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高昌童谣
闲闲(天下之大,任我逍遥。)
高昌童谣 高昌①兵马如霜雪, 汉家②兵马如日月, 日月照霜雪, 回手③自消灭。 ——《旧唐书•西戎传》 【注释】 ①高昌:古城国名,原是古城,西汉时已置。公元442年,北凉首领沮渠无讳带人赶走高昌太守阚爽,次年自称凉王,为高昌地区建国的开端。北魏时,柔然灭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491年,阚氏为高车所灭,立张孟明为王,张不久被杀,改立马儒,后又被国人所杀,遂立麴嘉为王。麴氏传9世134年,于640年为唐朝所灭。其国辖有21城,物产丰富。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 ②汉家:指唐王朝,大约因唐统治者为汉族而来。唐人多如此用,如白居易《长恨歌》,即以“汉皇”指唐明皇。 ③回手:翻手,形容时间之快。 【赏析】 这是一首为唐王朝唱赞歌的童谣。高昌本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大分裂时,才形成一个地方性的独立王国。隋炀帝时,高昌国王麴伯雅入朝称臣,并受封为弁国公,还娶了宇文氏的女儿作妻子。唐高祖时,麴伯雅死,其子麴文泰继立,开始关系还好,往来不绝,但后来,麴文泰自恃势力强大,拒不称臣,当唐太宗派人去责问时,他竟说什么:“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活耶。”公开表示分裂之意,并且鼓动其他地方的王国也脱离唐王朝。唐太宗在这种情况下,才决定发兵,委派吏部尚书侯君集带兵数万远征高昌。这首童谣就是这次战争的反映。 整首童谣只是以“日月”“霜雪”的比喻贯彻始终,极言高昌军队之不堪一击并反衬出唐朝兵马的强大。“日月”是指“日”,这里用的是双起单承的修辞方法,兼用“月”字,一方面是为了押韵的需要,另方面也是为了与“霜雪”对举。太阳一出,霜化雪消。这是极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很容易接受的道理。同时,在人们心目中,日月多是代表光明,代表温暖,使人感到可亲可爱,而霜雪又多是代表冷酷,代表黑暗,使人讨厌和害怕。童谣把唐王朝与高昌兵马之战比之为“日月照霜雪”,既显示了二者之间力量上的差异,又赋予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正义之所在。据《旧唐书》记载,这场战争进行的情况正是如此。开始,麴文泰听说唐朝派兵前来,颇不以为然,还向他的部下夸口说:“设今伐我,兵多则粮运不给;若发三万以下,吾能制之。加以碛路艰险,自然疲劳顿,吾以逸待劳,坐收其弊,何足为忧也。”仿佛是个胸有成竹的英雄,但是,言犹未了,就听到唐朝兵马已临近碛口,顿时便“惶骇,计无所出,发病而死”。他的儿子智盛即位,只好乖乖投降。这次战争从贞观十三年(639)十二月唐王朝派兵开始至次年八月平高昌,置为西州止,头尾不过半年多时间,的确有点“回手自消灭”的味道。 有意思的是,这首童谣是在高昌国内首先传唱的。因此,它的作者多半是本国人而不大可能是李世民派来的人造作的。这就证明,反对分裂,要求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无法阻挡的。据说,麴文泰听到这首童谣后,又恨又怕,竟“使人捕其初唱者,不能得”。这种企图以封口的办法来挽救自己灭亡的人,除了说明其愚笨之外,也更证明他们早已脱离人民而走上穷途末路了。 《新唐书•西域传》引这首童谣为:“高昌兵马如霜雪,唐家兵如日月,日月照霜雷,几何自殄灭。”文字略有不同而意思完全一样。 【今译】 高昌兵马像雪,唐朝兵马如日月;日月光芒照霜雪,翻手之间便消灭。 (选自《中国古代童谣赏析》,雷群明、王龙娣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第118-120页)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近现代文学|《我的个人主义》——夏目漱石 (门儿包)
- 齐美尔 《忧郁的栖居者》 (Zoe)
- 西方文学|瑞普·凡·温克尔 华盛顿·欧文 (自由译者又田)
- 《门外青山》——吴念真 (yxlql)
- 《盐》丨伊萨克·巴别尔 (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