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纪录电影的戏剧化剪辑
兔(盲人怎么爱)
张慧敏:新影制作部高级剪辑师 有人说:“纪录片最好不要使人看出人为的痕迹,不让观众感到有人为的雕凿感。”但当我们把成百上千的镜头组接成一个整体,其实一切都是在围绕着一个主题;每个镜头似乎都是在直接叙事,选择的每一个镜头都在传达一种情绪,或者传达一种可感觉的信息,从而通过这种选择达到想要的效果,当然叙事结果是由观众自己最后去完成。由此说,纪录片在纪实性的基础上应更具备文学性和艺术性。 理智与激情,在纪录片的制作中充分体现为理性思维对于情感活动的导引和深化。剪辑纪录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在真实的基础上不放弃那一份责任感、道德感和荣誉感;同时又在激情与感动中悟化人生,完成创作的全过程。因为这里表现出的美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人类真实情感。 纪录片没有演员的表演,也不具备高度的戏剧化情节,依靠的就是独特深刻的思想和新颖灵活的表现形式。如何用镜头语言强化、深入主题,通过镜头的分切和组合把要表现的内容叙述得清晰明确生动流畅,延伸出新的内涵,营造出更加扣人心弦的节奏,构成一种具有特定意境和寓意的影视语言,这是纪录片追求的,也是最难做的,原因就在于纪录片是生活本身的艺术,又通过艺术手段还原了生活本身。 一、要善于发掘素材中的有利因素丰富视听表现 无论纪录电影还是电视栏目,无论故事片还是电视剧,除了片种自身的特点以外,应该说在艺术的创作上都是相互贯通的。不论剪辑什么类型的影片,如果原封不动地去表现生活,那么至少剪辑思想是一种直线型的。但是如果能够把握规律,客观地认识生活,充分挖掘捕捉素材中一切可利用的戏剧化因素,就能通过镜头组接来传达更丰富的信息和更多变的节奏,以丰富视听表现力,达到戏剧性效果。 纪录影片与电视纪录片相比,它的优势在于有丰富的视听表现力。所谓视听表现力,就是指影片的表现形式在多大程度上让观众觉得好看,看着过瘾。在纪录片创作中,剪辑的创作占据了重要地位。 剪辑即是组接,是对素材的重新组接。原始素材是连续性的,虽然真实但缺乏情感,缺乏力量,缺乏电影镜头特有的运动美。因此,创作者在创作中要十分重视观众抑制与兴奋的观影心理,在叙述节奏上注意区别,让每个段落具有不同的速率和节奏,用有限的镜头剪辑出无限生动的情节和意蕴。 以人文纪录片《范曾》为例。如何看待和处理范曾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这部影片的魂魄与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范曾则是一位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守护者,影片中这两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关系。范曾骨子里具有“大丈夫”的品质,刚正不阿、侠义大气、肝胆相照,而这也恰恰是中华民族性格所集体共有的。抓住人物性格和情感就为表现传统文化找到了具体的形象载体。 影片开头范曾作画的场景,是一个富有特殊意义的包孕时刻,如果能够使范曾与文化的关系、范曾的个性魅力在这一场景中进行充分表现,就为全片的主题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决定在两个完整镜头中进行分切剪辑。一个是主观特写画笔在画布上移动,简笔勾勒人物肖像的详细过程;一个是范曾凝神,一手持墨盘、一手信笔涂抹画布的中近景镜头。 初始,画笔入画勾勒人物面部肖像。从第一笔开始直至整个人物面部轮廓勾勒完毕,镜头长达1分22秒,没有音乐只有画笔在画布上发出的声音。这一镜头的表现将观众主观地带进了传统文化的意境,这里既表现范曾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作画状态,又细致入微地呈现了范曾作画的具体过程。而此时范曾并没有出现,画面上的主体是握笔的手和不断变化的线条。 接下来,出现范曾的侧面特写,全神贯注勾勒;正面特写,继续勾勒;忽然,范曾身子往后一撤,打量画布;回来,信笔涂抹画布…… 镜头在范曾面部特写和涂抹作画之间来回切换,越来越频繁,节奏越来越快,待到范曾再停下来往后退重新打量画布,一幅完整的《老子出关图》已经完成。 镜头组接跟随范曾作画节奏而变换节奏,前静后动,前慢后快,力求在充满内在张力的前提下形成一种鲜明的律动。此时,画布上的老子与画面内的范曾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范曾笔下的老子是范曾个人主观情感色彩下的读解与灵魂再现,而形神兼备的老子充满智慧的神思又与范曾进行着深层的心灵交流与共鸣。在具有浓郁东方绘画特色的简笔泼墨中凝视自然万物、擅长冥思的先哲老子,于绘画中体现文化悟性与艺术个性的范曾,就这样通过镜头组接紧凑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天地间书写着一个大写的“人”字。这一组仅用两个镜头通过镜头剪辑便将全片主题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纪录电影要充分挖掘素材中的每一个可能因素,巧妙地利用画面中主体动势、视线、声音、细节等,讲清故事,把握情绪,精确定位地达到最佳视听效果。其中,主体动势是指被摄主体运动的方向、速度、力量及时间变化,它们是剪辑在组接镜头接点时的参考因素,因为这样不仅能给影片带来视觉上的动感,而且在节奏的处理上因为利用主体运动方向的变化,能够造成上下镜头的冲撞感,形成铿锵般的节奏。再举上面《范曾》段落: 画布一只手入画绘画/侧面范曾作画/正面范曾作画/一只手绘画/正面范曾作画/一只手绘画/正面范曾作画/一只手绘画/正面范曾作画/一只手绘画/正面范曾作画/一只手绘画/正面范曾作画/一只手绘画/正面范曾作画/一只手绘画/正面范曾作画/一只手绘画/正面范曾作画/一只手绘画/正面范曾作画/一幅完整《老子出关图》 以上镜头接点全部选择被摄主体动势最大的点进行组接,这样剪辑从银幕上的感觉画面内容精炼紧凑,动感强烈丰富,节奏鲜明突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令观众目不暇接。 二、要善于运用素材中的声音元素强化视听表现 巧妙地利用素材却又不局限于素材,利用声音元素来分切镜头,以声带画,达到营造某种氛围、传达某种情绪的效果,是剪辑影片经常要考虑的因素。文献纪录片《情归周恩来》中,剪辑在不少地方挖掘了素材中的声音元素,不直接选择纪实镜头详细交代事件过程,而是通过选取有意味的空镜,充分利用声效、音乐等元素进行剪辑,以达到渲染气氛、同时使节奏更加紧凑强烈的效果。 例如“南昌起义”的段落。建国后邓颖超陪同周恩来一起参观海军舰队,以邓颖超站在海军舰艇的甲板上触景生情而闪回1927年南昌起义的情景。影片的落脚点不是叙事而是写人的感情,通过闪回意念将观众带入那动荡的岁月。画面太写实,就会破坏这样一种氛围,因此,剪辑在镜头的使用和组接上采取了避实就虚,充分利用声音元素,做了一组气氛剪接: 全景 武汉码头,鸣笛的轮船/全景 武汉街道,驶过的摩托/全景 街道上有行人走过/全景 喧闹的街道/全景 舞台上的打戏/中近 观众鼓掌/全景 熙熙攘攘的街道/近景 看戏的女子在鼓掌/全景 舞台上的打戏/近景 驶过的汽车/近景驶过的汽车/近景 跑过的三轮车/近景 驶过的汽车/近景 跑过的三轮车 在这段镜头组接中,轮船、街道、打戏、观众、人群、车流,这些本来不相关的事物因为声音的介入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汽笛声、摩托声、警笛声,锣鼓声、掌声、铃铛声、嘈杂声,组成了一组刺激强烈的混合声部,节奏紧凑而强烈,声音与画面相互配合、相互渲染,勾勒出一种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和令人窒息的时代氛围。这种紧张氛围的营造和情绪的渲染对邓颖超回忆这一事件时的主观感受无疑是一种强化。这种艺术处理不仅把事件说得准确明了,而且生动有力、自然流畅,极具视听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使纪录片从事件记载层面向性格刻画、情感抒发层面深进,从而更突出强化了影片的主题。 镜头剪辑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外,利用素材中的细节因素,为影片带来活泼和谐;挖掘素材中的对比因素,用蒙太奇语言丰富影片内涵;利用视线错觉巧妙连接,使两组内容衔接连贯流畅……此外,还有内容段落的有机转换,附加技巧的成功运用等,这些都是纪录影片中极具视听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的剪辑手法。 艺术创作是相互贯通的,但又各有各的创作规律。剪辑亦是如此,其实剪辑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化于无形的感悟”。所谓的电影蒙太奇组接,丰富的镜头语言,全、中、近、特、推、拉、摇、移,每一个镜头的意义、作用,跳跃式组接还是平实叙述,所有这些都只是概念性的东西,关键在于在制作节目中要懂得如何使用这些技巧,在于“悟化”之后的具体运用。这恐怕便是,同样的素材,同样的制作,不同的剪辑却能“剪”出一部影片的差异的原因。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创伤形成的神经网络无法消除 (兔)
- 《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张沛超 (兔)
- 萧红致许广平 (兔)
-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兔)
- 萧红写吃 (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