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靠我们大家用出来
来自:问道木南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开头的四个音符,因为太明显,经常被人模仿。最初被理解为“模仿命运敲门声”。随后嘴里哼这个调子而来的人,就是自称命运之神驾到。现在,人们在给他人惊喜的时候,时常使用。这段音符就成了一个惊喜的象征。 象征,是意义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只是某种抽象品质的特殊符号。所有的象征,原先只是一个普通的比喻符号,用的人多了,在文化中积储的意义多了,渐渐成为象征。 许多特殊符号,都已反复使用,累积意义,变成象征。国家旗徽,城市地标建筑,王室贵族纹章,机构标识,直到品牌图像,各种宣传或广告,绝对不会轻易放过突出象征标志的机会:奥运会的任何宣传方式,都不会放弃五环图形。而代表中国最明显的象征,当然是长城。 上图是电工产品的“安全认证”,这象征的意义,很符合“坚守不移”这个认证目的,也符合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需要。 大公司的商标图像Logo (如耐克的钩,麦当劳的M,肯德基的人头,英特尔的字形,奔驰车的蓝黑图标等等),原本是有根据性的修辞符号(例如字母是品牌缩写)。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只认图标。商品图标的象征意义,远远超出全球化之前的文化想象。近年西方出现了“反Logo霸权”运动:任何象征的意义积累,都是一个集体行为在文化上的印痕,个别人的行为无法阻止象征化。 只需坚持使用到一定程度,就能形成一个象征。这就是为什么各民族共有一些“原型象征”,如日出象征新生,日落象征轮回,大山象征坚韧,春天象征再生,夏天象征繁荣,等等。既然是人类自古以来大家一直在用的比喻,原型不可能不是象征。 如果某个个人想设计一个象征,也必须走反复使用这条路。问题是一个人坚持没有用,至少这个人要有能力发动社会上的人都来使用。德国纳粹的“卐”,原来是印度古老的宗教符号,希特勒用来做纳粹党徽,被愚弄得昏了头的德国群众,不断应用,随着每次群体迫害与侵略杀戮,而迅速积累意义,终于变成让全世界人世世代代无法忘却的法西斯主义残暴象征。 理论提示:社会性应用,造成符号的符用理据。集体地反复使用某个符号,意义积累到一定程度,符号变成象征。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男人帮》里孙红雷如何再次追求王珞丹? (问道木南)
- 只有纪实体裁才能撒谎 (问道木南)
- 为什么只有新闻图像才打马赛克? (问道木南)
- 艺术有没有真伪之分? (问道木南)
- 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问道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