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解读系列课程第六课 道德经 (一)
来自:整体思维学院
第六课 道德经 (一) 标签: 教育 文化 道家 老子 1.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人类进化出符号思维系统,即语言文字数字等等,带来了抽象思维和人类文明的大进步,于是消灭了许多大型动物,占据了地球。生命也已进化了几十亿年,但是进化出语言文字不超过一万年,语言文字这些符号思维系统还不是很完善,并不能完整表达事物的本质 ,而且会出现理解的扭曲,符号思维即是“名”。原始的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已经形成了几十亿年,拥有百万倍于符号思维的力量,属于“道”。 一幅图画的信息含量无数倍于语言文字,一段视频的信息含量无数倍于一幅图画,亲身体验的信息含量无数倍于一段视频。符号系统加强了人们的交流,但是在符号的读取和解码的过程中带来了信息的大量丧失和扭曲。这就是庄子:“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符号思维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人类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因为符号思维的不严谨,人类的形象思维系统和符号思维系统都出现了扭曲和偏差,形象思维系统大概就是潜意识和心灵、情绪、动机系统。符号思维系统大概就是语言、文字、意识、逻辑思维系统。总之,人类借语言文字等符号以交流、思考,但进化出语言文字不足一万年,对于符号思维工具尚不能有效使用,而符号的模糊、歧义、贫乏,加上自小缺乏语言逻辑和整体思维训练,不能分清概念的边界,基本的推理论证能力不足,使人们经常处于半意识半无意识的状态。这是人类所有问题的根源。 ------道和名是一对矛盾,一对阴阳。人类已经发展的“道为名所害”的境地。非名无以载道,没有语言文字文化文明,我们仍会处于原始野蛮当中。也不能更好的交流,就没有社会协作和整体进步。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子最担忧的问题就是----道为名所害! ------道和名之间的关系是:道为名之本,名为道之形;道为名之里,名为道之表。道为名之根,名为道之像。道为名之实体,名为道之形象。总之,道是事物的本体,名是事物的符号、图画、表格、文字、语言、投影、模型。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和无是一对矛盾,也是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本句用字简练,逻辑清晰,“无”是天地万物的父亲和开始,“有”是天地万物的母亲和终结。“无”的角度可以看到天地万物的创造和妙用,“有”的角度可以看到天地万物的边界和复制。二者是一不是二,为了理解的方便才起了两个名字。这本书是重视“无”的。因为最后是“众妙之门”,不是“众徼之门”。有无的关系在下面细讲。 3.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符号文化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思维定式和观念僵化,天下万事万物的美丑善恶各种观念一旦成为必须认同的、固定僵化的标准,样板,成为集体思维定式和死标准、死道德、死知识、死文化、死习惯,不会整体思考,老子认为这是人类最严重的问题。 ------人生最难得是破,是做减法,是舍。最难舍的是我们大脑里害我们最深的,我们却自以为天生正确的观念系统。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简单思维是复杂思维的基础,老子《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就是围绕如何破除僵化观念,线性思维达到复杂整体思维,全局思维来展开论述的。 ------每个人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精确的说是他大脑里的海量的思维定式和固化观念,大部分人是线性逻辑思维,就是刻舟求剑的思维模式。但是实际生活中同样问题的背景、时空条件不断发生变化,简单思维就明显不够用了,这时候就需要整体思维能力,即“不谋全局者,不足以某一地,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4.故有无相生。 ------名能害道,亦能救道!第一章老子就提出来两个最重要概念:无和有。用有生无,无而长成为新有,却不固定于新有,用新有生新无,新无长成新新有,又不固定于新新有……如此螺旋上升。这就是有无相生的正确理解。 ------这种循环其实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一个世界的探索者,他必须借助已有的知识概念系统对新的经验进行描述、认知、思考。这就是“有”!同时,他必须时刻怀疑旧有理论,批评旧有理论,努力克服旧有理论造成的偏见和束缚,这样他才可能创造、发明、进步。这就是“无”! ------有无相生就是破立循环的过程。它是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必备武器。对人的整体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包括思维的清晰度、准确的、逻辑性、深度、广度。 ------还包括强烈的好奇心,搜集信息,辨识数据的能力,理解、分析问题,善于打破思维定式,评估现有理论的缺陷和局限,挖掘问题的隐含假设,善于抓住问题实质,较高的元认知能力和直觉思维,提出假设,构造新的解释和替代方案,多角度,多维度的探索和辩论,寻找最佳选择,做出全面和平衡的决策等等。 5.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段是上一句的具体细化,操作重点在于“易”“短”“下”“和”“后”“无为”“不言”“不辞”“不有”“不恃”“不居”。结果是“不去”。这是一种整体思维。以后细讲。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隐学传人解读《道德经》:老子之学、谋士之学、隐士之学——隐学 (老子门徒)
- 以庄子之心入世保命 (奶盖荔枝伏加特)
- 何为道?道是什么? (善水139)
- 有道家书籍读书分享交流群吗 (在下荆山)
- 遇事不决,可问春风 (广默)