凡先生当然不是想表达一个人光懂得谦虚就可以考取功名,而是想说“谦虚”是一个人可以获得更好果报的美德之一。 之前读过钱钟书的爱人, 被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杨绛先生的一篇文章,叫做《隐身衣》,文章中先生说:“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在我看来,卑微,便是谦德的至高境界。这样说,一点都不为过。 当一个人可以以一种极低的姿态去面对一切,这个人便可以接纳所有。 关于读书 读书人的圈里流行这么一句话:“读书,是女人最好的饰品”。一个男人爱读书,是不是也会给自己增色不少呢? 多读书,读好书。愿每个人在书籍的浩瀚里可以找到自己的读书乐趣,活到老,学到老,做一个日日更新,不断进步的积极进取之人。 2016年4月28日晚·北京

本文为安安心理咨询师创始人梦千年原创,欢迎转发分享圣贤智慧。 读书交友微信:mengqianniannew 邮箱:469789104@qq.com 【安安心理咨询师】 温暖,让我们在失去人生方向时,依然不害怕孤单; 爱,让我们对生命绝望时,依然能在内心深处燃起希望; 智慧,让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时,不慌不忙,不卑不亢。 我们的使命——传递温暖,传递爱,传递智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读客《南明史》小问题求解答 (液态力比多)
- 书店风景|开书店:店面已有,来0元共创一下吗 (海岛莫急脱)
- 浙江文艺《檀香刑》纪念珍藏版 (球球)
- 求一本精装的《dxp时代》 (取名字真难)
- 求购转让|因搬家,处理上百册书,大部分免费送出(邮寄到付... (槿木落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