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系——分享自己治愈不愉快生活的感悟
来自:逸雨(对不起,文艺青年!)
不知道哪位达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之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遭遇不愉快是很正常的事。 我现在分享点自己克服不愉快经历的感悟,希望能对看到的人有点帮助。 在我看来,克服不愉快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人生家园的过程,所以其实我的感悟是在回答一个问题:一个人如何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回答的是,一个人为什么要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其实一个人没有精神家园,也能快乐地过日子。 但前提是不能遇到挫折与苦难,如果遇到挫折与苦难,没有精神家园的人,心灵会到处流浪,犹如丧家之犬。 精神家园的意义就在于,在遭受挫折与苦难的时候,可以为一个人存放心灵,并提供终极的人文关怀。 这是一个比较艰深的人生话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分享一下自己寻找精神家园的例子。 大学绝对是我人生的一次苦难之旅,所以还是从那里说起吧! 有人可能会问,你的大学怎么苦了? 我的大学很苦,苦就苦在学习压力太大。 有的人会说,这算什么,还值得拿到这里说道? 坦白地讲,我是一个把学习当乐趣的人,所以学习通常不会对我构成困扰,但上大学后,我发现这里的学习跟我以前遇到的学习完全不一样。 为了表明我不是矫情,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介绍一下,我上学时学校的几大学习管理制度。 1) 三一制 三一制指的是,四年的大学课程三年学完,第四年前半年实习,后半年自己找工作。这样安排课程的结果就是,前三年的课程要多不少,学习任务重。 2) 定线定额淘汰制度 定线定额淘汰制度是两种淘汰学生的方式,首先是定线淘汰,比如60分及格,达不到算挂科。累计四次挂科,或者同时四科挂科,立马淘汰。 ( 到底是累计四科挂科,还是同时四科挂科,还是二者两者都算,由于时间太久,我记得不太清了。) 必须要说明一点的是,我们学校挂科后,没有补考,只有重修,跟下一年级的学弟、学妹们重修。定额淘汰是定线淘汰的一种补充,也就是说,当定线不能淘汰学生时,开始在学生中设定一定的比例,比如5%,进行末位淘汰。 3)教考分离制 教考分离制指的是教与考相分离,具体点说就是教课的老师、教材与出题考试的老师、教材相分离。这可要命,这意味着你根本没法有针对性的复习。 必须说明一下,我们学校的制度,可不是摆设,你要是犯了,真办你呀!比如我们学校规定考试不许作弊,否则开除。有新生没当回事,结果就真给开除回家了。 在这段苦难的人生经历中,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考计算机,你说我一个学法律的,学计算机有多大相干?即使非得学我也不反对,你学点简单的行嘛! DOS命令、WPS、FOXbase,我记得我学电脑的时候,还是586的机子呢,反应非常慢。 最关键的是,在学这门课程之前,我根本没有接触过电脑,我记得第一次跟同学去学校的机房,还没搞明白怎么开机关机的时候,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你知道一个小时意味着什么吗?两块钱没了!而当时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满打满算只有260块钱。 上课的时候,是在阶梯教室,老师在讲台上用投影讲课,我在台下就感觉听天书一样。 现在想起来就WPS“块的移动、复制和粘贴”有点印象,之所以这个有印象,我想可能是跟word程序里的复制、粘贴功能很像。 不过不管你接收的怎么样,课程结束后就得考试,而且还得接受教考分离制的检阅。 当时,全班人的心里都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恐惧的等待中煎熬。老天开眼,考试之前出了这么一档子的事,把我们给救了。 我们学校有计算机系,他们是先考的,按照教考分离制度,学校从外校(具体是南开还是天大,记不清了)计算机系的题库中调了一套题,让他们考。 结果玩大了,据说有一半的考生不及格。 你想计算机系的学生尚且如此,我们这些非科班的学生就更别说了。 好像学校也意识到这次有点过了,后来给我们准备了一套题库,让我们练,考试的时候就出相似的题型。 不过,这也有问题,笔试还好说,死记硬背吧。关键是上机,上机考试最后有个大题是编程题,因为不懂嘛,死记硬背行,只要稍微改动一下就不会了。 当时特别头疼,后来不知怎么的,我发现这种题型有个漏洞,要是按照常规做法得七八个步骤才能完成,可走非常规程序,我两步就能搞定。 我发现后非常高兴,记得还跟一个同学分享过这个诀窍,上机考试时也果然有效。 谢天谢地,计算机考试总算顺利通过! 可你以为噩梦就结束了吗,远着呢!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我是一个个地熬,一个个地过,直到有一年的临考前夕,我突然病了!这是在大学这段苦难生涯中,第二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 当时我的医学知识还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比如嗓子疼了吃点消炎药,身体发烧了吃点感冒药,当时的感觉只是觉得自己倒霉。 因为这一得病,脑子就不好使了,学法律的都知道,法学考试涉及大量法条知识,就靠背呢。 我记得当时都烧糊涂了,根本记不住东西,眼看就要挂科,这不要命嘛!情急之下我买了一盒康泰克吃,其实现在看来,根本药不对症,康泰克主要对流鼻涕等症状有效,像我这种重度感冒得吃抗生素(阿奇霉素)。 药不对症当然不怎么管用,但我又不想挂科,所以当时我就一直给自己打气,“一定要撑过考试,一定要撑过考试!” 结果,凭着顽强的战斗意志,我生生把后来的考试都撑过去了,而且该背的内容基本也都背会了,最后从成绩看,考的还算不错。 不过,这件事对我的身体产生很大影响,考试过后我经常感觉胸闷、憋气,心口发慌。 后来,我去医院检查,医生给我开了药。拿到药后,我一看不对,这药主要治疗月经不调和痛经引起的不适。 所以我就找医生理论,医生说:“没错,你就吃吧。其实,你没有病,可能就是之前太紧张了。” 我当时听的都想哭,尼玛这到底什么大学呀,把一个大男人生生整的痛经和月经不调。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定线定额”这四个字,我拿不准,于是我在Baidu上输入“定线定额淘汰”,看看这四个字到底对不对。结果这一输入不要紧,不但发现这四个字很对,而且还发现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撰文交流“定线定额淘汰制实施的效果”。比如《实行定线定额淘汰制施行后学生心态调查分析》,比如《在学生中实行定线定额淘汰制的初步实践》。 说实在话,看到这些论文标题,我心头顿时一紧,十多年前的痛苦记忆又涌上心头,好似昨日重现。) 所以在大学那段时光,我特别痛苦,总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有时厌倦了,我时常想,挂一科又怎么样,没有大学学位又怎么样?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确实也没有什么,韩寒没有大学学位,不照样做出伟大成就。 不过,当时也就只能这么想想,做还是绝对不敢做的。 痛苦之下,我开始寻找出路,希望得到某种指引。 当时都说哲学是最高的智慧,所以我读了哲学。可读了之后,我发现哲学不是一种指引的学问,它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我开始玩命研究叔本华,希望从中得到人生如何幸福的智慧。从他的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到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整整研究了一年。 他的意思我基本是搞明白了,但是就他开出的幸福药方而言,我并不满意。 (叔本华在幸福问题上的重大贡献是发现了幸福悖论,但开出的却是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药方,所以并不可取。不熟悉叔本华和不研究幸福问题的读者,可能不太明白我话的意思。但是我也不解释了,幸福问题也比较艰深,一句两句说不清楚,有时间我会写篇文章再交流。) 不过,叔本华也并没有白读,因为他让我明白了,对于人生而言,为活而活本身并没有意义,那只是生命意志的一次无谓延续。 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通向人生精神家园的必经一步,你只有认识到为活而活的人生没有意义,你才会寻找人生其他方面的意义。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叔本华干了一件很漂亮的事,不把为活而活的人生价值给摧毁了,活着以外的人生价值就建立不起来。 而活着以外的人生价值,恰恰是一个人要努力寻找的精神家园所在之地。 而悟得上面这个道理,又花了我很多年! 直到有一天我读乔布斯,我读到了这句话,“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生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我突然把叔本华的教诲联想了起来,顿时感觉大彻大悟! 我记得当时热泪盈眶,两宿都没睡好觉。终于有一个人说到自己心里去了!可能有人会说,你真无耻,居然敢和乔帮主相提并论。别人怎么看我,我管不了,我只想表达一下当时的感受。 醍醐灌顶之后,我开始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不为活而活,我到底想干什么事? 后来,我想到了,我是文艺青年,我得干点文艺的事。 自此,也就决定了以后要走的路,而这也就是我人生的精神家园! 一旦你不为活而活,而做一件你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你就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因为这时候,对于你从事的事业而言,你已经得到了一种信仰。 我是通过哲学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如果你不喜欢哲学,通过宗教也一样。 比如乔布斯通过的是佛教,佛教在看待人生问题上跟叔本华差不多,也是对为活而活持否定态度。乔布斯是佛教徒,在印度顿悟后,他找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才有了日后苹果的伟大故事。 不通过佛教,通过基督教也一样。看我看来,耶稣基督道成肉身,通过一生一死,来拯救人类,就是为了向信徒展示为活而活之外的人生意义。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我在豆瓣写了不少东西,但我在这里写的,跟其它的内容都完全不同。 在这里,我跟读者分享的是更高一个层次的人生智慧,它会把你带到一个新的人生高度。 我这话可能有的人会懂,有的人不会懂,我猜不懂的读者还会把我当成神经病! 不过不要紧,当你有一天活不成、活不好的时候,你自然会想到我这篇文章。 你听不懂我的话(也许是听得懂,就是不想接受),是因为你的一切处世之道、幸福观念以及人生意义,都是建立在为活而活这一总的价值观基础之上的。 当你活不成、活不好的时候,这一价值观会瞬间坍塌,到时你自然会开始寻找活着以外的人生意义。 (寻找人生的精神家园绝对是一种人生的苦旅,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寻找不到。如果你留意新闻的话,会经常看到这么一些人:一旦活不成或活不好了,立马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在一段时间找不到精神家园的状态下,有的轻生,有的甚至疯狂报复社会。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会遁入佛门,妄求佛祖能给他们带来庇护和安宁。这些人可能不明白,佛不是避难所,所以不会给你续命。 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这些人会诚心向佛,并得到安宁,但是也因此失去了做事的机会。乔布斯曾经十分渴望成为一名僧侣,但是其精神导师乙川弘文不建议他这样做,他反过来建议乔布斯把佛的精神带入到工作当中。 乙川弘文是禅宗大师,我理解他这样劝乔布斯的意思是,佛不仅希望人们来诚心侍奉他,更希望人们能做事。理解了这一点,你才会理解乔布斯的另一句名言,“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 所以我希望懂我的读者,能尽快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最后,我用一句话与所有读者共勉:人固有一死,但由于有了活着以外的人生信仰,当死亡这一刻終要来临的时候,你会保持一份淡定和从容,因为你已经得到救赎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最新讨论 ( 更多 )
- 好久没有新帖了 (不让)
- 流浪搭子 (艾克斯)
- 有两件事时不时影响心情,短时间无法解决。 (幸运文雀)
- 最近跟一个渣男聊了半个月 (barbara)
- 失眠成了常态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