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及 文化类参考书目
来自:Y
文化,是指人类精神的社会存在形式的总和。包括考古,民族,历史,自然(博物,如植物学,动物学)文化(史),风俗,社会(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哲学(美)学,人类学,十一大门类 ------ [节选] 唐小兵:阿伦特:市侩主义下的文化危机 阿伦特是20世纪西方政治哲学界独树一帜的学者,最近,阿伦特的随笔集《过去与未来之间》在中国翻译出版,除了收录《何为自由?》、《何为权威?》、《真理与政治》等经典的政治哲学论述外,也收录了她对教育危机、文化危机等知识社会比较关切的议题的见解。阿伦特对于文化危机的论述,隔着遥远的时空,切合当代中国文化领域和大众社会的基本现象,因此特别值得此时此刻来重温。 有教养的市侩主义 在阿伦特看来,作为一个语词的“文化”起源于罗马,意思是“培养、居住、照料、照管和保存,它首先涉及人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培养和照料自然,直到让它变成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它本身代表了一种关爱照顾的态度,从而完全有别于竭尽全力让自然屈服于人的态度”。自然被视作有灵性的与人类休戚相关的存在,不可被予取予夺。阿伦特的这种观念与欧洲启蒙运动以后的主流观念,也就是历史学家史华慈所言的普罗米修斯-浮士德精神大相径庭,后者往往对自然抱一种掠夺式的功利主义态度,以及无视自然本身作为一个和谐系统的傲慢。 除了培育自然的含义之外,文化还意味着“照管往昔的纪念碑”,与历史记忆有着不可剥离的关联。正如阿伦特所言,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类不能达到纵深。对自然的培育和对历史的照管是阿伦特文化观基本内涵的两个层面。正因为此,那些承担这种责任的“无用之人”应该被尊重并铭记。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是否有文化涵养,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测量:文化可以被理解为对最无用却最具世界性的事物的态度,即对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哲学家等人的作品的态度,或更恰当地说,文化是文明所规定的与这些事物打交道的方式。 依阿伦特之见,20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文化危机就是经典淡出、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的关系消逝、历史虚无主义崛起之后,市侩主义对文化的挑战与侵蚀。市侩主义有两种,第一种是常见的,以德国作家克莱蒙斯•冯•布伦塔诺讽刺市侩的戏剧《在故事发生之前、之间和之后》为标志,所谓市侩主义被诠释为一种精神态度:根据即时效用和“物质价值”来评判一切,从而轻视包括文化艺术在内的无用之物和无用职业。毫无疑问,这种市侩主义正是文化上虚无而政治上犬儒的主流价值观念。常言所道的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等,都可以归入此类,而这种价值观念导致这30年来的中国人对待自然、历史、社会、他人和自我,基本上都是一种要么虚无主义、要么功利主义的态度。精神生活极度贬抑,而物欲面相却高度张扬。 但是阿伦特的睿智就在于:她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市侩主义是知识界比较容易感受到的一种低端状态,相对比较复杂而高端的市侩主义则显得更为隐秘而富有腐蚀能力。第二种市侩主义被她反讽性地命名为“文化市侩主义”或“有教养市侩主义”。与前者相反,在后一种市侩主义中,社会开始对一切所谓的文化价值感兴趣。社会为了它自身的目的,例如社会地位和身份,开始垄断“文化”。 阿伦特认为这种“文化市侩主义”的崛起,跟欧洲中产阶级的所谓文化自觉有莫大关系。出身低微的中产阶级在获得必要的财富和闲暇后还要辛苦往上爬,打败贵族制,战胜贵族们对他们满身铜臭味的轻蔑。因此,“在追求社会地位的斗争中,文化渐渐成为一种提升自身社会地位的重要武器。‘教化自己’离开现实所在的低级领域,上升到一个据说是美和精神所在的高级但非现实的领域,以艺术和文化的途径来逃避现实。艺术家们则在这个过程中嗅出了被排斥到现实之外,陷入一个外表谈吐优雅,实则让他们丧失意义的空间的危险”。 这种在形式上表现为向精英文化甚至宫廷文化靠拢、模仿的“媚雅”,主动从自身脱胎的文化阶层中抽离出来的做法,在中国社会一般称为“附庸风雅”的过程,在阿伦特看来却是一种昆德拉所谓的“媚俗”,这种中产阶级的“媚俗”非但没有拯救艺术或艺术家,反而导致文化的全面解体,昨日的文化价值变成今天的文化资本。 阿伦特非常激烈而犀利地抨击道:“文化对象首先被市侩贬低为无用之物,直至后来,文化市侩又把它们当作货币来换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或更高的自我尊严。在来来回回的交换中,它们像旧硬币一样被磨损,丧失了所有文化物原来独有的,吸引我们和感动我们的能力。”在她的哲学中,一旦文化被物化或者说异化成可量化的利益,那么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就遭受到无可挽回的损失,人的尊严也就遭受践踏和羞辱。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金沙 (Y)
- 《雕塑的语言》《现代雕塑之路》 (Y)
- A014莲花 《花中君子》128×80cm (Y)
- A12芍药 (Y)
- A009牡丹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