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笔记-道无明
无言空间
学习背景 1.为什么要学道德经? 都说,历史是实例讲述的哲学。哲学是自由阐述的真理。这本以老子为名的书,后称《道德经》,被当作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原著不过五千言, 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一句就有三玄三要的妙义。中国历史鼎盛时候,政事治理秘诀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即治国思想是黄帝和老子之学,宣传教育却是孔孟之道和儒家思想。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包括了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乃至一切哲学。几十年的生活阅历,却没好好看看《道德经》,岂不是遗憾,所以需要学。 2.我打算怎么学? 哲学问题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哲学领域。第一种,关于存在与变化的问题,属于理论和思辨的部分。第二种,善与恶,好与坏,属于应该作或探寻的事,是哲学实用的部分,规范哲学。学习哲学书的方法是找出中心思想,除了阅读,什么也不要作,运用自己的思考,自己回答问题,领悟还需自我思考。学习最好学古文,读原文,国学经典诵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哲学也是普惠众生的,基础不好,也可以简单地学,只要悟道一字一句就好了。 《道德经》,又名《老子》。分为上下两篇,先论"道,可道,非常道",后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分《道经》(1-37章)与《德经》(38-81章)。 初学哲学,宜由导读指引。我的方法,选了《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弼本合校,参考南怀瑾的《老子他说》,佩傅荣的《解读老子》,参照两大家之言,自己整理。结合股票交易来应用学习。生活中要能应用到一点,就是道之用了。 我会每周学一章《道德经》,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交流。 写笔记的想法和其他各章内容如下: 文心体会之读书笔记 第一周学习内容 3.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4.另一版白话简注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5.南师说 头头是道。道可道的如何解?只能问老子本人了。哪一说,理事通达就好。 有无主宾。体认大道有无,必须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有生于无的妙用。体认到无中生有,从有处观察有,而终归于无的边际。 玄元之妙。第一句,道非道。第二句,在形而下而体认形而上之道。第三句,互为因果,永无穷尽。 6.傅老说 道是核心,是究竟事实。 名是名称或概念,是言语及思想的基本单位。名指相对的名。 无名与有名,指人的认识作用及过程而言。无名为起源,是思想无法企及的。有名为万物的母体,有母必有子,思想由此开悟。 无欲与有欲,指人的意志欲求。欲随知而生,正确的知,就有正确的欲。无欲,契合无名之境。有欲,配合有名之态,然后观其变化。 此两者,无名,有名。玄之又玄,为道。 6.我想 够玄的。白居易批判老子: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道无名。什么是道?什么是无名?知道不知道?无名不无欲? 道之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例如股票,手里无股,心里有股,观察股价变化的奥秘;手里有股,心中无股,有意识观察股票的走势。 有药吗。南师把道家比作药店,不生病,一生不去理会它,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不可。你有病吗?你有药吗?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道德经第七章 (亮栀茵)
- 道德经第六章 (亮栀茵)
- 总结曾仕强讲《道德经》“常道”与“非常道” (王小姐)
- 道是什么? (捷径)
- 准备建个道德经体悟交流群,交流体悟的心得,闲聊的不要打扰... (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