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替大家扯扯蛋!(关于“先鸡生蛋”的问题)
来自:Lorenzo(我做我的主..你靠你的谱)
“先鸡生蛋、先蛋生鸡还是鸡蛋先生?”的问题其实是个“生物学+历史考古学”的问题。 举证前提: 首先,我们定义“家鸡”的祖先叫“原鸡”,或者说“类鸡”也可以。 接着,我要说一个老师的举的例子:一大批蚊子溜进蚊帐,高调的都被人拍死,长寿的则都呆在角落逃亡。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呢?照需要,我们把蚊子也分为“家蚊”和“原蚊”,那么“原蚊”就是所有飞进蚊帐里的蚊子,而“家蚊”则是当中习惯躲在角落却不曾想能逃过n戒的蚊子。结果这些所谓“家蚊”较易幸存并继续繁衍后代,而“原蚊”则面临着数量减少的可能。 然后我们再回来看鸡与鸡蛋的先后问题。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定性标准,就是什么才算“鸡”?遗传基因学告诉我们,一种生物是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基因,我们方可称此物种叫“鸡”,并由此才把“这样那样的基因”归为“鸡的基因”。当了解清楚这点后,我们会发现这个先后问题已经演变成“是家鸡先拥有‘家鸡’的基因,还是家鸡蛋先拥有‘家鸡’的基因?”的问题了。 我开头已经说了这是个“生物学+历史考古学”的问题,即是指:我们需要像历史考古学家一般首先发现“原鸡”、“原鸡蛋”、“家鸡”和“家鸡蛋”等这些生物资料(譬如化石),方可真正科学地开始去研究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否则一切的争论与结论都好似纸上谈兵、即如“扯蛋”!由于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知道得不少了,所以为了“扯蛋”扯得更方便一些,有必要放弃一些主观因素。于是我把上述假定被发现之未知的生物资料命名为“混沌”的,即分别是“混蛋”和“沌鸡”。 举证过程: “扯蛋”一: 混蛋a 沌鸡A 混蛋b 沌鸡B 混蛋c 假设混蛋b就是被发现最早的一个拥有“家鸡的基因”的生命形态,于是我们就有了以下结果: 原鸡蛋a 原鸡A 混蛋b 家鸡B 家鸡蛋c 为什么“混蛋b”依旧是“混蛋b”呢?皆因这里有一个关键矛盾: 1)“混蛋b”能变成家鸡,那么它就是家鸡蛋; 2)这个家鸡蛋是“原鸡A”生的,那么它就是原鸡蛋。 这个问题看似是个不可调和的区别认识的矛盾,但其根本问题就是“是在这个‘混蛋b’身上首先发生由“原鸡的基因”到‘家鸡的基因’之变异的吗?”。答案几乎可以肯定是“不”,因为不管这个‘混蛋’是处在哪种条件下孵化、是野生的还是家庭的都好,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接触与信息交换都相对较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相对较难发生遗传基因的变异的。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有这种变异的可能,所以最后我们只能称其为“混蛋”,否则我们就是不够诚实的。 “扯蛋”二: 沌鸡A 混蛋a 沌鸡B 混蛋b 沌鸡C 假设沌鸡B就是被发现最早的一个拥有“家鸡的基因”的生命形态,于是我们就有了以下结果: 原鸡A 原鸡蛋a 沌鸡B 家鸡蛋b 家鸡C 为什么“沌鸡B”依旧是“沌鸡B”呢?皆因这里同样也有一个关键矛盾: 1)“沌鸡B”能生出家鸡蛋,那么它就是家鸡; 2)这只家鸡是“原鸡蛋a”变成的,那么它就是原鸡。 这个问题看似同样是个不可调和的区别认识的矛盾,但其根本问题就是“是在这个‘沌鸡B’的身上首先发生由“原鸡的基因”到‘家鸡的基因’之变异的吗?”。答案几乎可以肯定是“是”。皆因对上一对应假设的结论之无法肯定,所以就此我们亦不能百分百肯定下面这第二种假设。但为什么说是“是”呢?因为就鸡这个物种而言,我们还是有很大把握认为鸡基因的变异主要发生在鸡身上而不是蛋身上。具体说明如下。 众所周知,“原鸡”原本是野生的,甚至就是一种比较好吃又容易抓的鸟。但由于人类的需要而被留为家禽饲养。因此逐渐地,一代又一代的鸡基因之间发生了多次突变,而在这个物种衍变的过程当中,我们相信“原鸡”在生命时间更长久的、更有智慧(即动物意识)的成年状态下(对应的是蛋的状态下),对基因突变的影响占比更大,而且很可能是几近绝对大(即如超过95%或99.9%的比例)。 部分参考资料以及原帖争论: http://xk.cn.yahoo.com/articles/070608/1/foy.html 加基因学家研究发现:母爱能够改变遗传密码 http://baike.baidu.com/view/296935.htm 基因变异 http://baike.baidu.com/view/9649.htm 基因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97%E4%BC%A0%E5%AD%A6 遗传学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800460/ 原帖 最后总结: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皆是同级生,混蛋爱煎蛋!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道德的制高点? (low哲)
- 对精神世界的过度追求导致我出现了虚无主义 (爱你一万年)
- 有什么比生死更大的事呢 (RJ)
- 假如你有十亿美元 (推苹果树)
- 关于「我们必须相信……」 (Ca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