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书店与《尤利西斯》
Xc

巴黎圣母院的斜对面便是负有盛名的莎士比亚图书公司,在那儿你终于可以听到一句句标准的英语。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多次提到这家书店,当时书店的主人西尔维娅比奇曾同意让海明威暂时不付钱,并让他任意借书。这家书店也是诞生乔伊斯著作《尤利西斯》的地方。很多人会因为海明威的缘故,慕名而来,进店后问店主一句:“你们这有卖《流动的盛宴》吗?”莎士比亚书店并不大,有两层楼,主要售书的地方在一楼,而楼上则安置了更多的借书以及供读者安静阅读的地方。由于书店面积并不大,所以游客一旦进入过多则会显得略微拥挤。我进入之时游客数量还未太多,等我离开再在周围逛了几圈。回头又路过书店时,则发现进口处已经开始了排队等待。 这是一年前去巴黎旅游时写的一段内容,知道莎士比亚书店这个地方,是因为《流动的盛宴》,而事实上,令巴黎这家莎士比亚书店真正出名的,则是因为它的主人西尔维亚·比奇帮助乔伊斯出版了当时的禁书《尤利西斯》。

在《流动的盛宴》中,海明威留下一段关于西尔维亚·比奇的描写: “西尔维亚有一张生动的,如同雕塑般轮廓清晰的脸,她褐色的眼睛如同小动物般充满活力,又如同小女孩般充满快乐。她的波浪般的褐色头发往后梳,露出她漂亮的前额,在耳朵下剪短,与她褐色的天鹅绒外套的衣领相平。她的两条腿很漂亮,她善良,愉快,非常有趣。她很喜欢开玩笑,也喜欢八卦,在我认识的所有人中,没有人比她对我更好。” 毕奇小姐1887年出生于美国巴尔的摩,在她十四岁那年,她的父亲带着她的母亲、两个妹妹霍莉和茜普莉安,以及毕奇本人搬去巴黎生活。当时,她和她的姐妹们主要是去欧洲学习,几个月后就返回了美国。不过出于对法国文学的兴趣,她在1917年再次前往巴黎,开始了一段文学探索之旅。 位于巴黎第四区奥德翁路七号,有家名为“A.莫尼耶”的书店,毕奇在那儿认识了一位叫做阿德里安娜·默尼耶的女子,她是一家法文书店的主人。默尼耶喜欢文学,也非常喜欢美国人,她和毕奇谈起话来很投机,不久后就成了好朋友。毕奇作为阿德里安娜书店的常客,在那儿认识了不少法国好友。 毕奇一直想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她曾梦想在纽约开一家阿德里安娜书店的分店,可当时她并没有足够的积蓄。她以为阿德里安娜会对计划落空感到失望,可恰恰相反的是,阿德里安娜很高兴。 阿德里安娜听到毕奇诉说的苦衷后,她告诉毕奇,“为什么不在巴黎开家美国书店呢?”于是刹那间,在美国开家法文书店的念想立即转化成了在巴黎的这家美国书店。这家书店的地理坐标,毕奇和阿德里安娜的决定是塞纳河畔左岸。 1919年,莎士比亚书店正式成立,由于当时资金有限,而英美现代作家的作品,从英镑或美元兑换成法郎,对当时很多人来说简直是奢侈品。所以毕奇非常提倡能够尽情借书,她自己也尽可能多找一些她喜欢的作品与书友们分享。

莎士比亚书店开张的消息迅速传遍了美国,朝圣者们来到巴黎后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拜访这家书店。很多人成了书店的顾客,并把这里当成了聚会中心。 1920年夏天,莎士比亚书店开业一年后,毕奇第一次遇到了她崇拜的乔伊斯。她告诉了乔伊斯她开设的莎士比亚书店,乔伊斯称有时间一定会来拜访。事实上,后来岂只是拜访?简直成了乔伊斯的办公地。 在毕奇的回忆录《莎士比亚书店》中,她还描写到了乔伊斯“另类”的妻子诺拉: 诺拉是个不愿和书发生任何关系的女人,这也让他的丈夫觉得很有趣。她指着《尤利西斯》向我宣布说,“那本书”,她连一页都没阅读过,她连翻都懒得翻开。我能理解诺拉根本没有必要去阅读《尤利西斯》,难道她不正是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么? 她曾告诉我她后悔没有嫁给一个农夫或银行家,甚至是一个捡破烂的,她嫁给了一个作家。提到“作家”这种可鄙的人物时,她的嘴唇噘起来。但是,对于乔伊斯来说,被她选中,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如果没有诺拉,他的生活会怎么样?如果没有诺拉,他的作品又会怎么样?他和诺拉的婚姻是他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一件事。在我所知道的作家的婚姻中,他们的婚姻可以说是最幸福的。 当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还在创作之中,其中的部分内容已经在杂志中开设连载。 1919年《自我主义者》连续五期刊载了《尤利西斯》,但是,只连载到“游动山崖”那一章,韦弗小姐就在印刷上遇到了麻烦,而且,她的一些老订户也写信来抱怨,说这本杂志原本是放在家中的起居室里,一家老小都可以阅读的,而《尤利西斯》这样的东西显然非常不适。有些订户甚至取消了他们的订阅。 就参照《尤利西斯》中的一句话吧,差不多整部小说就有这样风格的缩影: 我解开他的纽扣,把他那个拉到外面,把那层皮推开,里面有一个眼儿似的东西 当然不只是一本杂志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时根本没有出版社愿意承担出版《尤利西斯》带来的负担。而乔伊斯恰恰又急需出版这本书,因为他前往巴黎生活基本上花掉了他所有的积蓄,他不得不找份家教活儿填补生活上的开销,他还必须每天挤出时间写作。

毕奇想帮助乔伊斯,于是她询问乔伊斯莎士比亚书店能否有幸出版《尤利西斯》。令她没想到的是,乔伊斯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她的请求。 毕奇找阿德里安娜·莫尼耶商讨此事,而阿德里安娜·莫尼耶则求助于她的印刷商莫里森·达戎提耶。起初,莫里森·达戎提耶认为先印刷十几本的话,可能会有卖不掉。但毕奇称必须印一千本,事实证明,她的坚定是非常正确的。一千本《尤利西斯》,一本不剩。 当时出版《尤利西斯》堪比一件国际大事,用毕奇的说法,几乎可以和一场体育赛事相比。后来,英国的一家花边报纸《体育时报》还真刊登过一篇关于《尤利西斯》的文章。

《尤利西斯》出版后,在欧洲非常热销,无数作家来到莎士比亚书店,其中还有不少真的认为这家书店是以出版色情读物为生的。除了欧洲以外,也有来自美国的订户。可当时此书在美国是禁书,通过正儿八经的渠道是肯定不能将此书通向美国的。那怎么办呢?海明威帮助毕奇解决了这个烦恼。 海明威让他的一位朋友伯纳德,从芝加哥搬去加拿大,让他从加拿大将此书偷渡到美国。 伯纳德每天乘渡船过境,将一本《尤利西斯》塞在他的裤裆里。那时候美国正是禁酒时期,有许多人走私酒类,所以他周围身材奇形怪状的人还真不少,这当然会增加被搜身的危险。 后来为了加快运输速度,伯纳德找来另一个朋友帮忙,每人每次带两本,一本塞在前面,一本塞在后面,他们像大腹便便的大老爷们。 《尤利西斯》成为热销书后,很多人以为这帮助毕奇的书店进账不少。其实非也非也。 毕奇从一开始就知道,和乔伊斯一起工作,为乔伊斯工作,所有乐趣都是她的——确实也是其乐无穷——而所有利润都是他的。 可这点钱也并非让乔伊斯变得阔绰,他赚得是不少,可他的开销也大。在理财这块,他并不精明,卖《尤利西斯》的这些钱,还不足以使他变成富人。 书出名了,自然会引来盗版的猖獗。 起初,毕奇和乔伊斯之间就《尤利西斯》没有一份纸面上正式意义的合约。1930年,他突然要一份《尤利西斯》的合同,可能是因为当时他正在与盗版商罗斯打官司,诉讼费越来越大,而他在一份宣誓证词中声称《尤利西斯》是毕奇的财产。

而那份《尤利西斯》的合同,其实完全是毕奇根据乔伊斯的要求拟出来,然后双方在上头签字的。 不过这件事告一段落后不久,一位乔伊斯的老朋友整天来到莎士比亚书店,他前来告诉毕奇有关《尤利西斯》新的出版社的建议,并催促毕奇放弃版权。 他称:“你的合约,是根本不存在的,完全是你自己幻想出来的。” 他甚至还说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你是在损害乔伊斯的利益。” 毕奇自然知道他是被乔伊斯算计了,她的好友阿德里安娜·莫尼耶也非常愤怒。可毕奇无意与乔伊斯就版权这一事闹掰,毕竟他也希望看到这部巨作能被更多的人看到,而并非执着于追求是谁出版的。 所以她就此放弃了尤利西斯的版权。 不久后,兰登书屋出版了一部精美的《尤利西斯》,同时这本伟大的作品得到了“无罪宣判”。乔伊斯收到了出版商支付的四万五千美金。他当时急需这笔钱,因为他的女儿病情所需的医疗费越来越多,而他自己的眼疾也越来越严重。(乔伊斯在写《尤利西斯》时就得了青光眼) 毕奇并未在《莎士比亚书店》的正式版中留下太多关于乔伊斯的负面内容,那些内容都被做删节处理,例如: “这以后,我看到了乔伊斯的另一面,他不仅仅是位非常伟大的作家,他也是相当精明的生意人,手腕非常强硬。” “虽然他讨人喜欢,但也相当残忍。” 写给姐姐的信中,她写道: “他就像拿破仑一样,觉得其他人都是为他服务而存在的,他可以把他们的骨头磨成面粉,做成他的面包。” 1939年9月1日,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侵略巴黎,多数人都逃跑了,但毕奇不想逃走,她只想留在巴黎。看着那些冰冷的士兵,践踏着这座文艺之都。 在美国宣战以后,因为她的国籍,还有她和犹太人的关系,在纳粹的眼里,莎士比亚书店就被判了死刑。 有一天,一位德国高级官员来到莎士比亚书店。他对毕奇说:“我想要橱窗里那本《芬尼根守灵夜》。” “但这本书是非卖品。” “为什么?” “这是我最后一本,我要保留着它。” “为谁保留?” “我自己。” 德军士兵非常生气,大跨步走出书店。 在士兵离开后,毕奇赶紧把书从橱窗取下来,放到安全的地方。她和朋友们仅仅用了几个小时,将店中的所有东西搬到了楼上的一间公寓,并将店名粉刷得无影无踪。就这样,毕奇的莎士比亚书店消失了。 两周后,那位士兵又来了。他发现橱窗上那本《芬尼根守灵夜》不见了,于是就立马抛出一句:“今天我们要来没收你书店里所有的东西。” “请便吧”,毕奇淡淡得答道。 后来,她还是被纳粹逮捕了,投送进集中营,关押了六个月。 出狱后她已无心再开书店。 而现在位于巴黎圣母院左侧,塞纳河对岸的这家莎士比亚书店,并不是最初毕奇开的那家,而是美国人乔治·惠特曼在巴黎开的一家英文书店,之后他得到毕奇的授权,才将书店名更改为“莎士比亚书店”。 现在真正会去读那个年代文学书籍的人其实并不多,看过《尤利西斯》的更是渺渺无几。可这家店为什么现在还能够这么出名?答案莫过于,它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为英国文学与法国文学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西尔维亚·比奇这小小一家书店,充当起了文化外交大使的角色。 随着电子书的普及、网上书店的兴起,实体书店越来越难有出路了。为了让它们能够继续存活下去,靠的是什么?并不是堆积起书的种类,或是增加书籍的品质,而需要的是一种体验。现在的实体书店,其实卖书真的成为其次了,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莎士比亚书店那样,卖书不是最重要的是,重要是能将志同道合的人汇聚到一起。谈论各自在阅读时的心得,交到知心朋友。 如果当初毕奇开设莎士比亚书店,只是为了做生意,成为一名精明的商人,那这家书店可能早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销声匿迹了。可它依然能够存活着,即使是她自己不想干了,还有其他人继续沿袭她的理想。 那是因为,她最初的初衷,就是为了——分享。 --------------------------------------------------------------- 原文发布于个人微信公众号:XC写字的地方 &豆瓣书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975229/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翻译:Here Comes Everybody|人人皆来 (花生今天吃什么)
- 1: SOLEMNISATIONS/1.庄严庆典 (花生今天吃什么)
- 译林的芬尼根的守灵夜何时出 (爱读书的猫)
- 各位读尤利西斯能记住吗? (高山戈)
- 阅读《尤利西斯》最佳网站推荐! (化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