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从文《边城》的若干问题讨论

yansir

来自:yansir 组长
2016-05-13 10:28:16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yansir

    yansir 组长 楼主 2016-06-20 23:18:56

    并不想写标题 问题: 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关于 并不想写标题 问题: 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能否从小说所表现的质朴的人物性格、古老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印证一下作者的话呢? 首先我觉得应该说明一件事,那就是问题中认为翠翠的爱情最后以“悲剧”结尾本身有主观臆断的内容在里面。因为文章最后说的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也就是说我们不应对翠翠和二老之间的爱情做太过悲观的理解和想象,二老同时放弃了渡船(翠翠)和磨坊独自离开,但并没有说过他“绝对”不会再回来。也许有一天二老终于理清楚了他人生中的重要的人的关系,会回到茶峒,和可能已经长大了的翠翠再续前缘也未可知。但同时我也觉得,如果两人的性格不在磨难中发生什么改变的话,哪怕最后在一起了恐怕才会是真正的悲剧结尾。我觉得性格不合应该是翠翠和大老二老之间悲剧关系的主要原因,翠翠知道自己想要和二老在一起,但是出于小女儿娇羞?含蓄的心理不愿直接说明自己真正心仪的对象,间接引发了后续的悲剧;大老为人忠厚,爱自己的弟弟也爱翠翠,因而不用刀子而是用唱歌和自己的弟弟比赛决定翠翠的归属;二老聪明伶俐,但是为人心思过于细腻,想的太多;爷爷爱自己的孙女,想让她能够嫁给最好的人家,才放任了大老二老的竞争,也才会在大老去世之后放下面子求问二老是不是愿意娶翠翠……可以说,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是出自于对自己亲近的人的“爱”而非自己的自私而行事,最终却导致了一个较悲伤的结局,不得不说这和小乡村中封闭的环境有一定关系,因为人人认识别人,所以导致一种太过小心翼翼,生怕伤害到彼此感情的说话方式,结果导致这种过的“含蓄”使得翠翠和二老之间的爱情错过了最好的时机,最终出现了这种结局。 在通篇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爷爷对过渡人的无私奉献,坚决不收过渡人的钱财,即使被迫一定要收下,最后也要通过送烟、茶等小礼物的方式将这笔钱财再回馈到过渡人身上;茶峒在求娶时坚持曾经的古老“唱山歌”习俗,甚至在翠翠、大老、二老这次悲剧的恋爱中我们也看不到他们行为中的一点自私意味在。大老坚持的“竞争公平”,自己先“走了车路”,就一定要弟弟先走“马路”唱山歌;爷爷为了翠翠不惜放下面子去探听情况,求问二老是否愿意求娶翠翠等。可见其“优美、健康”。但同时我们也不会看到因为作者极力描写渲染这种“无私”出现的仿佛每个人都变得片面的情况。书中人物的行为举止也都符合人性。从爷爷听说大老去世后非常悲痛,但也不忘询问二老是否愿意求娶翠翠;二老虽然爱翠翠但因为大老的死而矛盾,决定离开等方面都是符合人性的。 问题: 为什么所有人在大老死去之后都认定是爷爷的错?觉得爷爷是“老而多事”,问得太多,甚至觉得是爷爷间接导致了大老的死?按常理说不应该最大的问题和原因是因为翠翠吗?反而翠翠就没有太过被责罚? ... me才不是青蛙呢

    “me才不是青蛙呢”是谁呢?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2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